浅谈格蕾塔·桑伯格与气候变化游行:一个可再生能源研究者的视角

作者:影沫(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736024170/

毫无疑问,这个夏季和秋季最受万众瞩目、同时也是最饱受争议的年轻人当属瑞典气候活动家格蕾塔·桑伯格/格蕾塔·通贝里(Greta Thunberg)。从最初在瑞典议会楼外抗议,到发动周五罢课运动,到乘坐帆船奔赴纽约,到联合国演讲当众抨击各国领导人,再到9月27日的全球气候变化抗议示威游行,她的身影无处不在,而她的每一次露面及公开活动都会在媒体舆论及世界社交网络上一石激起千层浪。

我看了国内外各大网络平台的热议,对她均褒贬不一。她的粉丝认为她很有勇气、至少敢于站出来发声,认为她具有真正的社会责任感,已强过多数人。而她的反对者则认为她不切实际,质疑她发动全民罢课的动机、她的精神状态、她背后的家庭,断定她是政客的傀儡或是为自己积累政治资本。两方阵营显然谁都没能真正说服对方,更多的是如同复读机一般重复着自己阵营的观点。

​9月27日是世界气候变化游行日,世界各地都爆发了大规模的游行活动,而大家对格蕾塔依然讨论得如火如荼。我翻阅着网上的评论和游行照片,忽然心生一丝感慨,想浅谈一下自己作为一个可再生能源专业的学生的看法。我在格蕾塔的家乡瑞典学习生活过两年,目前长居另一个以环保及可再生能源见长的北欧国家(冰岛),过去也曾在被格蕾塔重点抨击的美国长期学习工作生活过,自认为对这几个国家有一点浅显的了解,勉强可以揣摩格蕾塔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各国网友观念背后的成因,虽然不一定正确。需要声明的是,我的看法最多也只能代表我个人的想法,并没有想要说服任何人,也不具有借鉴性。

概括来说,我对格蕾塔和气候变化游行并没有什么立场鲜明的看法,这倒不是说我直接站在了中立的一方,而是因为当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这件事时,我察觉到自己的态度也会随着切入点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格蕾塔抛头露面至今已提出过诸多诉求与倡议,她的一些倡议我是赞同的,有些诉求不置可否,而还有一些言谈则不敢苟同。我的看法有所摇摆也同我自身的学习工作经历有关,而大家看待任何事情时往往都会不知不觉地带入自己过往的经验。我本科学的是商科,一硕学的是社科(社会发展学),二硕学的是可再生能源,曾经也在此次格蕾塔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短暂工作过(做研究,虽然不是能源方向的研究)。这三个不同的学科在我的脑海里都刻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也导致了我在看待格蕾塔和气候游行时会不断地在这三个出发点之间跳跃,具体看法我会稍后阐述。

【为何舆论如此对立】

有很多成因,这不是我想谈论的重点。个人认为最显著的一个原因是大家对格蕾塔事件的第一反应代表着截然不同的立场与切入点,无关对错。我既能理解支持她的一方,也能理解反对她的一方。支持格蕾塔的一方是社会性的出发点,重视社会平等与正义(social equality & social justice),认为解决问题应以社会需求出发,先有社会倡议与社会意识(social advocacy & social awareness),激发社会各方群体的参与式行动(participatory action)与社会层面的反思(social reflection),后带动可行的解决方案。而反对格蕾塔的一方是实践性的出发点,奉行务实主义,认为应先提出能切实解决问题的方法/技术并付诸于行动,在解决问题后,社会意识的形成便会水到渠成。从我曾经的社科背景角度来说我是支持前者的,我相信应该也没有社科学子会对社会公平与社会正义的重要性表示异议。从我的工科背景角度而言我也同样支持后者,因为工科一向务实,脱离不了应用与实践。两方阵营其实并无对立的必要,大可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光有社会倡议易流于空谈,而光有实践方案则只能闷声苦干,即便最终解决了问题也难以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无法引起社会各方群体的反思。只要双方最终的诉求是统一的,不管黑猫白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携手达到环保减排、缓解气候变化压力、促进能源结构转变等目标即可。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诉求】

前文说过,格蕾塔的支持者普遍重视社会平等与正义,故选择发动游行和四处宣传环保减排的重要性是他们的主要举措。格蕾塔一开始搞周五罢课在北欧倒也无伤大雅,因为北欧孩子本身周五也没多少课业压力,他们平时会花不少时间在社会活动上,即便不是花在环保领域也会花在别的社会问题上,因此偶尔搞点罢课游行呼吁社会关注环境与气候问题说实话在北欧当地谈不上会形成不良影响。因为常驻北欧,所以我还蛮能理解北欧人对环境问题的一腔执念:离极地越近的国家对气候变化越敏感,尤其当我亲眼看到冰岛和格陵兰的冰川消融速度有多快后(真的是令人心碎的消融速度,有机会我会在以后的日志里贴一点数据和图片),对这方面的话题确实会关注得更多些,对环境与气候变化的各种社会活动一般也报以支持的态度。如果这些社会号召行动仅仅发生在北欧地区范围内,可能最后就是一桩没什么争议的美谈。但当格蕾塔将影响力扩散到世界其他国家时,纷争便出现了:每个国家的发展程度不同,社会诉求及优先考虑的事情必然不同。

那么格蕾塔和她的拥趸为何还是不惜背着骂名执著于将影响力扩散至全世界呢?我猜可能是因为北欧人已经相当绝望、接近走投无路的地步了。环境问题及气候变化已持续多年,起初北欧人从自身做起,痛定思痛彻底改变了能源结构,从对传统能源的极度依赖逐步发展到如今以新能源为支柱的良好状态。比如冰岛能源供应以水电及地热为主,占全国总发电量的99%,这一比例在挪威也有将近98%(以水电为主),而瑞典以水电与核电为主(外加林业资源),丹麦以风能和生物能为主,芬兰以生物能为主。此外北欧各国还严格执行着垃圾分类及回收举措,并且绞尽脑汁花式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比如瑞典马尔默的Sysav垃圾焚烧发电厂(Sysav waste-to-energy plant)对零排放的目标早已走火入魔多年,且已形成稳定的盈利状态。

以峡湾地貌著称的挪威有1000多座水电站

500

北欧人以为自己做到足够好,情况就会变好。然而事与愿违,环境依然在恶化,气温屡屡刷新纪录。他们崩溃了:单单他们这一片区域有所改变是远远不够的,世界上很多国家仍然无动于衷或改变进度缓慢,本以为靠着国际协议(巴黎协议/京都议定书)能拉拢世界各国在环保减排这方面达成共识,结果美国突然退出了巴黎协议。留给北欧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如果全球再无法做出有效举措,虽然最终结局是大家早晚一起倒霉,但首当其冲先吞苦果的必然是离极地最近及海拔较低的那些国家。北欧人会甘心吗?肯定不会。他们自认已竭尽全力做到圆满,最终的苦果他们万万是不原意提前品尝的。

这便体现了格蕾塔一个尚未看清的盲区:世界各国发展阶段不同,诉求不同,体制不同,国情不同。在她的家乡北欧,人民普遍环保意识浓烈(毕竟极地气候变化对北欧国家的影响太直观了,可以说是火烧眉毛了),社会割裂现象不严重(北欧均为高福利国家,社会阶级差异不大,中产阶级是中流砥柱,平均受教育水平较高,社会矛盾也没有其他国家/地区那么尖锐,脱离了温饱困扰自然有心力追求更高阶的需求),且人口稀少易达成共识。哪怕新能源成本高于传统能源,政府只要狠下决心为新能源铺路,人民基本不会反对。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看到,北欧五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成绩都相当亮眼。格蕾塔可能误以为这一套在其他国家也行得通,尤其是她首当其冲针对的美国,因为美国和北欧五国同为发达国家。

那么美国有可能做到北欧那样吗?答案是不太可能。北欧那一套体系照搬到任何一个人口大国都会水土不服,即便是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美国社会是非常复杂的,单单是人口数量和种种复杂的社会阶层割裂问题就会绊住脚,在社会层面达成一个统一的共识可谓天方夜谭,更不要提美国错综复杂的财团利益纠葛及巨头们对政治的影响。不难想象,除了以美国为首的一些人口较多的发达国家以外,发展中国家的看客更是难免会有“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感叹,而对那些世界最贫穷的国家的人民来说,在温饱都还成问题的前提下,你如果跟他们空谈环保和气候问题,他们只会觉得你脑子有病。俗话说得好,屁股决定脑袋,位置决定想法。

【表面是环保与减排,实质是能源与材料革命】

随着时间的推移,格蕾塔事件发展得越来越变味。我相信格蕾塔的初衷是好的,但现实生活中事情的发展永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顺遂。就像很多网友所指出的那样,随着格蕾塔事件日益发酵,她的形象背后也逐渐开始掺杂了政治意味。此外,由于各种环境类非盈利组织也活跃于格蕾塔事件中,使整件事情变得更为复杂(题外话,这些环境类NGOs的融资经理们最近肯定拉动了不少资金)。在联合国邀请格蕾塔出席大会并当众发言抨击各国领导后,舆论纷争亦达到了一个新的燃点。我个人倒不想对联合国此举做出什么评价,虽然网络舆论已将联合国的这次举动骂了个狗血淋头。首先我们要认清的是,联合国是一个由诸多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致力于促成国际间的合作与共识(现阶段以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为载体),旨在实现所有人更美好和更可持续的未来蓝图。因此不难看出,联合国当年在二战后的建立初衷及其在建立时被定下的意义,已经决定了它很多时候做派确实会比较左翼自由主义。相比邀请格蕾塔演讲,联合国更不可能邀请特朗普那种否认气候变化事实的人来演讲。如果请了特朗普这类人来发言,那联合国基本就无法再凝聚世界各国了。

在新能源领域,环境与气候问题一直跟这个行业息息相关。普遍来说大家都觉得缓解环境和气候问题需要根本性的能源革命,而不是光喊一些口号、组织几趟游行、做几次演讲就有用的,也不是说大家都变成素食主义者就能解决问题了。

那么问题来了,能源革命要如何推动?能源革命除了技术方面还有待突破以外,更重要的是能源经济导向,能源政策,以及对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规划。纵观新能源的发展历史,其起步正是得益于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而新能源领域之后的每一次腾飞往往都发生在石油价格飞升的时候。目前全球能源供应近80%还是依赖于传统化石燃料,且世界人口依然在不断增长,因此格蕾塔倡导禁用一切化石能源是不可行的。不止目前不可行,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太可能会实现,因为新能源的发展需要时间,更需要资本投入。众所周知,能源是一切生产力与社会发展的基石,在这种现实情况下空谈环保减排则难免显得虚弱。政客是不会听她说什么的,特朗普在格蕾塔发言时闭眼装睡就是个例子。哪怕有些政客(比如法国总统、尼日利亚外长)当场会做一做表面功夫,估计一离开纽约便立马不认账,而政客背后的埃克森美孚、皇家壳牌、道达尔们更是连眼皮都不会抬一下。真正要促成改变,唯一的途径就是实现新能源技术突破,让新能源的开采与应用成本与传统能源的成本相当(甚至比传统能源更低),这样一来压根都不需要格蕾塔四处奔走,政客和财团的反应速度绝对会比龙卷风还快。

500

然而眼下不单单是技术问题,更多的时候问题是出在了经济和政策层面。如果经济和政策不给予新能源发展足够的支持,那么资金投入就会非常有限,技术性突破便更难以实现(光靠一小撮人“为爱发电”不现实)。可惜大多数情况下,政客和财团是比谁都精明现实的一群人,他们同样有不同的立场与出发点,不给他们尝到甜头却指望他们主动改变无疑是痴人说梦。我不是政治学背景出身,对政治领域的艰难博弈不怎么了解,难以做出客观判断,因此就不多评价政客了。

除了能源结构急需调整以外,材料领域的问题同样显著。传统化石燃料,比如原油,不仅向人类提供了能源,也早已渗透了人类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平时使用的塑料制品、合成橡胶、穿的衣服、佩戴的眼镜、外面施工所需的沥青,均靠原油裂解而获取原材料。在现代社会,可以说任何国家或个人都离不开原油副产品。即便人类未来成功扭转了能源结构,材料革命始终会是一个难以解决的棘手问题。

【社会自身的复杂性令能源与环境问题更加盘根错节】

格蕾塔还有一个没有看清的问题是社会中不同的群体与能源之间的复杂关系。这方面不仅仅是她,有时连能源学术界可能都还没有足够清晰的意识。在文首我提过,我在学可再生能源专业之前,曾经是学商科和社科的。进入能源领域后我逐渐发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能源学术界的社科意识还不够深刻,对商业世界的理解还多多少少存在着一些偏差,导致对能源与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的认知还不够多元化。虽然目前也有这个特定方向的研究,但数量比较少。大家如果看过一些新能源领域的期刊,会发现各种新能源开采或应用技术的文章很多,能源经济和能源政策的文章也不少,这些文章大多有一个共同点:普遍会提到新能源发展与环保及气候变化之间的紧密联系,默认环境与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及未来后代共同面临的问题,因此新能源发展也会是全人类和未来后代共同的努力方向。

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个逻辑是正确的,但映射到现实生活中就未必完全如此了。虽然这确实是所有人共同面临的问题及共同努力的方向,但能源所牵扯的范围太广,深深地影响着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哪怕世界上所有人都认同环保减排与新能源的意义,不同的人心里对一件事的优先权的排位也迥然不同。假设未来有一天能源革命得以实现,经济和政策也出现了相应的重大变化,那么我们就可以简单地下结论说每个人都会从中受益吗?能源正义与能源平等是否可能实现?我们无法预料到能源革命是否会对性别平等产生冲击,是否会加剧贫富差距和城乡发展差距,是否会深化社会阶级割裂及冲突,是否会让发达国家更加飞黄腾达而令贫穷国家愈发身陷囹圄 。一项能源政策在某个城市有效,就一定会在别的城市/省份/州/国家同样有效吗?商界对此一定就会是拥护的态度吗?对以盈利为最终目标的商界来说,他们真的会轻易服从于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和企业环境责任(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CER)吗?正因为能源领域的触角遍及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同时也正因为人类社会自身的复杂性,注定了环保减排及新能源/新材料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只会比我们想象中更为盘根错节。

【新能源发展与环保自身也会有冲突】

虽然靠发展新能源来改变能源使用结构、缓解环境与气候问题是大部分人赞同的观念,但实际上(可能也会令一些人意外的是)新能源发展与环保自身也会有冲突。

我是学可再生能源的,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其实并不是同一个概念,那么为何我之前一直在反复提新能源这个概念呢?因为能源领域有一个特殊的存在:核能。核能是一种未来新能源,它同时也是一次能源,不可再生。很多国家都把改变能源结构的希望放在核能上,核能虽然有许多优势,但同时也伴随着一些显而易见的劣势。首先是核能自带的辐射危险性,一旦发生严重事故,后果往往非常难收拾。其次是铀矿等原材料的开采问题,因其不可再生的属性,高质量的铀和钚会越来越少。再来就是放射性废料的存放和管理问题,铀和钚的半衰期都极长。最后核电站的选址及土地问题也很复杂,必须综合考虑并平衡人口、安全、环境、技术、经济等多重因素,还要考虑诸多外部因素(需要考虑饮用水水源、农业种植区、生态保护区的影响)及配套设施(电网、运行条件、地形、供水)。核能的社会因素也是一个比较显著的阻碍,因为很多人会谈核色变。核能领域有一种现象被称为邻避症候群(NIMBY),意为“这是一个好主意,但别弄在我家后院”。

那么可再生能源就一定百分百环保吗?也未必,因为环保领域还有个很重要的侧重点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发展水电需要对河流截流,那么必然对鱼类有直接影响。我可以举一个前段时间我和导师刚去现场考察过的实例:冰岛国家电力公司(Landsvirkjun)想在鳟鱼瀑布(Urriðafoss)和Thjorsa河(Lower Þjórsá)这片水域建三座水电站(上游中游下游各建一座),外加一家风力发电厂。所有的设计与技术均很早便到位了,建设计划详尽,各项评估也都做了,但这个项目多年都始终被卡在待审批的阶段,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这片水域是冰岛最大的野生三文鱼栖息地,政府十分担忧这个项目对当地渔业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此外,风力发电厂可能会误伤/误杀鸟类,故而存在危及冰岛当地的一些珍稀鸟类的可能性。这也再次印证了我前文提过的观点:很多时候未必是能源技术层面的问题,更多的是能源经济与能源政策层面的问题。

冰岛的瀑布

500

其他的可再生能源也多多少少存在一些小“瑕疵”。比如地热的硫化氢排放问题、地热水回灌问题;太阳能的占地问题、电池板污染问题。此外,可再生能源的开采与利用过程中也会有一些相对轻微的排放,其中生物能和地热能的排放比水电和风电要高一些。其他还有一些比较常见的问题包括可再生能源发电后的电量转换效率、储电过程中是否会造成其他排放或污染,等等等等。

【一些没那么重要的只言片语】

9月27日的世界气候变化游行,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也有相关活动。我们班除了个别几位被私事绊住了的同学,几乎所有人都去现场参与了游行。我在朋友圈和豆瓣也看到了很多其他时差党拍摄的各国游行现场照片。我本人最终并没有现身游行现场,主要是因为我觉得环保减排和能源问题实在是太复杂了,我自己都没怎么想明白,亦未能统一自己从不同立场出发而得出的不同看法。

我还发现了另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我认识的其他一些在北欧学习新能源/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中国人中,大部分都对格蕾塔事件和气候变化游行保持了沉默。其实在写这篇日志前,我也全程保持着沉默的状态。

当然也并非没有好消息。虽然化石燃料目前在能源领域仍具有绝对优势,但世界近几年新增的发电量中,新能源确实占据了多数,揭示了一个有希望、有前景的良好征兆。

关于格蕾塔这位姑娘,她不是一位科学家,因此大家也不必以科学家的标准去揣摩她的言谈。从现实角度来说,年仅16岁的她尚未完成高中学业,也尚未接受过大学通识教育(general studies)的培养及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的训练,因此比她更年长的我们拿超越16岁年龄的标准来要求她的话,也不太客观。其次,她多番奔走呼吁未必就不能产生一点效果,毕竟她最近在全球社交媒体上都是当红辣子鸡,各国网民对环保减排、气候变化及能源领域的问题也争论不休。无论是支持她的人也好,还是对她冷嘲热讽的人也罢,至少这件事最近确实热度非常高,可谓万众瞩目。如果真能吸引更多的人进入相关领域学习、研究、推动发展的话,那也算是好事一件。毕竟无论提出多少社会倡议,最终还是需要有人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落实于切实的实际举动中去的。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