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消费主义害死人

1、你在养谁的爹?

之前一个睿智的人曾经说过,如果你在大城市,没有买房,把所有的钱都拿去买包包买衣服,最后身无长物地离开大城市,这种情况下,你就是大城市的消耗品

我们知道,城市和人一样,是“逆熵体”,这又是个啥东西呢?

首先大家要知道什么是“熵增”,熵增就是“掉坑里”,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这个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种掉坑里的趋势,着火的木炭会熄灭,新鲜的牛肉会腐烂,漂亮的美女会变老,屋子没人照料会破败,恒星会坍塌,连黑洞都有寿命,倒霉了,寂灭了,就熵增了。

熵增是宇宙中的魔鬼,就跟死神一样永远不死,拿着个镰刀在那里等着收割牛肉和美女以及一切。

但是有些东西在一段时间内是不熵增的,比如生命,比如城市,经济体,公司,等等,按理说这些东西都会变成渣才对,但是这些东西在一段时间内不但没掉坑里,反而顶着熵增的压力在成长,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对,它让别人熵增了,或者说它让别人倒霉了。

也就是说,生命体和城市一样,在消耗别的东西,达成自己的“逆熵”和壮大。

人要吃饭,吸收了牛排的能量,人就变强壮了,牛排加速变成渣。

一座房子需要里边住的人不断的花时间和精力修复它,它才能保持住不破败,甚至经过装修后熠熠生辉。

城市也一样,一座城市要运行,要有大量的电力,还需要更多的人力,消耗电力,消耗了别人的青春,城市拔地而起。

这里就有个问题,叫“成本谁来承担的问题”。

理论上讲城市里每一个人都在承担成本,但是各自承担的又不一样。

有点像博主以前说的那件事,你去上班赚钱,工资一万到手八千,如果你家有老人在拿政府退休金,你的那两千块相当于转了一圈又回到你家了,但是如果你家没有这样的老人,你相当于去养别人的爹了。

我们今天说的这个逻辑也一样,每个人都是城市的消耗品,但是一部分人同时又是城市的受益者。有点像那个说法,人人平等,但是有些人更平等一些。

比如大家同心协力,让城市变的更美丽,但是如果你家有房有公司,美丽的城市里房子涨价了,经商环境变好了,这样你的付出一定程度上从房子和公司那里又回来了,有点像你交的税被你爹给赚回来了。

或者说政府修地铁修你们家楼下去了,这玩意是政府税收搞出来的,但是你家房价应声上涨。或者你有个水果摊,附近建了地铁站分分钟流量爆满你还得扩大规模。

但是如果你没房子没资产没水果摊,那你的付出变成别人的资产增值了,养了别人的爹,是不是很惊喜?

当然了,博主不是在给大家提建议说赶紧去买房,太狭隘,而是说大家做什么事,都要分析下利弊,看看哪些事是在养别人的爹,哪些事是在养自己的。

而消费主义,就是这样一个坑,提倡追求短期享乐,自己觉得自己及时行乐了,其实是给别人养爹,自己还不知道,还挺开心。

2、今天你的脑子被洗了吗?

如果排列下,人类历史上靠想象力营造出来的三个好东东,我列出下边这三个:

钻石;

82年拉菲;

爱马仕。

当然了,博主只是提供一种思路,到底什么东西最牛逼大家可以自己想想,没有统一答案。我们上边说的这三个货的内在价值都非常难说,怎么理解呢?

首先钻石就是个世纪骗局,这玩意一点卵用都没,而且分割性奇差,不能当做货币,而且储量高到离谱,靠着一句洗脑广告和垄断供应来保持高价,事实上你从钻戒店买个钻戒,去二手市场上卖,那才是钻石的真实价格,你去看看到底值多少钱。

你眼前放着一台崭新的挖掘机,你不会觉得它一文不值对吧?

500

或者摆了这么一个东西:

500

哪怕你完全不知道这东西是干嘛的,但是你依旧知道应该价格不菲。 

但是你眼前放一瓶82年拉菲,你还能确认价格到底是多少吗?因为你自己也尝不出来这玩意是真是假,事实上你可能这辈子都不知道这瓶子酒到底装的是啥。

500

而且82年的拉菲产量20万瓶,随后每年卖20万瓶,不知道大部分人喝的到底是啥。

国外几乎每年都搞红酒盲测,大家谷歌下能看到,博主粘贴一段别人写的内容:

有个心理学家Richard Wiseman做了另一个红酒评测实验,他选了红葡萄酒、白葡萄酒和香槟酒三类,每一类都挑了一瓶贵的和一瓶便宜的,然后让志愿者来猜,哪一瓶是贵的?实验结果也令人吃惊:53%的品酒者能成功选对更贵的酒,但要知道扔硬币的成功率都有50%,品酒者的成绩只是略好于扔硬币。更要命的是在红葡萄酒分类下,品酒者的成功率只有39%,换言之,多数人都认为便宜的酒更好喝。

此外还有著名的阳某湖大闸蟹,微博上之前有人搞过挑战赛,吹牛逼能尝出阳某湖大闸蟹的那个博主被当场打脸,后来再没有人敢吹牛逼了。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很多东西换了环境并不影响他的价值,但是还有很多东西,换个包装立刻就价值暴跌,因为产品本身跟价格是脱钩的。

至于爱马仕的包包,就更是这样了,你从店里拎出来,再去卖,可能这辈子也卖不到原价了。尤其是你没法证实这玩意是不是正品的情况下,问题是挖掘机需要证明自己是正品吗?

最明显的事这段时间热炒的鞋,我今天早上还看了下,原价两千的鞋炒到了15000,这两天又落回去了,也就是说,施加在鞋上的故事一度值13000,现在故事遭到质疑,鞋价就迅速崩溃。至于爱马仕和82年拉菲,由于生产方一直很克制,而且套路得当,人家的故事还可以玩很多年。

也就是说,挖掘机的价值是凝固在产品本身上的,而我们上文提到这些东西的价值本质都是故事,剥掉故事本身,东西一文不值。

对着你讲了个故事,你就掏高额溢价,这世界上可能没有比这更划算的事了。

当然了,讲个故事让你买也有点过分,得配合其他套路。

先说另一件事,大家有兴趣也可以去看看,我经常往返国际机场,每次远远看到一群人,都是亚洲面孔那种,我不听他们说话,也能看出来是哪来的。

比如所有人都带着夸张的笑容,那这伙人基本确定是日本人。

一群人嗓门比机场电喇叭都大,那基本就是韩国人。

如果那群人跟村里来的似的,土了吧唧还都是胖子,那八九不离十是从美国来的。

说这个不是为了趁机鄙视美国人,而是想说美国比中国进入消费时代早得多,他们现在已经换了玩法,我见过的所有外国人里,对品牌最无感的,穿的最随意,应该就是美国了。

日本人早年卖春买包,这几年不知道啥情况了,不过整体那种拜物教气质已经开始逐步消散,快要从坑里出来了,而中国人刚进坑。

那问题来了,咱们现在在一个什么坑里呢?

可以姑且认为是“上层社会准入妄想症”,或者换句时髦话说,“你的消费就是你自己”。

通过买衣服,买包包,买车,会产生一种“爬到不属于自己阶级的错觉”,通过消费让自己觉得自己不是自己了,在精神层面得到了升华。

因为市场经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用户进行分级,按照消费能力分层,把用户分成好几层。

首先满足基本需求,比如大家买车时候八万的飞度基本能解决90%的问题了,还好停车,但是逼格太低。 

然后要提供高质量东东,比如20万左右的迈腾,装逼倒也谈不上,但是能在功能方面更上一层。

再往上就开始务虚了,因为很多人对车的要求不再是单纯的代步,有了泡妞,谈生意等特殊需求,或者单纯就是钱多,不想跟别人一样。

这个背景下,差级化消费造就了差级化的人群,消费品给人贴上了标签

不可避免的,时间长了大家就觉得一咬牙买个高端消费品自己地位就上去了,所以才顶着巨大压力搞消费,不惜超前消费,商家也为了配合消费者这种需求,主动降低段位,搞轻奢,啥是轻奢?就是电子烟嘛,可以缓解对奢侈品的一定程度的渴求,但是终究也替代不了奢侈品,然后又衍生出了玩轻奢上瘾。

当然了,不一定每个人都这么想,但是大众心理学研究的是群体,并不针对个体,就跟广告商在街角贴了个广告,大家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不会上当,但是在广告商那里,你有12.4%的概率上钩,你不上也会有别人上。

而且很多消费观念其实是反复灌才灌输到你的脑子里的,比如比较时髦的说法:

会花钱才能会赚钱;

富人赚钱靠人脉,穷人赚钱靠体力,要做富人,先经营人脉;

聪明的女人舍得给自己花钱;

钱不是攒出来的,是赚出来的。

这些观念最大的问题,就是:似是而非。

比如钱确实是赚出来的,但是赚了钱你全花了,形不成资本,赚的再多的月光族也是月光族,真正大机会来临的时候只能干瞪眼。

再比如人脉那个事,最扯淡,一个穷逼哪来的人脉?穷人被贵人捞基本都不是自己经营的,往往是你本色演出,别人莫名想拉你一把,可能看你是卧龙,或者有潜力,再或者单纯看你萌蠢。穷人翻身,基本靠冒险和长期漫长的积累,等你起来了,人脉就来了,有些钱,不到一定程度根本赚不到。

至于这条,“会花钱才会赚钱”,花钱和赚钱没啥关系,强行拧在一起,如果你觉得那句话有道理,很可能脑子被洗坏了。

而且这些年有种坑人的言论,主张一辈子租房,还说在西方比较流行,拜托,这玩意在西方黑人里比较流行,学谁不好,学黑人!?

黑人普遍没爹呢,要不要也学?

事实上在几乎所有的文化里,安居乐业,养育后代,稳定的家庭都是主流和核心,非主流和边缘人可能声音比较大,但是长期看来谁信他们谁倒霉。

不过关于消费的这些奇怪观念可能是长期推敲和演变出来的,并且可能符合人的一些底层固件,所以大家都学得很快,毕竟大家都有掉进坑里的趋势,可以看看博主这篇文章《为什么绝大部分人都掉进了坑里》。

这几年各种消费贷,配合这些垃圾观念,玩的虎虎生威,我认识一妹子,挺乖巧的,大学毕业前后明显发生了大变化,普通家庭各种玩,各种秀欧洲各地游,果然欠了几十万的消费贷,也不知道他们该怎么解决。后来一了解,这种情况到处都是,现在俨然已经成了新风尚。

3、为啥会死人?

标题说“消费主义害死人”,但是直到现在也没说啥叫“消费主义”。

但凡加上“主义”,其实就是“中心”,或者“至上”的意思,资本主义就是以资本增值为中心,社会主义就是以全社会的整体福祉为中心(从这里也能看出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并不是相反的,他俩不相关,社会主义的对立面是自由主义),此外还有民族主义(以本民族为中心),帝国主义(以帝国扩张,压迫和剥削殖民地以及边疆省份为中心)等等。

说道这里,大家明白了,消费主义强调生活的核心是消费,花钱就是最快乐的事,生活的目标就是追逐消费的快感。当然了,估计那种都超前消费到2022年的人都不一定承认自己生活的目标是“享受消费的快乐”,也就是说,你是这么做的,不一定你会承认自己是这么想的,得狠狠地做自我批评才能挖掘出来内心真实想法。

我们以前在这篇文章《嗜血的资本主义》里讲了,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前者的核心是“赚到的钱别花,或者花掉很少量一部分,剩下的投入资本增值”,这里的资本增值,可以是开店,可以是投资,也可以是放高利贷。

而跟资本主义对立的消费主义核心却是买买买,把前者生产出来的东西都买了,或者前者放出来的高利贷都贷了。

他俩只有同时存在,经济才能运转起来。

一开始生产那一边是很痛苦的,但是慢慢的,随着资本规模越来越大,每次拿出一小部分都花不完。

消费这边是一开始爽,越往后越被动,到最后掉坑里了,等到可出卖的劳动力慢慢不值钱了,自然没法维持之前的消费能力,越过越坑。

4、有救没?

其实关键是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而且在实践中反复强化。

我们那一带有个现象,山西北方的大户都是明清开始就是大户人家,后来被我党给革了命,比如我们那边有个大户,明朝开始他们家就拿着朝廷的盐引给明朝边军运送粮食,到了清朝成了八大皇商之一的一个分支,到了民国尽管衰退了一部分,但是依旧是阎锡山晋军的重要资助方,他们家有几十口子在晋军中当军官,太原战役是他们家的转折,一下子被打回原形,回到了700年前。

多说一句,昨天是主席的忌日,绝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主席对这个国家的影响有多大,如果没有他那样的手笔把中国犁一遍,中国现在跟印度应该差不多,这个国家上层有个固化了几百年的大受益阶层,普通人也就凑合着过吧,天天聊点梁思成林徽因他们的豪门花边事。

不过有意思的是,这些大户在改开之后一定程度迅速都又爬了起来,我刚才提到的那家子尽管离他们巅峰时刻还差十万八千里,但是现在已经是地方上的大户,在高考和做买卖方面都进展明显。后来发现再江南也呈现出了这种情况。有点像《1942》中这张图片:

500

我想了很久,后来也想明白了,其实关键就是一些核心价值观的灌输,比如真正的明白家庭都会提前灌输关于资产,消费,成本,读书等观念,这些都是有门槛的,只有少部分人懂这些东西,大部分人不但不懂,而且很难学得会。

在《绝命毒师》里那个毒枭跟主人公老白说,穷人不需要学,谁都会当穷人。他有句话没说,富人是需要学习的,没掌握过大财富,没有经历过白手起家到晋升豪门,中间来几次大起大落,很多事都不会理解,绝大部分人掌握不了财富的奥义。就像你不跟着项目经理做十几个项目你也学不会怎么怎么搞软件项目一样。

一些家庭到现在家长都弄不清楚这些东西,而且言不由衷,就算说的话靠上边去了,做的事完全朝着反方向,比如有些家长知道孩子看电视不好,容易脑残,他们不让孩子看,然后自己天天晚上两口子坐在电视前开心的不得了。

还有很多家庭天天跟小孩说要读书,然后自己一本书都没看过,你说的跟做的不一样,小孩很容易精神分裂,最后发现家长是个傻逼,产生一种幻灭感,家长说啥他们都不当回事,就当没听见。

是的,绝大部分家长其实不合格,当兵要体检,读大学要高考,当公务员要国考,进公司要面试,唯独当家长这么大的事基本没门槛。这个没必要隐晦,绝大部分基层小孩成才主要靠自身努力,家长并没有帮上什么忙,尽管他们尽力了,尽力不代表做好了。

不过这些年新一代的大学生已经有孩子了,他们知道怎么学习,知道怎么解决复杂问题,也知道怎么给孩子做表率,对于其他那些父母是个糊涂蛋的孩子来说,这才是降维打击。

回到我们主题,关于教育,消费,积累,投资这些话题其实非常复杂,以至于需要一两代人慢慢琢磨才能理出来一些基本的观念。

比如重视教育这事,中国人在全世界已经算很重视的了,但是我跟一个犹太人的同事唠嗑时候他说,他们德意志犹太人出了名的重视教育,最明显的一个操作是父母看的书比孩子多得多,这样就算父母不提读书的事,孩子们自发会多读书,孩子会天生觉得父母做的事都是对的,我以前讲过,犹太人有很多支,高成就的主要是德意志犹太人,我觉得问题就在这里,并没有种族天赋,严格意义上的血统论,犹太人跟阿拉伯人一个血统,很少有人说阿拉伯人脑子好对吧。

消费观也一样,任何一个曾经阔过得家庭都知道,收入的绝大部分要投入到收生产资料,少部分用来消费资产能给人带来被动收入,也就是你家的爹让别人养这个逻辑本身非常简单,但是做起来却难得要死,需要父母用十几年时间给灌输进去,而且你得自己去实践,才能固化成你自己的观念。

而且关键不是攒钱,是攒下来收资产。我们见到很多人过得很节俭,但是没钱,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只懂攒钱但是不知道攒钱是为了干啥,绝大部分人甚至区分不了资产和消费,比如倒退几十年,那时候收入低,但是房子也便宜啊,而且没人跟你抢,而且大家都懵懂,不过问题是99%的人都是那个“大家”。这些年终于反应过来了,但是只会追涨杀跌。

这个星球上绝大部分事情的本质都是积累和爆发。

积累是大家能控制的,攒的钱少就买个小资产,攒多了就买个大的,然后通过一波又一波的置换往上爬。如果能承担了风险,就适时赌一把,每隔五六年都有一个小浪潮,每隔十来年有个大浪潮,二十年左右有个滔天巨浪,大浪来临的时候抓住机会爬上去,也就翻身了,不过前提是得有资本。

而且做一个靠谱的人,“靠谱”这个名声本身也是个资产,和“信用”一样,关键时候能帮上大忙。

此外多输出,比如博主天天写,写了好多年,慢慢也积累起来一些链接。至于最后的爆发,那个看人,也看命,不过没有积累,肯定不会有爆发,这个一定不要怀疑。

文末,回答大家经常问到的一个问题,不少人说,博主你做这类分享,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做了,是不是相当于谁都没做。

其实想多了,这篇文章有六千多字,现在微信公号一般不会超过三千字,为啥呢?三千字就是阅读的极限,超过这个极限,90%的读者都要放弃,问题是现在看文章的人本身就不多,大部分都去看那种直接刺激大脑快感回路的小视频了,也就是说,看的人就没几个,而且没几个人能看完。

其次看完文章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也没啥用,该干啥干啥,我们上文说了,很多东西都需要父母以身作则十几年给你灌进去,你在实践中固化下来。到最后,文章能真影响到的人,不会有几个人。--------全文完,更多文章欢迎关注:九边。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