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职场和婚姻类比,跟把板凳和苹果类比差不多

500

昨天的推送按理说不该有那么大的争议,但非整出了一堆争议来。

按照常规操作,我把反对意见置置顶,然后反驳两句,没劲的是,有相当一部分一看这个架势,就把自己的评论删掉了:

500

都说真理越辩越明,你们倒好,一点也不守卫“内心的执念”。那些直接人身攻击的,例如,代表上海人民表示,“灰鸽离开传统媒体是上海之福”什么,我就不辩驳了,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移步昨天的文章,我尽量置顶。如果你没看到,那是因为他们又删了。

有一位用户特别有意思。第一条评论,指责我“为领导洗地,收了台务会的钱”,我回复说,“唉,这是阴谋论”;然后她删了这条,接着评论,“在这里发评论打口水战无聊且降身价”,我就回复说:

拜托,明明是你先说我收了什么台务会的钱的好嘛??

然后她又把评论删了。然后再追评:人在做,天在看,给员工带不了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单位,不要怪员工说了什么,要从自身反省。

这句评论就正常多了。我就回复说,既然这个单位带不了安全感和归属感,那就不要求台长良心发现了。

我们可以期待单位反省,但不要指望甚至依赖单位反省。成年人认错是很难的。

至于你所说的台务会会发我稿费的事情,如果真有,麻烦牵个线。无比感激。

还有读者指责我“上纲上线”“带偏读者”,要允许各种文章“百花齐放”。对啊,别人的文章是百花,我的文章也是啊。看不惯的就不允许放,那肯定不是“齐放”啊。

说点正经的。

关于职场的内容,好写,也难写。

好写在于,做撩动人心的鸡汤其实挺容易,告诉大家你努力你认真你值得有更好的明天,再趁机卖几堂课,门槛并不高。

难写在于,实话往往是不中听的。

职场导师的秘诀,从来都是营造幻想,而不是揭晓真相。

你一旦把幻想打破,用户肯定就会生气。例如,说我“帮领导洗地”。

天地良心,各位翻翻我昨天的文章,我从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都没说过一句领导好话,我只是就职业现状谈职业现状。如果你非要证明我“没收台务会的钱”,那我帮你骂一句:

台长混蛋。行了么?我还加粗了。

你觉得换一个台长来,能解决你的职业困扰吗?更何况你的主播还在求台长加工资。

有一位DJ,一直强调“努力说”(当然他也一边说一边删),觉得我“不了解这一行就不要瞎说”,“我认识的每个主播都很努力”,“大家搞定了上千万的业绩”,所以,“我们的价值没有得到物质层面的认可”:

500

这孩子有两件事没做:第一,不太熟悉我,所以才敢说“我对广电不了解”;第二,没仔细看文章。如果我杠你一下,说“你认识的主播都很努力,那只能证明你认识的主播不够多”,你也说不了什么。

我说三件事吧。第一,努力当然重要,但也不是那么重要。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纺织工人也很努力,然而媒体叫他们“顺应大局,自谋出路”;现在轮到媒体人了,我们怎么就不适应了呢?努力很重要,努力的方向更重要。你工作很辛苦,但受众不需要,市场不认可,那就是无用功。毕竟,对很多人来说,可以一个月不听省台的某一档节目,但不可以一个月不收快递。正如我在回复里所说,“努力不是一把解决问题的钥匙,多劳也不是多得的唯一因素”。

第二,如果你当了管理层,你就知道电台的运营成本有多大。你不能只看单位“一年拿下了多少营业额”,也不能把“营业额-工资”当成利润。一套英夫美迪正版系统的采购费就能抵上好多企业一年的营业额,这里头的账本你可能很少接触,但心里大概得有数。更何况,你估量的还是税后收入。

第三,业绩确实和个人努力有关,但也和平台有关。我们当然可以说“没有我,台里没节目,靠什么完成指标”,但我们同时也得思考:如果换个新人或者换档节目,是不是也能完成指标?广告要的是7点24分黄金时段投放,还是要的是你主持才肯投放?

你要把上面三个问题都思考到,并且给出相当有自信的回答,才能勇敢地去和台里杠。否则,就很容易把自己置入险境。

说实话,你去找台长,和上世纪80年代纺织工人找厂长一样,没结果的。

依然有读者秉持“情怀说”,或者“热爱说”:

500

500

我觉得你们可能没好好读文章,或者看了标题后很生气,就直接开评了。这样,我稍微详细点说。

首先提醒一下:房子工资狗屁都不兑现的时候,真的没必要对不起自己。而且,你能把“房子”写进去,本身就说明了“隐性福利”的问题。这种话是不能在业外说的。

真不满意,当然应该走人;真要是台里违反合同,你还可以去诉讼。这是法律赋予劳动者的权利,你完全可以拿起它。

“热爱”的道理和“努力”也差不多。很多年前还有电报专业,寻呼机台那些编码的人对工作也很热爱,但“热爱”并不能提升工作的价值。我很理解播音主持专业的痛苦——当话筒从少数媒体垄断变成人人都有的时候,“字正腔圆”这件事情突然不那么重要了。罗振宇充其量二甲,吴晓波可能连二乙都搞不到,余秋雨自己在喜马拉雅念佛祖心得,断句有时候都有问题,但就是有那么多人买;最后连黄西、郭德纲都在当主持人——这肯定是会有冲击的。

怎么办呢。我们得承认“播音主持”这个专业的弱点,除了表达的样态,也要去关注表达的内容。这才是我们重新收获影响力的手段。

很多人所谓的“期待广电还能好”,无非是向往着媒体垄断时代的红利期,小脸在电视上一露,声音在电台里一播,名字在报纸上一印,就会有掌声和仰慕。但那个时代很难再回来。我们所期待的,应该是“好的内容应该获得匹配的价值”——它可以在广电,也可以在别的地方。而且,我还认为,合理的竞争下,广电应该有的能好,有的不能好,而不是“都能好”。

我从来没笑话情怀。在台风天,我说过,那些在体制内奔跑在一线的人“值得被更好地对待”,他们当然有情怀;但是,很多不在体制内的创作者,也秉持着做好内容的情怀。你不能指责馒头大师、傅踢踢、王左中右他们“一离开就不讲情怀”。

情怀不是跟着名片走的

我只是提示:总有些“情怀”,是不愿意改变、不承认改变的借口,是和领导讨价还价的筹码。那些关于收入的抱怨,特别像。其实,只要你手中有笔,面前有话筒,不管你名片上是什么抬头,你都能守住这份情怀

最后一段,给一位大学生:

500

我说,职场和婚姻真不一样。拿它打比方,就跟拿苹果和凳子作比较一样不合适。

你付出了10年,然后单位说,现在的人更年轻更有创造力,你工资高作用小,所以你滚吧。

很遗憾,这很合理。

你唯一的出路,就是在10年以后,依然能胜过这些年轻人。

换你是老板,你也会这样选择。

要知道,这十年里,你并不是“无偿奉献”,你的每一个工作日,都在精准衡量着你的价值。当有一天它不匹配时,或者有更好的取代方向时,你当然会无可避免地遇到危机。

这个事情,每天都在发生,各行各业都会遇到。它从来不是媒体人的独有,更不是体制内的冤屈。每天都有人拿着纸板箱出门,每天都有人拿着四联单进来,这就是工作的常态。

在一个单位里,从入职太太平平做到退休、按部就班慢慢升职的时代,应该已经过去了。

我们每个人都在风浪里沉浮,为未知感到惶恐,我们都会抱怨,都会焦虑,在人到中年的时刻更是如此,我也一样——

怎么办呢。与其在抱怨中期盼旧时光的重现,不如回头想想自己还能干什么,然后,再出发。

一个背景音

“呐,说点实用的。别盯着一家拿钱,当当老师,配配音,写写剧本,都行”。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