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会觉得《上海堡垒》的台词没花心思?

500

周初写《上海堡垒》时,文风有点闲散,大家都当段子看了,里头“最见功底”那一段愣是没人关心。

几天后,我就挺失落的。毕竟我也是个业余编剧。大学的时候重编过《嫦娥奔月》,上班的时候主演过《凡间四月天》,平时也帮人看看片子什么的。

我不是什么剧作家,但对于场景、对白,还是有一点基础标准的。所以,对于影片主创人员的致歉,从业务角度来说,我不太理解。如今电影基本快下线了,我就详细说一说。

号称“几年打磨”,结果你连基础的台词都没弄好,那就说明这“几年”里有很大的水分。

场景与台词的关系,角色与台词的关系,绝对不是“顺下来就好”,它是一件很有讲究的事情。你觉得“特效”和“明星”就足够,那广大观众一定不会买账。

今天是周日,老停更也没意思,大家可能有时间看点干货。不考虑大家耳熟能详的逻辑硬伤,我就专门讲讲场景、角色和台词。

场景这个东西,在剧本里很有意思。它一般会写在某个段落的开头,例如:

(第二幕,咖啡馆)

但在这个地点出现之前,我们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为什么是这里?角色在这里应该呈现怎样的状态?

它绝对不是随意的。你不能说这场戏,在咖啡馆里也行,在酒店里也行,之所以选择咖啡馆,是因为那个场地比较便宜——绝对不成。就算只租得起咖啡馆,你也要把这个场地的必要性给阐述明白。

回到《上海堡垒》里的一场面馆戏。舒淇和鹿晗是仅有的两名顾客。老板说老样子吗?部队伙食不好吗?舒淇说你的面好吃。鹿晗送给了舒淇生日礼物。五年后鹿晗再到面馆,打开遗物盒里的手机,看着舒淇五年前回复的短信,流下两行热泪。

我挑的已经是影片里刻画得很用心的部分了,但从台词角度来说,依然有很明显的毛病。例如,面馆的必要性。理论上,它改咖啡厅、奶茶店、玩具店都行,毕竟从头到底,我们都不知道舒淇要吃什么面,开盒子为什么要在面馆。

我当时给的是一个煽情建议:

假想一下,五年前,舒淇呼噜噜吃着响油鳝丝面,说自己再也不减肥了;五年后,鹿晗在点完自己的面后,又点了一碗鳝丝面,老板问,你一个人吃得了那么多啊?然后鹿晗点点头,一边笑着一边流泪一边吃面。

在煽情的戏份里有一个小技巧:能用物品作为隐喻的,尽量不要用表情;能笑着流泪的,尽量不要哭。因为想象和反差更能打动人。

就算不讲技巧,仅仅在台词上,我们也要考虑:对白与场景的贴合关系。

例如,这个所谓“好吃的面馆”,从头到底就你们俩人,生意败落成这样,显然不合情理。如果要补这个坑,面馆老板的第一句话绝对不应该是“司令官,老样子啊?”,而是“司令官,这么晚你还来加餐啊?”

为什么人少?因为不在饭点——一句话就填上了。

为什么我会建议强调“具体是什么面?”,因为它解决的是“面馆的必要性”。不用担心会啰嗦,一句台词,一个画面就行,你那种唯美长镜头精简掉两秒都能腾出来。

例如,《星语星愿》里为什么会强调咸柠七?它蕴含的,正是物与人的关系,以及这个场景的不可取代性。

500

但遗憾的是,《上海堡垒》的编剧并没有考虑这些。他的做法,更像是让男女主人公,在某一个随机场景下把感情戏演完。他的台词、道具,和场景和沿着各自的路线走的。

可能会有些读者觉得“喔,灰鸽你说的好专业”,我声明下,这绝对不是专业,这是基础。再说件真事儿:

我以前就职的公司也是做视频节目的。有一天,一位编导说“做了点创新”,让我去审片,我一看就有点光火:所谓的“创新”,就是加了一段在休息室的访谈,主持人和嘉宾的服装、对话模式和演播室一模一样。

我就直截了当地说,选择休息室这个场景的必要性在哪里?两个人在休息室,就代表着他们的对话是轻松的、私密的、随意的了么?

这是浪费时间。如果你选择了“休息室”这个场景,你就要设置属于这个场景的专属问题、甚至于坐姿和位置。你不能让我觉得“这个对话放进演播室也很合理”。

一个访谈节目尚且如此,何况是一部电影。

再说角色与台词的关系。

相比场景问题,这里头“偷懒”的痕迹更重。最典型的就是“上级指令”。之前我也提到过,听来听去,主要是“虚词”,或者“思政口号”,没有什么实际的指挥价值。

相当于领导喊“一定要完成KPI!”“把项目不断推进!”——不停说这种话的领导,要么不懂,要么不会。

你对着一个全息图走来走去,哪里红了,就说“修复哪里的缺口”,这事儿根本不用指挥官去做,高德导航也能做。这时候一定要加术语,加具象词,没词也要编点词。例如:

“D17号位置,启动60分钟防御体系,代码DX-761。”

“A9区域,在三点钟方向有两个捕食者,13号战队已前往,预计两分钟后抵达。”


这才是指挥。实在不知道词怎么编,找个平台,看看吃鸡游戏的直播也行。

好,就算战争体系的台词我们不擅长,那角色性格的台词我们总得花点心思:不同角色的语言风格一定是不一样的,到位一点的,可以变成流行语,不到位的,也有“闻声识人”的可能:

比如李云龙,他娘的意大利炮;

比如死侍,啰嗦到你想揍人;

比如哪吒,我是小妖怪,逍遥又自在;

……

在刻画人物的时候,我们会赋予他独立的表达体系,但在《上海堡垒》里,哪怕是在灰鹰小队里,我都没有见到编剧为此做出的努力:他们的台词是“去个性化”的,连个能被记住的口头禅都没有。

你不是说依依“最擅长数据分析”吗?那她看到鹿晗离开酒吧的时候完全可以说:“我看你今天沉默了427秒,比昨天翻了一倍,眉头皱的角度有30度,说明……你有心事。”

特点就出来了,人设也立起来了。

这事儿其实一点都不难。不做,就是因为没花心思。

一直到今天,依然有不少人说,“要允许创作者多尝试”、“要给尝试者一些宽容”、“都被骂那么惨了,大家放过他们吧”。

怎么说呢。走进电影院的人,毕竟是花了钱的。

那些勇敢的尝试,当然值得被宽容。

但那些不花心思的事情,不值得。

一个背景音

内容创作这件事情,用不用心,还是挺明显的事。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