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联从此过,子孙不断头

我们活在和平年代的人,可能无法想象战争年代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

更无法想象,那些革命烈士,是如何面对死亡的。

今天是9月18日,上午南京城又拉响了警报。

我工作的第二年,曾经去过一个叫做“江桥”的小地方,那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和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的交界处,也是马占山将军打响抗战第一枪的地方,我路过嫩江的时候,正当是五月份,江水初涨,浩浩荡荡,卷过辽阔的松嫩平原。

那里天高地阔、地广人稀,开车走很远,才能看到一个有人聚居的村落和集镇。实际上,整个东三省,都是地广人稀,一眼望去,都是大片大片的土地,四五月份,南方早已春暖花开,我在这里,还遇到了一场铺天盖地的暴风雪。齐齐哈尔市,有一个区,叫做“龙沙”,来自于《汉书.班超传》的“坦步葱雪,咫尺龙沙”。龙沙是个含义模糊的词,但指代边塞、辽远,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你们可以想见,当年的抗日志士们,就是穿着单薄破烂的棉衣,拿着冻得拉不开栓的枪支,在这块苍茫辽阔的土地上,和日寇搏杀。

我外公是新四军,当年在苏北一带,与日寇恶战,我小时候,经常把他的二等功奖章、军帽、还有很多子弹壳拿出来玩,听他讲当年和日伪顽打仗的故事。后来长大了,读了东北抗联的故事,听说之前抗联兵强马壮,最后竟然陷入绝境,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一个个牺牲,悲壮而惨烈,我就问外公,“为什么抗联不使用你们新四军的的游击战术?”

外公没有读过书,只是告诉我:“一来抗联打得比较早,而来他们东北没有我们新四军的条件。”

后来我读了很多书,亲身去过东北,才理解了他的意思。东北抗联,是中国最早抗日的部队之一,九一八事变后,就和日寇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整整坚持了14年。东北抗日联军共有11个军,人数最多时有3万多人,其中,第一、二、三、六、七等军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著名的杨靖宇司令、赵尚志司令、周保中司令,都是共产党员。东北抗联对日伪军作战共约10余万次,歼敌18万余人,牵制日军最高峰时达到76万人。

500

东北和关内不同,地广人稀,气候严酷,冬天动辄零下三十度,普通人没有御寒衣物,根本无法在野外生存,而且日寇在东北经营已久,采取“保甲制度”,严格控制人口,抗联内外断绝,又无法从民众那里获得支援,据说,最艰难的时候,同情他们的百姓,经常把粮食故意撒在野外,让抗联将士们去捡。

抗联将士写过《露营之歌》,描述过他们所处的严酷环境。

朔风怒号,大雪飞扬,征马踟蹰,冷气侵人夜难眠。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壮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伟志兮!何能消减。全民族,各阶级,团结起,夺回我河山。

而日本在东北部署了最精锐的关东军,到1938年,日本在东北的兵力已达8个师团,并有伪军和警察大队数万人。日伪当局以强大的兵力对抗联部队进行连续不断地“讨伐”;同时强化在城乡的法西斯统治。在城镇它们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和爱国者,摧毁抗日救国组织,严密控制人民活动;在农村它们加紧推行“集团部落”政策,把分散居住的农户强行迁到它控制的“部落”中去,实行保甲制、连坐法;在游击区它们实行“三光政策”,制造无人区,割断抗联部队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断绝抗联部队的给养来源,加紧经济封锁、政治诱降。在这样的情况下,抗联将士,面对的,几乎是绝境。

在那些最令人绝望的日子里,他们在东北的深山老林中,在冰雪严寒中,在饥饿和死亡面前,要面对日寇的包围扫荡,还要面对穷凶极恶的伪军和叛徒,我们如今已经无法想象,他们是用什么样的材料做成的。

在胜利之后,有人在黑龙江密林里发现了几颗大树,树皮被削去,上面刻着“抗联从此过,子孙不断头”。一开始树很小,字也很小。现在树长大了,字也变大了……

500

现在读东北抗联的故事,依旧能够让人哭出声来。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军长,中共党员夏云杰,汤原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1936年11月26日遭遇敌军突袭,重伤不治,时年33岁。

“在他负伤几天后的一个夜晚,他睡醒一小觉后高兴地对我说:‘老刘,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日本人被赶跑了,我们俩骑着马,走在人山人海的大街上,到处都是彩旗和鲜花……’说着说着,我看见他的泪水流满了两颊。他又说:‘老刘哇,快把参谋长冯治纲找回来吧,研究研究这个队怎么办,我恐怕是不行了,’……”11月26日,夏云杰永远地离开了这支他亲手创立起来的队伍。

抗联领导人中,名气最大的,是“南杨北赵”,杨是杨靖宇,赵是赵尚志,杨靖宇是抗联中能力最全面的领导人,得到过中共中央的肯定,并且当选过苏维埃中央政府执行委员,日本人称杨靖宇为“大匪首”、“满洲治安之癌”、“了不起的代表人物”。而赵尚志是东北抗联中最能打仗的领导人,其纵横北满,神出鬼没,不死不休的敢斗精神令日本人心惊胆战,头痛不已,称其是“最顽固的‘反满抗日’分子”,令其名声大震的是日军的一句评价:“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河南人,1928年他告别2岁的儿子和刚刚出生的女儿前往东北从事革命工作,从此他再也没有回过故乡。进入东北之后,他化名张贯一,奉命潜入抚顺煤矿,与煤矿工人取得联系,恢复重建被破坏的党组织,并领导工友同侵占中国煤矿的日本矿主进行了一系列斗争。在这个过程中,他曾连续5次被捕入狱,屡受酷刑,遍体鳞伤,但是依然坚守党的秘密。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党派他担任东北反日总会的领导工作,后又派他担任中共哈尔滨市委第一任书记、满洲省委委员,不久又兼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1932年,他受命党中央组织东北抗日联军,历任抗日联军总指挥政委等职,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

由于叛徒程斌等人的出卖,日伪军破坏了杨靖宇设立的70多个密营(用来隐藏物资和武器的营地),由此杨靖宇部队进入弹尽粮绝的境地。…...到了1940年初,杨靖宇所部的给养完全断绝,曾经身经百战的战士们不断被分割、被打散,最后只剩下区区60人。

1940年2月22日,正月十五,饥寒交迫的杨靖宇遇上了上山砍柴的村民赵延喜等人。此时,这位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已经好几天没有吃饭了,他的全身长满冻疮,脚上的棉鞋已经烂成一团,在冰天雪地的连月奔逃,他的双脚已被冻到溃烂。赵延喜劝他,日本人说只要投降就不杀头的,我看你还是投降吧。在东北的冰天雪地里,敌人正四面合围,听到这样的“劝解”,杨靖宇笑了笑,声音微弱但坚定地说:“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


然而,正是这个赵延喜,出卖了杨靖宇,把杨司令的位置报告给了日军。

当赵廷喜带领大批日伪军警包围上来时,饥饿疲惫的杨靖宇突然觉察到了什么,他狮子一样跳起来。当时在场的日本人是这样描述杨靖宇的:“杨靖宇高大的身影在密林里飞奔,他手长腿长,身高近两米,像一只鸵鸟,跑动时双臂高高地摆过头顶,在雪地里快得难以形容。”最后,杨靖宇躲到了一棵大树下,敌人对杨靖宇进行劝降,得到的回答是杨靖宇射来的一颗颗子弹。

日本关东军留下的一段战场实录杨靖宇最后时刻:“讨伐队已经向(杨靖宇)逼近到一百米、五十米,完全包围了他。讨伐队认为生擒困难,遂猛烈向他开火。”终因寡不敌众,杨靖宇被敌弹射中胸膛,他持平手中匣子枪,厉声怒斥 :

谁是抗联投降的,滚出来我有话说。”

语毕,高大的身躯便仰面倒在大 树旁,终年35岁。

日寇用割下了杨靖宇的头颅,剖开了杨靖宇的尸身:他的胃肠里一粒粮食也没有,目之所及,只有尚未消化的草根、树皮和棉絮。

500

500

杨靖宇牺牲时年35岁,被敌人割下头颅,解剖遗体。赵尚志牺牲时年34岁。汪雅臣牺牲时年30岁,被敌人割下头颅。陈翰章牺牲时年27岁,被敌人割下头颅。夏云杰牺牲时年33岁。张甲洲牺牲时年31岁。李学福牺牲时年37岁.李延平牺牲时年35岁。王光宇牺牲时年27岁。韩仁和牺牲时年28岁。许亨植牺牲时年33岁.......

在严酷的环境下,在敌人凶残的绞杀下,东北抗联遭受了几近覆灭的严重挫折。仅11个军的先后19名军长、代军长中,就有9名牺牲——杨靖宇、赵尚志、王德泰、李延平、夏云杰、陈荣久、汪亚臣、柴世荣、许亨植......坚持到抗战胜利的,只有四人。

他们断头颅,洒热血,为的是子孙后代,不断头,不屈膝,堂堂正正做个人。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