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的好大学这么多,为什么缺少存在感?

来源:微信公众号“夹馍星球”

500

01

每年九月,西安火车站都会迎来客流高峰。

因为,新生入学、老生回校,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将要在这座古城开启学习时光。

陕西省拥有95所高校,63所分布于西安,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6。如果只算本科院校的话,西安有44所,位于北京和武汉之后,排名第三。

其中,有三所985大学和八所211大学,数量仅次于北京和上海。

985: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11:以上三所 + 西北大学、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军军医大学。

但是对于全国来说,除了西安交大的牌子比较响亮,其它院校的存在感就比较弱,这是为啥?

答案可以用一句电影台词来解释:

人活一世,有的成了面子,有的成了里子,都是时势使然。

退回到一百年前,陕西教育可不是现在这个样子,那时候只有一所高校,还经历了反复改组。

1902年,陕西巡抚奏请光绪皇帝,创办了陕西大学堂。十年后,清朝灭亡,民国建立,大学堂改组成为“西北大学”,这是陕西现代教育的开端。

500

鲁迅曾在1924年来学校讲课,呆了三星期,也是他人生中唯一一次西部之旅。他还有一个目的,找点灵感,写小说《杨贵妃》。

来了后,“想不到天空都不像唐朝的天空”,只好作罢。

1927年,国共合作时期,为纪念去世的孙中山,西北大学改名为“西安中山学院”。刚从莫斯科回国的23岁少年邓小平,在学校兼职讲过课,这成了他革命生涯的起点。

30年代,杨虎城主政陕西时,又把学校改成了西安高中。不过,高中附设有一个水利工程专科班,在1934年并入了新成立的“西北农林专科学校”。

算是保留了西北大学的一点血脉。

至此,陕西只有西北农专这一所高校。当时,放眼整个西北地区,也只有三所,另外俩是:省立甘肃学院和省立新疆学院。

500

相比之下,上海一个城市就有6所大学,比西北5省加起来还多一倍。

1936年,新任省政府主席邵力子,给国民政府行政院写信说:

西北自中央主持开发以来,物质建设成就渐显,惟教育一端依然落后,诚以陕甘宁青新等省,人口总数在二千万以上,乃竟无一所大学作高深之培养,实不足以应事实上之需要。

他建议,北平有4所国立大学,供过于求,不如迁一所到西安来,改变这里教育薄弱的局面。

正当提议处于讨论中,一场战争的爆发,加速了事情的进展。

陕西这个被忽视的地方,开始显示出了它的重要性。

02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平津地区很快失陷,国民政府决定把那里的高校迁往内地,集中到两个地方办理临时大学:

一个是长沙,另一个就是西安,也是对之前振兴西北教育的回应。

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名校迁往长沙,后来又去了昆明,组成了为人熟知的“西南联大”。因为出了很多大师,被反复渲染,成为历史传奇。

来到西安的是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等单位。名气虽小点,但组成临时大学后,下设文理、法商、教育、工、农、医六大学院,门类齐全,实力也不差。

此外,张学良任西北剿总副司令时,把东北大学工学院也带到了西安。

但西安离延安近,一些进步学生说走就走,奔赴革命圣地,让国民党很头痛。

1938年3月,山西临汾失陷,西安也遭空袭,国民党趁机令大学翻过秦岭,迁往汉中,组成了“西北联大”。

500

几个学校之前是独自经营,本就有门户之见,联合办学后,主事人尿不到一个壶里,矛盾重重。国民党也担心学生搞运动,干脆对学校进行拆分重组。

1938年6月,西北联大的工学院被拆分出来,与东北大学工学院合组成“国立西北工学院”。农学院拆分出来,与陕西的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合组为“国立西北农学院”。

两个月后,师范学院也独立出来,迁往甘肃;医学院独立出来,成为“国立西北医学院”。剩下的联大部分,改名为“国立西北大学”。

这样一来,就变成了五校分立的局面,西北联大仅仅存在了一年四个月。相比之下,西南联大的三家关系就很和谐,坚持联合办学8年之久。


不过,这种拆分对陕西倒是好事。

抗战胜利后,一部分联大的师生回到北京和天津,但也有不少力量留了下来,奠定了陕西教育的基本格局。

比如,国立西北大学回迁西安,发展成现在的西北大学。由于主要剩下文理、法商专业,以文科见长,后来培养出了作家贾平凹、经济学家张维迎、企业家冯仑等名人。

毕竟诞生于本地,它是陕西省唯一直属的一所重点大学。西安的其他重点大学都属于中央部委直属。

缺点是地方没钱给支持,西北大学一度被评为最穷211学校。

500

与此同时,国立西北工学院,成了西北工业大学的前身。国立西北农学院,发展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而国立西北医学院,后来合并到西安交通大学。

所以,陕西的3所985院校,都与西北联大有渊源。名校之所以有名,历史积淀是张王牌,难怪大家都想把建校史延长。

这三所大学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存在感最弱,主要与它的位置有关。

当年,西北农学院设址于咸阳的武功县,是周王朝的先祖生活的地方,也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与学校的气质很配。

西安市曾经提出给块地方,让西农搬到城里,但被拒绝了。学校觉得搞农业,呆在郊外就挺好的。至今,校园还保留有民国时期的老教室,墙壁上能看到战争年代的弹痕。

1996年,时任副总理李岚清视察陕西,发现杨凌这个小镇上,竟然有十多个农林方面的学校和科研所,大为吃惊。

当地人称“农业科技城”,但是基础设施太差,有位研究员的妻子难产,无法在当地手术,只能送往西安,结果半路去世了。

不久后,杨凌就从武功县独立出来,打造成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之后,西农又和区里的其它几个单位合并,建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岚清亲自参加了成立大会。

500

2004年,国家启动985二期工程,杨凌是国家重点开发项目,又正逢推进“西部大开发”,西农也就被选上了。

但因为名气不响,录取分数线低,还不如很多211学校。有不少学生是农村学霸,结果就形成了一个循环:从农村中来,在农村中学,最后又回到农村。

西农的学生在这种环境中,没法像西安的学子一样打开眼界。网上曾经流传过一个段子:

有企业在招聘会上收完简历说,985的留下来,西农的可以走了。

03

1954年,台湾海峡形势紧张,考虑到可能要爆发战争,中央决定把工业布局的重点放到西部,并让沿海的一些工厂和高校,迁到内地。

有了包邮区的赞助,西安继续迎来发展机会。

上海的交通大学就在搬迁之列。要从繁华的上海滩去往大西北古城,交大人心里是哇凉哇凉的。但那时流行“革命工作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不管愿不愿意,行动不能掉队。

新校地址选在西安市和平门外,当时还是一片麦田。1955年10月开始动工建设,第二年6月就完成了10万平方米的建筑任务。中国速度,在那时就体现出来了。

也因为建设工厂学校时,从地下挖出不少文物,1956年,国家决定在西北大学成立一个考古系,是继北大之后的第二个。

如今,中国文物保护领域的专家,一半是从西北大学毕业的。

1956年夏天,上交大开始动迁,乘专列前往西安,每人发一张特制的乘车证,粉色的,上面画着一列火车,还有几个大字:“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

500

吃惯了米饭的江南人,不适应北方的面食,西安市政府就把招待外宾的大米,全给了交大。而西安人比较保守,看到上海男女挽着胳膊逛街,好奇地上前围观。

就在搬迁进行时,1957年,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鼓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一时间全国出现了“大鸣大放”的热潮。

一些不赞成搬迁的交大师生,这时候站出来说了心里话。事情闹得挺大,周总理召集各方开会,最后形成决议:交大迁往西安虽有困难,但还是好处多。

而陕西这边,当然想有所好学校了。《陕西日报》在发表周总理的讲话时,特意加上一句副标题:“为了建设好社会主义,支援西北义不容辞”。

其它报纸也纷纷发表文章,鼓励迁校,顾全大局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中科院院长郭沫若给交大写了封充满诗意的信:

它所带来的困难,对一部分的师友,可能还很大。这些痛苦,我个人是能够体会的。如果可能,我们就以上火线的精神或拓荒者的精神克服这些痛苦,投向火热的建设阵地吧。

迁校工作继续进行,到1958年夏天完成。西安的交大继承了上海的交大60%以上的师资、70%以上的藏书和仪器设备。

500

上交大保留了不适合在西安生存的造船系等少数专业。有了这点星火,也能燎原。1959年,中央确立16个重点大学名单时,西交大和上交大同时入选。

当年,副总理陈毅说过一句话:“交通大学迁校对不对,十年以后下结论。”

十年后,正逢“文革”开始,大学停课,学生扔掉书本去造反,上山下乡握锄头,大学到底建在哪里,确实没那么重要了。

除了交大,当时位于南京的华东航空学院,也迁到了西安。1957年,与西北工学院合并,成立西北工业大学。

500

后来,哈军工的航空工程系,也整体并入西工大。学校实力大增,坐拥航空、航天、航海三大领域,归属国防科委主管,成为“国防七子”之一。

另外六子是:北航、北理、南航、南理、哈工大、哈工程。

西工大新校区的位置也很偏,位于秦岭脚下,离市区有20多公里。用学生的话形容:进城吃个火锅花费120,打车需要140。

但西工大的科研实力确实强,中国的航天技术,基本是靠“国防七子”搞出来的。至于学界的老大清华呢,人才多选择了出国。

因为国防科技具有机密性,学校也就很低调,就像校园里的一尊雕塑,大半个身子埋在土里,潜心铸剑。有学生表示:学工科苦,是真的苦,没有更苦,只有最苦。

500

在普通人眼里,西工大最有名的人,可能就是黑撒乐队了,因为主唱曹石是该校毕业的。

不过,比起西工大,西工大附中更厉害,常年在西安中学里排名第一,每年向清华北大输送近百人。

以至于,西工大自嘲是“西工大附中附属大学”。

04

除了继承自民国,陕西还有重点大学,是跟着共产党成长起来的。最典型的就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历史可追溯到江西苏维埃时期,有着中国高校中最长的红色根脉。


​1930年底,中央苏区在反围剿战斗中,缴获了半部国民党的电台。以此为教学用具,成立了“无线电培训班”,大小算个教育机构,被认为是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工科学校。

之后,学校经过长征,到达延安。解放战争时期,又迁往河北张家口。1958年,本来准备迁到北京,但遇上“支援大西北”的政策,就改到了西安。

学校定名为“解放军军事电信工程学院”,简称“西军电”。因为一直跟着军队,走出来几十位开国将军,军委也给予重点照顾,成了中国实力最强的三所军校之一。

500

另外两所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和南京炮兵工程学院。

南炮建校的时候,院长孔从州是西安人,想给家乡做点贡献,本来把校址选到了终南山下。结果征地时和当地人起了冲突,村民直接告状到周总理那里。

于是,学校就迁往南京去了,也就是今天的南京理工大学,也是一座211。

时间到了1966年4月1日,军委下令,撤销西军电的军队编制,集体复员,转到地方。这可不是一则愚人节消息,宣布命令的大会上,很多人当场落泪。

理由其实比较正当:学校的目标是搞科研,不是打仗,如果受军委领导,和其它学校不协调。比如,西军电和西工大,都是研究国防科技,但一个穿军装,一个穿便装。

还有一个原因是,毛泽东和他在哈军工读书的侄子毛远新聊天,听说军校主要教军事技术,政治学得少,说了一句话:

“军校学员不懂阶级斗争怎么能行呢?你们学院给你们一个毕业证不行,我必须再给你们发一个毕业证,那就是到农村去搞阶级斗争。”

这也促使军校进行改制,西军电更名为“西北电讯工程学院。”

500

进入八十年代后,高校为突显逼格,纷纷把名字从“学院”改为“大学”。1988年,西电想改名叫“中国电子科技大学”,连校徽都发了,结果被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横插一脚。

成电是建国后才成立的,还曾得到西电的支持。当时,它也想叫“中国电子科技大学”,两个学校为一个名号争起来,谁也不让谁。

教育部出面协调,让双方各退一步,都不要冠以“中国”,分别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还是不情愿,干脆啥都不要,直接叫“电子科技大学”。但它把英文名定为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翻译过来还是“中国电子科技大学”。

而西电的英文名是土洋结合:Xidian University。

所以说,陕西人还是老实。

多年后,启动985工程,电子科技大学入选,西电却落选了。西安城市的发展,也远远落后于成都,眼泪只能往肚里流。

陕西另一所211军校也不容易,那就是原第四军医大学,现在叫空军军医大学。

500

六十年代时,中国共有三所军医大学,除西安外,还有重庆的第三军医大、上海的第二军医大,都归属解放军总后勤部管。

“文革”中,总后勤部部长邱会作,遭到二医大的造反派揪斗,吃了不少苦,后来在林彪的关照下,才得以脱身。

恢复工作后,他想到一个报复策略——换防。也就是让上海的二医大搬到西安,西安的搬到重庆,重庆的搬到上海,又称“推磨”。

重庆倒是很高兴,因为能去大都市,而西安就不太情愿动窝,最难受的还是上海。

人生兜兜转转,到了1975年,林彪和邱会作都已成为历史罪人,总后勤部又下了一道命令,让三所军医大学,重新搬回原址建校。

再推一次磨。

只是,很多去往异乡的人,没能回来。

05

陕西的211大学中,有两所是建国后成长起来的:一个是长安大学,一个是陕西师范大学。

在长安大学的正门,有一尊雕塑,是一个躶体少女,双手托起一段彩虹,寓意青春向上。但学生们自嘲这是“拉面女神”,因为那段彩虹太像兰州拉面。

500

说起来,学校还真与兰州有关。

建国初,中国高速公路很少,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10米,西北更是交通落后。1951年,交通部在兰州成立了一个交通干部学校,培养建设公路的人才。

不久,院系调整,中国学习苏联模式,建立分门别类的专业院校,对口各个行业。兰州交通干部学校搬到了西安,组建成西安公路学校。

作为一所专业院校,起初名声并不响亮,属于三本。但1995年,它改名为“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并入选了211工程名单。

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是交通部直属,而部里的很多领导,就是从这里毕业的,给予了大力支持,帮助实现了从三本到重点的“三级跳”。

2000年,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和西安工程学院、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合并,组成“长安大学”,实力才算与级别匹配,并转为教育部直属。

很多学生不满意新校名,觉得听起来还是像个三本。但是这三个合并学校,各有专业特长,偏向谁都不好。陕西高校又多,合适的名字都用完了,只好从历史中找。

曾经有一任校长,是从湖南大学调过来的,学校开会时,被称为“三方四国会议”。

长安大学最强的专业是道桥,校园里有一座著名的彩虹桥,就是实力见证。

因为西安二环路把长大校区拦腰斩断成两个部分,1996年,学校想修一座桥来联通。西安市政府提出要在桥上开一口,连接外面的马路,内外兼用。

学校害怕影响安宁,没有同意。

市政府便不准学校占用城市公用地面,心想:你要架桥就得在二环路上立桥墩,怎么也得求我。

没想到长大回去后,就组织师生,设计了一条没有桥墩的桥,直接跨过了二环路,并且还漆成了亮眼的橙色。

500

还真是有西安人的倔劲儿。

离长安大学不远的陕西师范大学,起源于西北大学教育系,但一会儿独立出来,一会儿又并回去,出出进进多次,到1960年才正式定名。

改革开放后,急需人才,教育受到关注,教育部也对师范学校进行调整,让一批学校先强起来。陕师大从省直属划归教育部直属,成为全国六所重点师范大学之一。

那时候的师范生很吃香,入学后不用交学费,每月还可以领补助,毕业后成为公办教师,拥有事业编制。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老师的待遇跟不上,吸引力就弱了。

陕师大用陕西方言读,听起来是“闪star”。学校和本地人一样,观念偏保守,综合实力在6所重点师范中排名最末,甚至还不如非教育部直属的南京师大和湖南师大。

500

校训是“厚德积学、励志敦行”,有学生自嘲说,就剩厚和敦了。至于“敦”是啥意思,可以参考一部电视剧《关中匪事》,里面的主人公就叫“墩子”,凌潇肃演的。

要说陕师大最有名的,是饭,公认为西安最好吃的大学食堂。所以,学校还有一个昵称:陕西吃饭大学。

06

时势造英雄。陕西的教育资源之所以发达,受益于特殊的历史进程。

民国时期,沿海高校为避免战乱,迁往陕西,奠定了基础。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国家担心还要爆发战争,把工业布局的重点放在西部,一批高校内迁,继续补充了实力。

时代不停向前,也循环往复。

改革开放后,和平发展是主题,经济建设是核心,西部的战略地位不再重要,而沿海城市与世界接触方便,快速崛起,又把内地甩在后面。

教育资源随之东移,学生就业也涌向东部大城市,陕西的高校便失去了往日的荣光。

因为行政的力量,陕西拥有了不少好学校,因为市场经济,这些学校又被埋没了。

曾经,西交大的实力高于上交大,但这几十年来,上交大受到本地支持,进步神速,一路逆转,如今已全面碾压西交大。而西交大不时传来教授跳槽到东部的消息。

学生的流失也很严重。西交大的毕业生,留在陕西就业的人数只占37%,而上交大留在上海就业的人,占73%。

一个学校的存在感,与它所在的城市有着密切关系。只有本地环境开放活跃,人才能留得住,反过来又会助推经济发展。

陕西这么多年来,经济长期疲软,思想的保守制约了进步,白白浪费了教育资源。

幸好也在改变,2017年西安开启的抢人才大战,让这座城市重新有了活力。根据今年毕业生留存率数据显示,西安市的留存率为64.6%,过了及格线。

一个人选择一个地方,无非是能有幸福生活的希望。

有人开玩笑说,西安的毕业生留下来,一个原因是在华为分公司找到了工作,待遇不错。

另一个原因是,有些男生找了本地的媳妇。

原来,西安女娃才是核心竞争力。

(完)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