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发明不先进,这可能是今年搞笑的历史发明了

这几年历史发明家是越来越多,从明粉到阉党,再到世界史。前者代表杜车别发明历史,后者代表何大师。

不过对以上这些历史发明家的批判暂且不提,咱先来说说四大发明。

为什么要说四大发明呢,有些人对于四大发明的误解实在是太深,以至于胡说八道起来,连四大发明不算创新都能说出来。

什么叫创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就是创新,不是一定要弄出个新理论、新方向才是创新。况且对于古代,基本上都是技术经验积累阶段的古代,想要他们说明具体的理论,怕不是怕不是难于上天。

所以我们梳理四大发明这个概念及其本身历史,来具体看看四大发明到底闯不创新。

其实说来还是洋人李约瑟所提。而提出四大发明之后,这一概念便在中国风靡,直到今日。

很多人可能看了一些不知道谁胡编乱造的网文,就感觉四大发明不过尔尔,然而却并非如此。中国古代之辉煌,近代之落后,四大发明可以说既是古代辉煌的代表,也是近代衰落的见证。我们一个个说。

先说造纸术。

什么叫纸?很简单,打破原有纤维排列,并使用一定的手段是这些纤维重新排列而生产出来的书写介质。

所以不要说什么莎草纸是纸,莎草纸是莎草压出来的,原有纤维顺序压根就没有重新排列过。羊皮纸也一样,也是用的原有的纤维结构。如果非要说羊皮纸、莎草纸是纸,木简竹简一样也是纸,只不过是片状拼接的。古巴比伦、古苏美尔还有泥板等着了,这些都能算纸。

而造纸术这玩意怎么吹都不为过。中国大约迟至西汉就有了造纸术,只是当时技术有限,纸张比较贵且粗糙(西汉时期是浇纸法造纸)。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使得纸张质地更加细腻而便于书写、成本也更加低廉(也就是今天我们用的抄纸法)。而这种便宜便于书写的介质,瞬间就席卷全国,迟至两晋,就彻底取代了之前的竹简、木简,绢帛也被彻底边缘化。

有人感觉不就是换个介质吗,有什么可说的?

所以说中国的通史教育还是要加强。

竹简木简价格昂贵保存不便,于是读书识字,便只能为贵族所有,知道春秋战国,私有经济(这里的私有相对的是西周的国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私有)发达,部分中下层人士也有了通过集聚众多财富的手段,让自己也能承受得起竹简木简高昂成本,进而学习文字知识的可能。这才使得孔子有教无类得以施展,不然孔子有教无类教谁去?而各个贵族都有自己的传承,在贵族教育里面,孔子这种外面的教师,顶多算客座教师,甚至连客座都混不上。晏子他们不就是对孔子没感觉吗?

造纸术特别是抄纸法发明之后,贵族已经彻底不能垄断教育了,因为地方豪族(士族地主)可以轻而易举的使用这种廉价量大的介质来学习和传播知识,于是士族地主的兴起再无障碍。这个时候的纸张依然较为昂贵,但是比之先秦两汉的介质成本,要低上太多了。

随着造纸技术的发展,造纸成本愈发低廉,低廉到什么地步呢?可以用来擦屁股了(南北朝)。说白了,就是纸张已经便宜到可以用来做这种清洁的事情了,而不再是一股脑都视为神圣之物。

这种极度低廉的成本,使得寒门地主也有了机会接受教育,并向士族地主的垄断地位发起挑战。为了缓和矛盾,最终,科举制出现。而科举制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巅峰,极大地扩展了统治阶级的基本盘和选拔形式,促进了人才选拔和阶层流动。

纸张的出现,使得古代人们接受教育的成本大大降低,极大促进了教育和知识向下层流动,为寒门地主的掌权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同时,低廉成本的介质为保存和传承文明科技成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我相信一定会有人问,那么这个造纸和创新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来看一下之前的书写介质。竹简木简都是运用的植物本身的纤维,携带不便保存;布帛虽然是人工改造,但价格昂贵、成本极高。同时期的西方,莎草纸只是植物原有纤维初步加工,仅限于莎草一类,且成本一样极高。羊皮纸、牛皮纸的成本就更不用说了。这些介质,对于材料本身的范围要求极高,比如莎草纸就只能是莎草,你说我换成竹子行吗?不行,做不出来。并且以上介质用于书写时,多少都有一些不便,生产效率也低。

也就是说,在纸张发明之前,书写介质要么成本极高,要么范围受限,难以最大限度的利用既有资源。

纸张特别是蔡伦纸的出现,人们可以利用人力强行改变资源的纤维结构,使得书写介质更加便于书写,成本迅速低廉化、资源利用范围迅速扩大化,且生产效率极高,便于携带储存。比如说造纸的材料,当然讲究的纸张材料一样讲究,但是用破布树皮什么的也能做纸啊,无非就是质量差点,资源利用率一下子上去了,成本一下子下来了,使更多的人可以享受纸的便利。

如果说这都不算是创新,那么还有什么算创新?这个不算先进,还有什么算先进?

纸张传播到欧洲之后,如同中国一般,教会再也不能垄断知识,促进了欧洲教育的发展,为了宗教改革、文艺复兴乃至欧洲资产阶级革命都创造了有利条件。

直到欧洲将造纸工厂化,才使得造纸成本进一步低廉化,以及书写习惯的改变(毛笔改为了铅笔、圆珠笔、钢笔等),传统造纸技术才逐渐衰落。

四大发明之中,纸张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大发明。

再看指南针。

目前可以认为,迟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运用磁铁来指明方向了,是世界上比较早的使用磁铁来辨认方向的民族。这个时期的指南针,还是前身,也就是司南。而目前,我们没能发现司南实物,或者用天然磁铁复原出司南。

然而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司南不一定是勺子状啊!虽然这个问题现在依然争议极大,但是即便是按照最保守的观点来看,中国人最晚也早在唐宋时期就学会了用磁石辨认方向,依然是世界上最早的使用磁石辨认方向的民族。所以司南的问题,即便最后我们发现司南不存在,是我们误会了,依然不影响中国人最早发明指南针的地位。

大约唐宋左右,终于发明了针状的指南针。但是当时,还是用水,利用水的浮力使得纤细的磁石针漂浮于水上,使之转动,直到稳定下来,南北即明,称之为水罗盘。

后来,这种磁铁指认方向方法,传播到了西方,西方经过改造更新,发明了不需要水的旱罗盘。

而旱罗盘存在一定的争议。一般认为是欧洲发明的。但是在1985年,出土的了一个陶俑,陶俑上有一个手持的指南针,据研究认为是旱罗盘。

虽然目前我们无法断定西方旱罗盘同中国旱罗盘是否有继承关系,但是中国作为最早发明旱罗盘的国家应该有了强有力的证据支持,而西方罗盘也是建立在吸收中国磁石指南的经验之后发明出来的。

指南针给西方殖民者的远航指明了方向,使之得以顺利殖民,并开辟了世界市场。

在明朝,西方旱罗盘进入中国,中国传统的水罗盘和旱罗盘从此开始式微。

总体来说,在唐宋时期,中国的指南针还是领先世界的,并且以此与更远的国家相交流、通有无。在明朝中后期开始,指南针逐渐为欧洲旱罗盘替代。

而明清时期,也恰恰是古代中国与西方力量对比发生倒转的时期,传统指南针的没落似乎预示着这个古老的国家将要面对的未来。

接着说火药。

毫无疑问,火药是中国人发明的,而且对火药的研究和利用,长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唐朝便有了火器,而在宋朝,火器开始大规模使用。

有些杠精可能会说,火药就是道士偶然弄出来的,本意是为了炼丹,所以算不得什么。那么平面几何学一开始还是为了丈量土地了,也算不得什么?

显然,人无我有,火药当然是极大的创新。

直到明朝中后期,西方火器开始逐渐超越明朝,但是明朝在小型火器上尚且有一定优势。哪怕是到1840年左右,中国的火药配比同西方几乎一致,并无明显差距。而清朝在鸦片战争失败之后,也并非一味地自大,一样学习了西方火器的一些技术,并加以运用。

西方火药真正把东方火药甩在后面,是黄火药的发明,也就是硝化甘油正式大批量利用在军事之后(诺贝尔:这个是我的)。

事实上,中国的黑火药虽然发明利用都很早,但是配比长期依靠经验,没能如西方近代一样,吃透背后的原因(当然,西方文艺复兴之前也吃不透),而西方则依靠近代科技迅速吃透其背后原因,并推陈出新。

在火器上,中国缺乏人体力学等相关科学,在经验为主导的古代,中国经验丰富,领先于西方。当西方文艺复兴之后,近代科技发展,凭借大量的新技术、新科学,后来居上。

火药火器从先进到落伍,背后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对东方封建社会的超越。火药见证了近现代科学对传统经验积累的碾压,也见证了封建社会的没落。

这种超越,不以一人一事为转移,而是历史的必然。

反过来说,中国在1949年后确立正确的制度,采用了适合社会的体制,加以科学的引导,最终在武器方面又逐渐赶超西方,也是历史的必然。

没有办法保证永恒的强盛,在强大的武器也有落后的时候,不是今天,就是明天。只有紧跟时代,才是唯一避免落后的手段。某些国家要是明白,世界就安稳多了。

最后说印刷术吧。

印刷术的起源,一般认为是印章。而印章这个东西,很难说到底各地的印章存在多大程度的继承关系,更说不清到底谁最先发明了印章。

大约在古巴比伦时代,当地人便使用提前刻好某一文字的笔按压在泥板上,使得文字整齐美观。这种手段,其实即使印章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有了一些后来活字印刷的意思,但是本质还是用来代替书写复杂的字母的书写方法。

并且古巴比伦的存在,别说是中国,在欧洲,在考古学发展之前,古巴比伦都只不过是一点传说,等古巴比伦的事情稍微捋清了,别说活字印刷术了,电脑都不算新鲜玩意了。

简单来说,就是古巴比伦的这种书写方式,只能认为是简化书写的尝试,并因为书写介质是泥板的缘故而与后来的活字印刷术产生的趋同演化。并且古巴比伦的大量历史早就在沙子下面了,所以古巴比伦的书写模式,与后世的印刷术没有半毛钱的关系。我奉劝一些人不要随便认爹。

迟至唐朝,最早的真正的印刷被中国人发明。这个时候的印刷术还是最原始的雕版印刷。也就是在一块木板上,将需要印刷的内容全部雕刻好,之后再一口气拓印出来。

这种印刷的优点就是,只要看得清需要雕刻的内容,并且能够把看到的内容刻出来,就行。上手简单,哪怕不认字,照猫画虎都能做,对公认的文化水平要求不高。但缺点是,没有任何的容错率,刻错一点,全部重来。并且一个版只能用一种书,无法在其他书籍运用,浪费严重。

于是,到了北宋时期,毕昇最早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种活字印刷术,采用的是泥活字(陶活字)。也就是将要刻的文字,提前刻在泥坯上,然后烧制,用的时候,只需要按顺序排好就是了。后来又发明了金属活字和木活字。

优点十分明显,容错率极高,不怕刻错;同时可以实现重复利用,减轻雕刻压力。

而缺点一样明显。第一,无论是虽然活字通过重复利用减少了雕版的一次性的成本,但是初期就需要备齐相当多的活字,无疑极度加大了出版商的先期投入。举个例子,清朝雍正年间曾经用铜活字印刷《古今图书集成》,浇铸了足足25万个铜活字。一般的出版商到不了这么多,数万个活字也还是需要的,这个前提投入实在太大。

第二,对操作工的要求更高。虽然雕刻上对工人的要求没有变化,甚至还有所降低(毕竟有容错了),然而把活字按照出版内容排出来,则必须要求排版者能认字。因为汉字是按照音韵储存的,不认识字根本就无法拣出来,并且也得认字才能把活字的顺序排对。然而当时绝大部分工人都不认字,雕刻不过是照猫画虎而已。雇佣认字之人又是一大笔支出。而不用认字之人,全靠工人按图索骥去排版,则错讹甚多,甚至难以卒读。

第三,由于中国古代墨水的限制,使得像金属活字不容易印刷均匀,这也是一个很困扰的问题。

因为这些优点,活字印刷在中国古代一直都存在,甚至被统治者看重、使用;又因为这些缺点,活字印刷在中国古代一直都不是主流,甚至到了近代,雕版印刷依然坚挺。

我们再说西方的印刷术。

西方雕版印刷,东西方学界都有共识,那就是目前的资料来看,西方雕版印刷就是来自中国,没什么可争议的。

争议点在于西方活字印刷和中国活字印刷之间的关系。

古登堡印刷机的技术更类似压模,比如说用印章在泥板上按压。而中国古代的活字印刷一直是拓印。并且古登堡使用的是印刷机,而中国主要靠人工。

但是这些都不是什么重点,最终主要的是,我们今天没有发现中国活字传入西方的确切证据,包括阿拉伯文献。因此只通过活字就认为古登堡活字是受到中国活字的启发,显然武断。我们也不要学习韩国人,什么都是韩国的。有证据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中国用不着编造虚拟的事情来提振自信。

西方一般认为古登堡是自己独立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机,中国则主张古登堡的活字印刷术受到了中国活字的启发。但是无论如何,东西方都认可的是,古登堡印刷机是真正开启近代印刷术的印刷机,而这样的近代机器,是古登堡独立发明的。

(韩国人说活字是韩国人发明的,有些中国人还信了,只能说不记打。韩国的那个是铜活字也就是金属活字,确实是世界上目前已知的最早金属活字的印刷品。然而这个时间点是1377年。而毕昇的是泥活字,早在11世纪就有了。《农书》(12-13世纪)中记载的铁泥锡木材料的活字,一样远早于韩国。所以说,别再认错爹了。我查资料的时候,发现在四大发明上,认错爹的一堆还不自知。)

说实话,西方能用机器而中国大量使用人工,在当时来说,根本上还是文字决定的,汉字常用几千字,算上稍微生僻的就有5000字乃至更多。西方字母多了也不过几十个,和中国汉字相比天壤之别。

近代,随着西方技术的传入,中国也逐渐采用了西方活字技术替代传统的雕版和活字印刷。

但是依然费时费力。直到王选院士解决了汉字输入的难题之后,汉字印刷正式进入了光电时代。这时,汉字印刷(其实准确的说是汉字输入)才算是跟上了西方脚步。而随着汉语拼音输入等多种输入法的完善以及智能检索的完善,在某些情况下,汉字输入已经要比西方文字输入简单了。

总的来说,四大发明在发明之时以及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中,都是领先的,其中的创新性先进性不容抹杀。其对世界文明的传播和发展,都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四大发明不单单是中国的伟大发明,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瑰宝,共享财富。在其发明利用传播的背后,更有着深层的历史文化等因素,等待我们去研究探索。

四大发明见证了中国古代的辉煌,近代的衰落,但也随时代发展,以崭新的姿态见证中国的复兴。我们没有理由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更没有理由因为近代的衰落而迁怒于古代。

至于那些贬低四大发明有洋洋自得之人,我们倒也没必要过分关注,只需要足够的资料打脸就够了。毕竟为了几个唯我独清之人,也不值得动怒,不是吗?

(关注微信公众号悠悠一评,获得更多哦)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