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核潜艇VS中国火箭军的一些概算(一)

前言:美国的高超声速导弹发展概况及其未来部署情况简析

随着《中导条约》寿终正寝,以及近期美国国会、军方、智库的新报告,以及最新的高超声速工程年会上消息的逐步公布,关于美国如何通过部署新一代中远程高超声速导弹来对抗亚太地区中国火箭军业已建立并且将继续增强的不对称优势的“路线图”越来越清晰。

尽管美国陆军的陆基中程高超声速导弹的声音叫得很响,但目前来看,美国在这个领域的初期投资方向已经很明确——优先发展潜射中远程高超声速导弹。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多次,目前美国公开的高超声速导弹发展项目有9个,同时还有至少2个秘密项目,这其中9个公开项目实际上分为3个技术方向。

一个是采用升力体结构的高超声速助推滑翔方案,这是从DARPA的“隼”项目(FALCON)延续发展而来,这个项目中技术难度最高的是2011年试射的HTV-2试验飞行器,当然它实验失败。其原因是热防护技术不到位——而根据去年高超声速技术年会上格里芬副部长的讲话,热防护现在是美国高超声速技术的主要“短板”所在,由于过去多年这一领域没有投资,目前整个这个工业领域等于需要重新建立。

500

HTV-2虽然实验失败,但其主要的设计元素应该在美军新一代升力体高超飞行器上得到运用,其主要特点是使用GPS引导,主要采用喷射冷气的主动力控制和简单的辅助性气动舵

500

洛克希德今年展示的可由F-35发射的TBG导弹的滑翔器与HTV-2外形非常相似,只是飞行速度只有一半

当然随着经费的涌入,这个问题并非不可克服——但是至少目前为止,因为热防护技术的缺陷,美国的升力体高超声速飞行器的飞行速度达不到预计中的10-20马赫,只能是较低的速度。因此目前设计中的战术空射导弹ARRW(AGM-183A)的射程可能只能是中程或者中短程水平。

一个是采用双锥体设计的方案,这个方案最早上世纪70年代由桑迪亚国家实验室启动,其当初的设计目标是研制一种能够在再入阶段进行更有效机动的分导式弹头。进入21世纪后,这个项目主要由美国陆军推动,也就是我们熟知的AHW方案,2014年失败后,美国陆军没有继续使用陆地试验场进行发射试验。这个项目转为国防部直接管理,在近年来中国高超声速导弹开始服役的大背景下,美国防部自然受到巨大的压力,因此尽管他们一直更青睐升力体飞行器方案,但在升力体滑翔体的研制受阻的情况下,只能退而求其次,开始将这种此前各种“看不上”(不然也轮不到“三等人”染指)的设计方案定为第一种美国三军通用,都要装备的高超声武器。

500

与HTV-2相比,AHW的防热层要厚得多,付出了一定的重量代价,但成熟可靠性要好一些

目前来看,这个双锥体设计方案分为陆军的LRHW,海军的CPS和空军的PGS三个项目,这三种导弹将使用同一种双锥体滑翔器。尽管双锥体设计的飞行器技术成熟度高于升力体,但同样受到了热防护技术短板影响,因此其射程达不到设计之初射程6000公里的数据,实际上和使用“北极星”导弹进行的AHW试射差不多,射程3000-4000公里,起滑速度7-8马赫,末段速度降低到4马赫左右。这个数值已比东风-26当然要差了一个级别,但也算是能满足美军初步的要求了。

陆军的LRHW采用一辆重型拖车携带2枚的方法部署,通过现有炮兵战术信息系统提供信息支持,海军CPS采用一个“三叉戟”导弹发射筒(或者“弗吉尼亚”级的通用发射筒)携带2枚的方式来部署,2017年的试射是通过一艘“俄亥俄”级改进的巡航导弹潜艇进行,未来则计划要扩大到所有采用通用发射筒的“弗吉尼亚”级核潜艇上。空军方面,则使用B-52的机翼挂架携带,不过这需要对B-52的机翼挂架进行重新设计,因为目前的机翼挂架携带不了这么重的导弹。不久前美国公布的B-52携带的是尺寸小得多的ARRW(AGM-183A)导弹模型,这种导弹属于战术级武器,比中远程的PGS项目要小不少。

除了上述两种,还有一个空射吸气式高超声速计划,其代表是HAWC,这是一个技术验证项目。尽管此前各路媒体,包括相关厂商自己给出的设想图似乎都显示这是基于X-51A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延伸出来的新项目,但在今年美国洛克希德和雷西昂公司展示的HAWC项目的设想图中,都显示高超飞行器本身并不具备进气口,也就是并未采用真正的超燃冲压技术。相反的,他们所提出的方案都采用了常规冲压式发动机作为“助推器”。

500

因为B-52有携带高超声速导弹的能力,因此对该型轰炸机的改装延寿目前已经进入执行阶段,该机将更换电子系统,更换发动机,改装外挂架,以适应未来需要——相比之下,B-1B和B-2或许在未来一段时间将会退役,美军轰炸机部队可能只剩下B-52和B-21这对“老少配”

换句话来说,HAWC项目实质上是一个使用常规冲压发动机,让导弹在“准高超”——即超过马赫3,但不到马赫5的速度区间内——速度段内进行巡航飞行,而在接近目标时使用火箭助推器将其所携带的滑翔体加速到高超声速,向目标进行高超声速冲刺。

这个和中国据传即将在今年国庆阅兵上展示的某型新型“准高超”导弹有着一些相似之处。

这样一来,这种导弹能够以较小的尺寸和重量,达到较大的射程。

按照这两家公司的设计,这种导弹可以由战斗机携带,而不是只能用B-52在外部挂架上携带。

500

500

雷西昂和洛克希德的HAWC方案都没有在高超声速飞行滑翔器上安装进气口,表明它实际上是冲压动力准高超巡航,末段才使用火箭加速到高超声速滑翔

500

500

这与此前人们所想象的吸气式高超声速武器差别实在太大

不过,由中国研制“准高超”导弹从项目立项到最终形成战斗力足足用了近20年的先例来看,或许目前美国国防部对HAWC研制进度的设想(2023年试飞,之后开始考虑武器化)有些过于乐观了。

而据此前《航空周刊》的说法,美国目前至少还开展了两项秘密高超声速武器计划,其中一个可能是真正的吸气式超燃冲压动力巡航导弹方案(也可能是HAWC验证项目的实用化项目,类似于TBG项目和ARRW项目的关系),另一个据分析可能是“反高超”技术验证,可能是专门猎杀高超声速导弹发射车的高超导弹,也可能是用于拦截高超声速导弹的高超声速导弹。

此外,美国目前还有一些更“小”的高超武器项目,例如陆军的LRPF,这实际上是一种小型化的ATACM导弹,这种导弹可能采用类似“伊斯坎德尔”的M型弹道设计,全程大气层内飞行,在大气上层进行一次弹跳。当然目前LRPF发展中也遇到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问题,例如美军队LRPF的第一个要求是能反舰,而新成立的“国防部创新局”为了加快研制进度,要求该弹使用“货架产品”的雷达引导头,而不是全新研制(可以节省4年时间),然而经过一番比较,发现美军现役反舰导弹引导头都无法满足使用需求,毕竟传统的反舰导弹是超低空巡航,而ASBM的引导头得在高空俯视目标……两者完全不同。

500

500

随着中国远程火箭炮的大发展,西方惊呼“不可思议”的同时,也开始推出与之相似的装备,如LRPF(下图为对着中国AR-3火箭炮惊呼“不可思议”的简氏防务周刊记者克里斯托佛·福斯)

此外,还有一些更“无厘头”的“高超声速武器”,比如陆军的155毫米增程制导炮弹中有一个项目是使用火箭增程的次口径弹药,这种炮弹的最高飞行速度可以达到5马赫以上,美国陆军表示这也是“高超声速武器”……

我们把这些明显是蹭“热点”的项目我们且不去考虑,可以对美军第一代正式列装的高超导弹做一个大概的估计。

其一是陆基、海基、空基发射的高超声速中远程滑翔导弹,中段采用卫星修正的捷联惯导,考虑到未来的卫星导航对抗,也可能具备星光制导等备份手段,末段制导方式可能是图像匹配的光电引导或SAR雷达引导。由于采用双锥体气动外形设计,横向机动能力有限,因此仍可通过对来袭导弹的跟踪预测其可能的攻击目标。同时,我军现役及正在研制阶段的新型反导系统对于此类目标也具有一定的拦截能力。

但这类武器的拦截难度仍然要比现在的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高很多,在可预见的未来,针对此类武器的拦截都只能说是对零星来袭的目标有效,如果使用这类武器进行大规模齐射,那么拦截的效果不论是中国还是美国的反导系统,都可以说只能是聊胜于无。

通过上面的这个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几个结论,这是我们下面讨论的基础:

第一,针对高超声速导弹的防御在可见的未来,无法防御大规模的导弹攻击,因此大规模的导弹齐射是未来高超声速导弹作战(也包括目前弹道导弹作战)的基本原则。在可预见的将来,各自部署大量的导弹,互相威慑对方高价值目标是主要的战备内容。

第二,高超声速导弹在可见的将来,对移动目标的打击能力有限,只能用于攻击海上航行的舰船之类目标,还无法对诸如机动中的车队之类目标进行精确的打击。因此未来双方的导弹攻防主要是针对固定基地和海上大型舰船目标。因此,冲突爆发初期的第一波大规模打击效果很大程度上将具有决定性意义。

第三,随着双方开始部署远程精确打击系统,必须考虑未来疏散部署部队和关键设施,增加对方打击的难度,这也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不能指望敌方继续保持现有的密集部署,只需少量导弹就能将其瘫痪的态势。

这也带出另一个重要结论,在双方都装备大量高超声速导弹互相瞄准的前提下,对敌方目标的侦察监视能力和实时指挥己方导弹攻击的能力是关键,反应时间必须缩短到以分钟计,以小时计的反应时间将无法发挥实质作用。

第四,美国的中远程高超导弹部署将按照——潜艇、陆基、空基的顺序逐步推进,潜艇部署具备最高的优先度,因为其拥有一系列优势,这将在下文中进行论述。

基于上述结论,美国在亚太地区部署中远程导弹将以潜艇为主,目前主要依赖2艘“俄亥俄”级巡航导弹核潜艇,未来也将部署到“弗吉尼亚”级BLOCK III型上,“俄亥俄”级SSGN每艘有22个通用发射管,可携带44枚CPS导弹,而“弗吉尼亚”BLOCKIII型每艘2个发射管,携带4枚。

500

目前“弗吉尼亚”Blcok V设计已经完成,将增加2个导弹发射模块,提高导弹打击能力

目前美国共有4艘SSGN型“俄亥俄”,“弗吉尼亚”BLOCK 3预计建造8艘,目前已经有7艘服役,后续的Block IV批次则预计建造10艘,从block V型开始,“弗吉尼亚”的发射单元数量将改为4个,导弹齐射的数量也由此增加到每艘8发,block V型预计建造10艘。

未来随着新一代“哥伦比亚”级战略核潜艇取代“俄亥俄”级,可能会有更多“俄亥俄”级核潜艇被改装为SSGN,总数可达18艘,该型艇经过改装足以服役到21世纪40年代。

500

美军目前有4艘经过改装的SSGN型“俄亥俄”

500

当然,让“俄亥俄”级全部改装为SSGN,可能性很小,毕竟“哥伦比亚”级现在还在设计阶段,没有开工,美国不可能放弃最有力的核威慑手段来发展高超中程导弹

我们按照最悲观的情况,假设所有18艘“俄亥俄”均改装为SSGN。

那么18艘“俄亥俄”级如果同时齐射,可发射792枚CPS导弹,再加上28艘“弗吉尼亚”的152枚。

也就是说,如果美军将所有核潜艇都部署到亚太对中国进行先发制人的齐射,最乐观估计是,一次可发射944枚CPS导弹。

当然了,按照目前已有计划的数字来计算,就远远达不到这个数字了,4艘“俄亥俄”SSGN和28艘“弗吉尼亚”,一次发射数量为328枚。(开个玩笑:三百战斧灭中国升级为三百高超灭中国……)

那么这个数量够不够,中国如何应对——我们下一篇文章将进行论述。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