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炸伦敦时刻

在不列颠之战中,皇家空军勉强顶住了纳粹空军的猛烈进攻,但真正的转折点来自戈林把作战重点从消灭皇家空军转为轰炸伦敦。轰炸伦敦在表面上给英国带来沉重打击,对德国的国内宣传也比把某某机场犁了一遍地给力,但实际上给皇家空军喘息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模糊了作战目标,把力量分散到缺乏实质性战术意义的行动中去,还坚定了英国人民抵抗到底的信念。不列颠之战最终以英国胜利告终,也打消了纳粹德国入侵英国的念头。

时间快进近70年,香港的动乱已经十一周了,港闹在两星期前把重点转移到香港机场,发生了私刑围殴大陆人的丑剧,这或许是这场动乱的轰炸伦敦时刻。

这番动乱的起因是《引渡条例》,理由是“从此香港人人都可能被引渡到大陆了”。这当然是荒谬的。但这已经不重要了,港府早就宣布不再推动《引渡协议》。继续鞭尸已经推不动风波,现在的反对重点是警察暴力。

不知道是战略上的高明,还是战术上的巧合,港闹的“五大诉求”都是不可能满足的。

1、 完全撤回引渡条例,什么叫完全撤回?是要用立法来保证未来永久不再提出?用立法来禁止另一项立法,这是不可能的,除非后一项立法违宪(在香港就是基本法)。但既然违宪,也就不必单独立法禁止。这个貌似合理的要求实际上不可能满足。

2、 撤销示威为暴乱的定性。暴乱到这个程度,还要撤销暴乱定性,想什么呢?是怕暴乱名声不好听?敢做不敢当,这和“中国女孩的穿衣自由”有什么差别?

3、 释放逮捕暴徒,不再追究,这是直接无视法律,也是不可能的。暴徒是因为违法而被捕,只有法庭能决定是否不予追求,警方和港府无权决定。

4、 独立调查警察过度使用暴力,且不说只有在动乱之后才有可能组织独立调查,到底什么算独立,这也不可能满足港闹的要求,因为除非他们满意的人选和过程,对他们就都不是独立的。这和“只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复才……”一样,是不可能满足的要求。至于泛泛的警方暴力,警察就是暴力机构,只有适当暴力,没有非暴力的警察。警察暴力的度在于刚好超过暴徒,这是重建社会秩序的必要。港警已经很克制了。在西方,警察在认为自身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有权直接开枪自卫,而不只是拔枪吓唬。

5、 林郑下台,双普选产生新特首和立法会。同样,这也是不可能的。林郑是否下台不是关键,关键在于改变特首和立法会的产生方式。人大已经释法了,满足这个要求等于推翻人大释法,这是违宪的,也是港府根本办不到的。另外,新特首要通过立法会才能产生,在现在的情况下,立法会根本不可能正常运作,顺利产生新特首。

港闹用这些办不到的要求要挟港府,作为继续动乱的法理依据,“违法达义”。但违法就是违法,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不过在战术上,当港闹冲击中联办的时候,确实造成不小的困扰。一方面,这是对一国两制的直接挑战,从来就没有什么“反送中”,一直就是反中;另一方面,这依然是香港的治安问题,中联办除了要求港警加强保卫,并没有太好的办法。好在港闹还没胆冲击驻军,驻军有足够的办法收拾胆敢冲进军营的港闹,但这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事态的恶性升级。即使不升级,到处挑衅港警,逼使港警大量使用催泪弹、布袋弹和橡皮弹,也不好办。

港警当然是在港府指挥下的。港府很是独特,既非一般国家里的地方城市政府,像北京、上海;又非具有主权的城市国家政府,像新加坡;而是两不靠。由于殖民传统和独特的政治环境,港府公务员和政务官只具有管家的素质,缺乏政治家的才略。不管是经济还是社会问题,只有维持的本事,但推不动任何有意义的改革,而香港的积弊已经很深重了。

但现在责怪港府无能没用,当务之急是恢复稳定和秩序。大陆这边,不断高调发话,出动武警在深圳一边舞枪弄棒,但除了把乱港首害吓跑几个,到底有多少作用,谁也说不清。

不过这个周末,连续三天示威,星期天据说还弄了上百万人(组织者说170万,警方说12万,到底多少?谁也不知道。上海人民广场的百万人游行是见识过的,地方比维园可是大多了,人也密集多了,那会儿还没有上博和绿地在中间),但没有大规模冲突的报导。

纳粹轰炸伦敦的错误在于把实力消耗到只有宣传作用但缺乏战术作用的行动中,港闹把示威重点转移到机场也是一样。一方面,他们制造了最大的宣传效果;另一方面,他们丧失了道义高地,也模糊了示威目标。把矛头转向出行的市民和商务人士,引起公愤。瘫痪香港经济,也危及所有人的饭碗。

香港机场提供2.5%的香港GDP,涉及73000人的直接工作岗位,波及可能高达80万的间接工作岗位,更是影响7470万旅客的出行(2018年数据)。尽管港闹在西方受到广泛同情,但被困在机场的旅客很难同情,即使在明显偏向港闹的BBC电视上,也听到旅客直接指责示威者:Now you are being selfish!

暴徒用私刑围殴两名内地人的视频传出之后,示威者的道义形象更是跌落到底点。任何理由都无法开脱这种野蛮,哪怕是战俘和间谍也不能受到这样的对待。

北京出于“寄希望于大多数爱国爱港人民”的立场,使用“少数暴徒”的说法。在示威逐渐暴力化之后,港媒、西媒也开始使用“少数暴徒”的说法,力图维持示威主体“和平”的形象。但在总体同情示威、谴责警察的报道中,也提到:大规模的和平示威常常到后来失控,示威者主体“让出大路”,在鼓掌、欢呼中鼓励“少数暴徒”挑衅和冲击警察。这可算“各取所需”。“沉默的大多数”在不脏了自己手的同时,任由“少数暴徒”挑战法律和道德,还以“政府不回应,所以只好升级”为开脱。

但在机场暴乱之后,港媒和西媒都开始谴责暴力,指责运动已经远离“和理非”,“沉默的大多数”也终于害怕自己的“好名声”受到玷污,害怕“升级”导致失控,在第十一周的示威中收敛了很多,避免了与警察的冲突。这到底是不是一场“没有领袖的自发运动”,历史自会证明。但示威者的能量依然很大,民间积怨依然很深。但不列颠之战已经到了轰炸伦敦阶段。

对北京来说,只要示威保持和平,就让他们继续示威下去,再来一场雨伞运动也无妨,反正后果都只有港人自己兜着;要是示威再次失控,出现大批伤亡了,那就只有宣布港府已经无法有效管控,只有直接介入了。不过香港警方说,没有失控的问题。那很好,就不用北京操心了。港澳办继续时不时开个新闻发布会,武警继续在深圳操练,马照跑,舞照跳,太阳照样升起。

不乏有人建议港府与示威者对话,这有点难。未必是港府不愿对话,但不是“没有领袖的自发运动”吗,和谁对话呢?谁能代表示威者呢?谁能代表“民意”呢?什么也不能代表的对话有什么意义呢?

不过林郑的最新表态可能是港府向示威者示好,希望降低冲突,走向对话。林郑还表示,上周末的维园集会大致是和平进行,衷心希望此事是社会恢复平静,远离暴力的开始。这可能是港府、民众和舆论难得取得一致的地方,难能可贵。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