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宋代如何保障养老

只有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才能给老人带来最大的幸福感。

500

中国的老龄化程度正在步步加剧,养老问题成为了民众心中关注的焦点。在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之间,到底哪种才是好的选择呢?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它们的区分:社会养老是指养老院等各种养老机构的养老模式,家庭养老是指以家庭为主体的养老模式。

中国的传统就是家庭养老,儿女照顾老人的晚年生活,一家人生活在一起是绝大多数老人的心愿。社会养老仿佛就少了点温情,老人们也会时常感觉孤独。但是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儿女们将很难有时间照顾老人,社会养老似乎成为了未来的趋势。

在未来还未到来之际,过去的历史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让我们一起了解下宋代的养老制度,看宋代是如何提高老年生活的幸福感,我们就能找到自己心中的那个选择。

宋代的养老模式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体, 朝廷为了支持家庭养老制度,实施了两项制度:一是“侍丁”制度,二是“权留养亲”制度。

侍丁制指的是有老人需要赡养的家庭,朝廷减免他们的税收和徭役。宋仁宗的诏书中记载道:“其父母年八十者,与免一丁,著为式。”意思是如果家里有八十岁的父母,可免除家庭成员的“身丁钱”,并免除家里一位男丁的服役。“身丁钱”指的是男子成年后,都需向官府缴纳的人口税,徭役指的是国家无偿征调民间的劳力。

500

古代徭役图

宋代侍丁制无疑让许多老人身边至少有了照顾的人,而其他朝代的税收和徭役基本能将一位老人活活地逼上绝路。

第二种制度是权留养亲。它的大致内容是,犯罪之人,如果家中有年迈的父母,允许犯人回家照顾父母,等赡养结束,再返回官府判刑。《宋刑统》里面就详细记载了这一条制度,如果犯人犯的是谋反、谋杀这些死罪,就不享有这条制度。

500

宋代用司法制度方面的改进,成就了养老制度,法律与人情达到了相互共容,这让宋代的老人拥有了一个更安稳的晚年生活。宋朝政府对养老的重视与贡献不仅存在于制度中,还存在于国家福利中。

宋朝在京师设立了福田院,在各州县设立了居养院、养济院,这些都是综合型养老福利机构。只要是贫困、孤寡的老人都可以入住福利院。这些福利院的养老标准是每人每日一升米,十文钱。对于高龄老人,宋朝政府还有许多额外的补助,以便让他们的身体维持良好的状态。

除了朝廷官方的支持外,民间也贡献了许多力量。《夷坚志》中记载:“金国兴中,府有刘厢使者,汉儿也。与妻年俱四十余,男女二人,奴婢数辈。一日尽散其奴婢从良,竭家业建孤老院。”刘厢只是宋代民间建造孤老院的代表之一,在他背后还有许多不曾被历史记住的名字,他们用自己的财富,创造了他人的幸福。之所以宋人有如此开明的思想,是因为宋朝重视养老的社会氛围感染了每一位身处其中的黎民百姓。

宋朝时,徽州新安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养老保险基金。南宋《新安志》记载了新安当地一个特别的习俗:新安当地的百姓不愿意多生儿子,因为他们认为儿子多了会分掉他们的财产,他们更愿意将财产掌握在自己手中,慢慢积累下来。新安的苏姓知县发现这种习俗后,便鼓励百姓一起成立一个“养老基金会”,等年老急需时再将金钱取出来。百姓们纷纷支持知县的想法,将钱存入了这个基金会中。可惜的是,基金会最终因管理不善而破产。

虽然基金会的尝试以失败告终,但是尝试本身就是一种成功。在宋代综合养老的体系内,还有一种养老方式就是宗族养老

南宋《名公书判清明集》中提到了一位叫阿王的老人,他的子孙抛弃了他,但是他的族人一起承担了给他养老送终的责任。

宋代名臣范仲淹是宗族养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创立了范式义庄。范式义庄很像一个公益基金会,义庄会定期向贫困、孤寒的族人发放钱米。族中如果有老人去世,可以向义庄申领十五至二十五贯的丧葬费。因为范仲淹的带领作用,宋朝各地都纷纷开办了义庄,贫穷、孤寡的老人最终得以老有所依、老有所葬。

500

家庭养老、国家政策与福利、宗族养老、民间的支援与慈善,这四种养老方式一起构成了宋朝养老的综合体系。它们彼此之间相辅相成,一起创造出了宋代老年人的幸福生活。

谈起文章开篇的那个问题,我们通过宋朝的养老方式可以得知,单一的养老方式并不能满足需求各异的老年人口,所以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之间根本就不存在选择的问题。只有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才能给老人带来最大的幸福感。当我们因为工作无法照顾老人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短暂性的社会养老。等我们有条件照顾老人的时候,又可以选择家庭养老。只有这两种方式的充分结合,才能给自己及家人带来幸福的晚年生活。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