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为何只剩下了“警匪片”

500

作者|杨  雪

如今的香港电影,你会看腻味吗?

一周前的8月7日,《使徒行者2:谍影行动》(以下简称《使徒行者2》)在内地上映,虽然集合了张家辉、古天乐、吴镇宇三大影帝,但依然无法摆脱枪战、追车、卧底的“警匪片”套路。

在今年上映的4部港片中,《反贪风暴4》《追龙2》《扫毒2》和《使徒行者2》清一色是属于“警匪片”的类型,题材上的高度同质化让观众的审美感官越来越麻木。被誉为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九十年代,武侠片、喜剧片、赌片等各种类型电影遍地开花,而如今却陷入到“警匪片”的单一类型中无法自拔。

打磨三年之后,重启原班人马的《使徒行者2》口碑甚至不及前作,豆瓣评分从7.5分一路下降到6.6分,近五成观众给了三星。票房方面,《使徒行者2》的首周票房仅为3.59亿,此后第三方票务平台不断调低票房预测,从7.5亿如今已一路下滑至6.69亿。

500

导演文伟鸿在创始之初,赋予了“使徒行者”IP的情感内核,给角色打上“人人都可能是卧底”的嫌疑。可以说,找卧底的刺激与反转,以及谁是卧底的未可知性才是观众选择《使徒行者》的核心,也是该IP最重要的卖点。

但不同于《使徒行者1》里“先兄弟后卧底”的剧情,《使徒行者2》上来就将“谁是卧底”在影片中公开化,让双方彼此怀疑,而卧底身份谜题过早解开,无形中弱化了情节,失去了找卧底的悬疑与乐趣。

500

虽然导演想把“使徒行者”系列,从普通的警匪类型片升级为“碟中谍”类型的特工片,但就目前表现而言还有很多的不足。此前没有看过“使徒行者”电视剧和电影的观众依然不妨碍理解第二部电影。可对于这个系列的粉丝来说,影片满是套路,几乎就是一次复刻,既缺少剧情上的承接,也没有任何的其他创新。

在港片最为辉煌的九十年代,武侠电影、喜剧电影、赌片和警匪片可以说包揽了港片最为重要的四大类型。武侠片以《黄飞鸿》和《叶问》两大系列为代表,喜剧片则有黄百鸣主打贺岁喜剧的“喜事”IP和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王晶的《赌神》《赌侠》《赌圣》系列电影也打造了赌片世界,但这三种类型的港片都逐渐走向了没落。

从1928年我国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到六七十年代香港邵氏武侠片引发的热潮,武侠电影在半个世纪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但千禧年后武侠片少有佳作问世。香港著名导演、编剧庄文强认为,由于古装武侠片需要还原古代的服装和场景设计,制作预算较高,警匪片作为一种现代意义上的武侠片,出于经济成本的考量,拍摄性价比更高。

而喜剧电影一直是极具香港本土特色的重要类型片,但随着周星驰选择北上拍摄“西游”三部曲,港产粤语喜剧片也日渐凋零、后继无人。导演王晶更是直言“往后30年都再难出一个周星驰,很多人都不愿意演喜剧了”。

再来看风靡一时的香港“赌片”,几乎横行整个东南亚,赌片中赌徒名字越来越神化,从最初的赌王,到后来的赌神、赌圣等。形象的塑造也从原来视财如命的小人物,变成了英雄主义形象,契合了九十年代港人对于赌博可以“暴富”的内心快感。但随着1997年之后香港经济的衰落,人们对于赌博的认知也产生了极大的转变。赌片走向了净化和自省,电影中拥有高超赌术的职业赌徒,最终无一不是悲剧收场,赌神和赌片都被拉下了神坛。目前只有口碑不佳的《澳门风云》系列在苦苦支撑。

最终硕果仅存的香港电影就只剩下了警匪片,而千篇一律的套路和古天乐,张家辉等熟悉的老面孔很容易让观众分分钟“串戏”。如果说近年来“警匪片”的唯一创新就只有2018年国庆档的《无双》。

500

《无双》剧本前后打磨了近十年,开拍后导演庄文强更是带领团队,花了四个月的时间研究伪钞,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在周润发和郭富城的魅力加持下,《无双》凭借烧脑的剧情和意想不到的反转,一举拿下了超过十亿元的超高票房,刷新了港片在内地的多项票房纪录。

但让人有所疑惑的是,这些年“警匪片”的数量如此密集,却没有形成一个以故事和人物为纽带的警匪超级IP。比如《扫毒》《使徒行者》《追龙》等系列片,故事情节与上一作并没有任何的延续。

这与内地和好莱坞打造的IP系列电影完全不同,同一IP系列下故事通常都是相连的,上一部的结尾会为下一部埋下伏笔,吸引观众继续观影、追寻答案。

但《扫毒》系列围绕“缉毒”,《使徒行者》系列围绕“卧底”,《窃听风云》系列围绕“窃听”,每个系列电影的身份、人设、故事都在不断重构,每一部都可以说是全新的故事,但这也同时导致了IP系列电影之间的严重割裂。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