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解放前的上海女性是这样?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历史研究院”

近期某历史博主的一条微博引发广泛争议,微博称“曾经的上海女人,图一为1949年,图二为1966年”。

500

虽然该博主言下之意不言自明,但是一众网友并不买账。

500

500

500

图一究竟是谁呢?通过网络查询,我们发现所有信息都指向法国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一些网络摄影图集也将此张照片列入布列松名下,但查询布列松关于中国最重要的摄影集《从一个中国到另一个中国(FROM
ONE CHINA TO THE OTHER)》和布列松发表照片的《生活(Life
Magazine)》杂志,却没有找到这一张照片。网络信息难以作为石锤,公开发表作品未见正式收录,查证工作一时陷入僵局。

直到我们在南无哀的《东方照相记》找到了另一张照片。

500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此女和上图左一女子衣服、发型、面容完全一致,其中镜子反射中漏出的一个女性半身,衣服款式也与三个女子照片的中间女子一致。

我们又查询了布列松创立的玛格南图片社(MagnumPhotos),其中就有收录这两张照片,标注为“歌女(sing song girls)”。

500

多方资料互相印证了该历史博主发布的左图为1949年布列松拍摄的“上海的歌女”。

一、布列松是谁?

如果是摄影界的朋友可能对布列松比较熟悉。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1908年8月22日-2004年8月3日),法国人,世界著名的人文摄影家,决定性瞬间理论的创立者与实践者,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家之一及“现代新闻摄影之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也是知名的玛格南图片社创办者。

不了解摄影圈的朋友可能没听过他的名字,但大概率看过他的作品。例如这张《男孩》。

500

比如中学历史书上的这张提着“零花钱”的上海市民。

500

1948年至1949年,布列松在中国行走了一年,其中有6个月是在国民党垮台之前,6个月在新中国诞生之初,客观地记录了当时中国在变革中的历史瞬间。

“1948年12月初,我从仰光乘飞机抵达中国,这样我才能赶到北平,此时距毛泽东的军队占领北平仅有12天。”

然后于1948年12月14日,布列松从北平南苑机场乘最后一班民航航班飞往上海;他在上海呆了长达3个月的时间,之后赶往南京。

二、布列松拍了些什么?

1948年至1949年,布列松在中国主要去了北京、上海、南京三座城市。他都拍了些什么呢?

(一)大军压境的北京

大兵压境的北京,人们祈求的是和平,因此连《生活》杂志的编辑也认为北京不是一个“英雄”的城市。“北平不是一个英雄的城市,人们希望共产党能够占领这个城市,他们希望能够这样,甚至看到发生战斗。他们并不是特别胆小:任何地方都期望和平,不管为此付出何种代价,甚至会跟共产党一样去做破坏蒋介石中国的事情。”

1949年1月5日《生活》杂志刊登了关于中国的专题《北京的最后一瞥》。

500

1948年12月,北平,城外已被解放军包围。国民党召集了10000名新兵正站在故宫里等待命令。

500

1948年12月,北平,一位老人在这群国民党征召的新兵中寻找自己的儿子。

500

右边的老人曾是朝廷的太监。到1949年,中国约有40位太监在世,他们生活在一个庙里。

(二)恐慌的上海

在解放军进入上海之前,由于国民党军队在北方的溃败以及国民政府引起恶性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使得本来就很脆弱的上海经济陷入了混乱。

500

1948年12月—1949年1月,上海抢购黄金风潮,由于纸币贬值,国民党决定每人可以兑换40克黄金,12月消息传出,数以千计的人们排队等待,多人拥挤致死。

500

1949年,上海。慈善机构的一群孩子等着分发大米。

500

1948年12月—1949年1月,上海,等待离开城市的政府官员。

(三)混乱的南京

布列松离开北京之后去了上海,后又去了南京。《生活》杂志在1949年5月9日刊登了布列松拍摄的专题《南京的掠夺》。布列松看到的是国民党军队溃败中的混乱,街头不断地在发生着偷盗和洗劫。在国民党军队和警察撤离之后,解放军进驻之前,南京出现了秩序真空,社会混乱。

500

1949年4月,南京解放前,国民党统治的最后日子里,来到南京的军阀马鸿逵。

500

1949年4月,南京,国民党统治的最后日子里,学生们张贴的宣传单。

500

1949年4月,南京,带着家财逃亡的国民党军官,背景是数千内战难民的临时住处。

500

1949年4月,南京,在市民的关注下首批进城的解放军士兵。由于解放军的纪律要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所以这些士兵背着所有的生活用品。

三、“上海的歌女”能否代表那个时代女性的形象

我们再回到主题上,这张“1949,上海的歌女”,尽管衣着旗袍,妙容姣好,但能代表那个时代的女性吗?

500

很显然是不能的,我们再来看布列松镜头下其他女性。

500

1948年12月,北平,城内正在乞讨的难民母子。

500

1949年,上海,怀抱孩子的难民。

500

1949年,上海,在垃圾场收集木柴的贫民。

500

1948年12月—1949年1月,上海,穷人撕开码头上的棉包。很多人在内战的最后一个冬天饿死或冻死。

500

1949年,杭州,坐在车站里小憩的阿婆。

500

1949年,上海,学生举行反黑市的“8.1”胜利大游行,队伍经过外滩。

那个时代的女性有风月场所的歌女,也有带着孩子乞讨、逃难的母亲,有垃圾场里捡木柴的少女,有码头上争抢棉花的中年妇女,有抽烟小憩的阿婆,也有走街头反对国民党黑暗统治的女学生,他们共同构成那个时代的女性的形象,这一张张照片也深刻记录了那个时代。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