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浮动核电站即将投入使用,国内海洋核动力平台进展如何

根据媒体报道,俄罗斯首艘浮动核电站“罗蒙索诺夫院士”号即将投入使用,顺利成为全球首艘海上浮动核电机组。

 

看到这条新闻,笔者在对俄毛的黑科技赞叹之余,依稀记得国内前两年也在做海洋核动力平台,并有不少媒体造势,一时间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但是在最近这段时间里,甚少看到有媒体对国内海洋核动力平台的报道,不知是什么原因。按理说如此重要的项目,应该有持续的追踪报道才对,何以音讯寥寥?

 

只有一种合理的解释,那就是项目的进展和当时的报道有很大的偏差。几年前描绘的蓝图,现在仍然只是蓝图。

 

一,海洋核动力平台的应用前景

 

能源是人类永恒的命题。海洋核动力平台所要解决的,正是海上某些场景下的能源供应问题。

 

比如说,海上油气开采平台的电力供应问题,如东海、南海的采油平台。以及一些偏远岛礁的电力供应问题,最典型的莫过于南海诸岛。保障这些地方的电力供应,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除此之外,一些不发达国家和地区面临着电力短缺的问题。如果有浮动核电站,将能够对这些国家出口电力,哪里需要去哪里,保障港口码头的电力供应。对于我国的一带一路建设,无疑是非常有利的。

 

如果能顺利开拓,这将是一片广阔的蓝海,是一个全新的产业。媒体所宣传的千亿级市场,倒也不虚。

 

二、海洋核动力平台的技术难点

 

国内所称呼的海洋核动力平台,其实和俄罗斯的浮动核电站一样,本质上是一个建在船上的核电站。

 

和陆上的核电站不同的是,船上空间有限,只能容纳小型核反应堆。和陆上的核电站相同的是,其对可靠性的要求一样高,甚至更加严苛。

 

核电是容不得半点事故的。海上的核电平台更要面对一旦发生事故如何救援,以及如何防止海洋污染的难题。同时,还要攻克核电反应堆的小型化设计和核电船的总体设计这两大关键技术。

 

反应堆小型化尚且好说,国内有过核动力潜艇的建造设计经验,其核动力反应堆的设计建造技术可以为海上浮动核电平台所用。核电船的设计就比较尴尬了:没有规范和先例可循,一切都要从头摸索。究竟应该满足多高的强度要求,究竟应该具备抵御多大风浪的能力,究竟应该具备怎样的破损稳性衡准,都是对设计人员的考验。

 

三、国内海洋核动力平台的项目进展情况

 

海洋核动力平台对技术和资金的要求极高,同时需要政策的支持。因此不是谁想进入便可进入,而是需要经过国家发改委的慎重审批,拿到批文,经过严密的论证,方可上马。

 

具备以上能量的企业并不多。根据公开的报道,国内目前有三个项目拿到入场券,无一例外都是央企,分别是:

 

1)船舶央企中船重工主导,在中船重工719所的潜艇核动力技术基础上实施军转民成立的“HHP25海洋核动力平台示范工程”;

 

2)涉核央企中广核主导的“ACPR50S实验堆平台工程项目”;

 

3)涉核央企中核集团所主导的“万华ACP100S大型海上核动力浮动平台示范项目”

 

中船重工的项目起步最早,率先拿到海上核电路条。2016年1月份已有媒体宣称要开建,预计2020年前建成。但是最近两年都甚少公开的新闻报道,笔者猜测是进度慢于预期。以国内(自)媒体的尿性,这么重要的项目,如果是按计划如期进行,必然每个节点都是一条重磅新闻,不至于悄无声息。

 

500

事实上,根据湖北发改委所公布的消息,在2018年4月份,湖北省委领导在719所调研国家能源海洋核动力平台示范项目时,仍在“推动项目申报的前期准备工作和建设准备工作”。这意味着彼时仍未开工,项目的进展和媒体最初的报道有很大的差距。

 

项目慢下来必然有慢下来的考量。对涉核事宜审批慎重一些是无可厚非的。内陆核电站已经论证了十余年的时间,万事俱备,距离真正的开工仍然遥遥无期,何况是可漂浮的海上核电站。以湖南桃花江内陆核电站为例,地方政府自筹资金进行前期准备工作,厂区的“四通一平”都已做好,但就是不能上马,审批方的慎重可见一斑。

 

最近很火的国漫电影《哪吒》中有一句台词:人们内心的成见就像一座大山,很难去撼动(大致意思)。对于核电,多数人都会不自觉地和核爆、核泄露联想到一起,谈核色变。经过相关各方多年来的科普,许多人的态度已经由反对转变为勉强接受,但还是有个前提:别放在自家附近。

 

对于核电站的态度尚且如此,对于这么一个可移动的海上核电站,更都会怕:鬼知道什么时候会拖到自家门口来。

 

舆论的反对声音是必须要被慎重考虑的,叠加技术上仍有不可知的风险,如果出事没有人能承担得起这个责任。如今的项目进度,其实是在意料之中。现在不是大跃进的年代,想在四五年的时间里搞定从论证到设计到建成所有的工作,本身就是不现实的。

 

 

和中船重工主导的项目比起来,两家涉核央企的项目起步更晚,最近同样鲜有媒体报道。值得注意的是,中广核的ACPR50S实验堆平台工程在2018年度已经有招投标信息公布,意味着项目已经开工建设。

 

同中船重工的核动力平台一样,其主船体放在渤船重工建造。渤船的建造能力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足以令人放心。笔者想得知但是无从得知的一点是,这两家的核动力平台是设计用于渤海水域还是南海水域。如果仅仅是用于渤海水域内的海上石油平台电力供应,那么对抗风浪的要求相对较低,如果是用于南海海域,那么抵御南海恶劣海况的强度和稳性要求该满足什么标准?二者对船体设计的要求不可同日而语。

 

至于中核集团的示范项目,顾名思义,专门为万华集团的化工厂能源供应打造。目前尚未看到开工的消息。

 

如果只是用于海边化工厂的能源供应,那么就不必面对恶劣海况的问题,对主船体的要求会低不少。夸张一点说,造一个足够大的趸船,把小型核反应堆放上去就行了。万华化学位于烟台,而烟台又地处渤海湾内,海况相对平静,只要正常锚定,不会面临大的风险。

 

问题是,如此一来,其技术方案便不具备可推广性,毕竟发展海洋核动力平台的主要目的还是为海上的油气开采平台和远海岛礁供电,主船体的设计总归要考虑最严苛的海况。仅仅只能漂浮在岸边的浮动核电站,会丧失它本来的目的,意义会降低不少。

 

四、展望

 

根据已公布的各项目进展,在2025~2030年间能够实现海洋核动力平台对海上采油平台的电力供应,已经是很乐观的预计。在此之前,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打消民众心中的疑虑,去确保设计方案的环保和安全,是必须要被妥善解决的问题。

 

进度可以慢一点,但是一定要安全。长远来看,海洋核动力平台的前景是很好的,不必着急于一时。总有一天,海上核动力平台这一大号“移动充电宝”会成为海洋油气开发平台的标配。

本为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船舶行业观察”,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欢迎转载。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