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你来我往,共识是在谈判中一点点抠出来的

【自今年3月22日以来,301调查案正式启动,当前的中美经贸形势便一直挑动着人们的神经。第一轮隔空喊话刚过,4月份随即发生“中兴摩擦”。5月3-4日,美国财政部长姆努钦率领高级谈判代表团抵达北京,随后,白宫发言人桑德斯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刘鹤又将飞往美国开启下一轮谈判。

中美之间的贸易磋商究竟能否达成合意?为此,CCG召开了“从中美磋商研判中美经贸形势智库圆桌会”,观察者网将陆续刊出会议内容,以飨读者。本文为CCG高级研究员、原中国驻美公使何宁在会议上的发言。】

500

CCG高级研究员、原中国驻美公使何宁

何宁:有关5月3、4日的磋商结果,我们刚才在会前底下聊天时说到这个问题,大家的看法都差不多一致,我们也只能根据现有的信息来看。根据这些信息,美方要价确实有点“特离谱”。不过我个人看了这个单子以后没有觉得特别惊讶,因为美方要价从来都是比较离谱,从特朗普上台之前就是如此。这是漫天要价的开始,在最开始要出最高价。很多人感到气愤,但我认为这也没什么可奇怪的。不管怎么样,现在双方出现的问题,包括朝鲜、伊朗问题,最后还得靠谈判解决。不谈判也是如此,总之最后还是要有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特朗普开的这个单子至少改变了原来就只是大棒子要砸你的做法,还是坐到谈判桌上来谈。

第一次谈没有什么成果,这也是我们预先可以想像得到的。当前的局面非常紧张,双方不管是舆论还是采取的措施,都已经非常激烈了。这种情况下,几个人往那儿一坐,说我们明天发布一个公告,坐到一起谈一天,就能达成共识,第二天对外发布一个公告,是不太可能的。不管美方要价高还是低,就仅仅是美方关注的领域,也决定了事情不可能一两天内谈成。几个小时之内不可能解决这么重大的问题。其实第一次会议,能够让美方大棒不打下来,中方的应对措施也举在那儿不放下来,双方有继续接触、谈判的合意,应该说就是最好的结果。如果相信第一次就能谈出什么结果,可能有些天真。

500

其实有些问题是可以谈的,如市场准入和规则方面的改进。关键是谈这些东西需要怎样的前提。如果我们得到的信息是对的,如美方要求中国关于WTO的几个诉讼撤诉,那么关于关税的问题,美方应该有个前提吧?是否美方应先宣布取消一些措施,然后中方再来撤诉,总之要有个先来后到,因果关系。诉讼本身就是美国关税措施的结果,如要中国撤诉,得先取消措施,这是简单的道理。并非不能谈,但是如果直接要求中方采取何种措施,是不合适的。

现在贸易战要避免情绪化,就算美方有一些不当言论,又怎么样呢?我们知道了美方的做派,增进了对对方的了解,印证了对对方的看法,除此之外有什么可着急、生气的呢?而且情绪化问题不限于3、4日谈判的问题。美方说要搞关税,而我们采取报复措施,宣布我要跟你对抗,其实我们在微信上看到的很多都是情绪化的东西。我本人有这个观点,也赞同这样的观点,有很多人也讲到了,即希望在经贸问题上能够就经贸问题而谈,不要把过多的政治等其他因素搅到里边来。这些因素当然是不能被绝对排除的,但是越尽可能地排除,越有助于通过谈判来推动经贸问题的解决。

实际上,中美加入世贸15年来,我们都是这么一步步谈过来的。中国加入世贸之前,中美磋商,市场准入、纺织品等产品也是这么谈下来的,美方经常高要价,但最后双方都能达成一致。中国加入世贸之后,应该说为我们在经贸上排除政治干扰提供了更多的保障。如这次美方采取的这种关税措施,如果我们不是WTO成员,没有多边规则,可能已经“交火”了。而我们成了世贸成员,有了多边框架之后,我们才能够依据有关规则,认定美方的做法违反了其在多边框架下做的承诺,因而是错的,也才能有程序去到WTO告美国。否则的话我们除了生气,连说他错的依据都没有。现在美方让我们撤诉,说明它还是有所顾忌的,脑子里多多少少还有一点多边规则的概念,否则你去告好了。


​为什么多边给了我们排除政治干扰的作用呢?其实美国国会每年都会提出来一些涉华议案,当然,数量有限,但涉及到经贸问题的时候,往往是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2005年初的舒默法案提出要对中国的进口产品加征27.5%关税,与现在特朗普的诉求类似,但当时舒默法案一直没有获得通过。因为对作为世贸成员的中国单独采取关税措施是违反规则的,而且是在最惠国待遇这个根本性问题上违反规则,这种情况下中方若起诉,美方一定是败诉。但如果没有多边,在双边框架下这么搞,我们就拦不住他,情况会很严重。所以,有了多边之后,有了第三方的判决,美国国会也没办法,因为最终要以WTO专家组的裁决结果为准。

所以,后来美国政府对国会提出要求,对中方采取措施的时候,美国USTR也就是这个办法,说这个问题太严重了,我们告到WTO,国会那边就没法再说什么了。只能等第三方去判,过一两年得出结果了,谁对谁错大家去按照那个办,这减轻了很多政治上的压力。美国国内政治压力对美国政府来讲挺大的。

所以,最终能够让中美经贸关系在过去几十年,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之后十几年当中基本稳定。所以,这个规则对我们来讲是有作用。美方现在说要对中方采取关税措施,其实最开始的措施不是针对中国一家,是普遍的。当然,后来陆续给了其他国家一些豁免,最后目标渐渐集中在中国身上,但毕竟一开始不敢直接表明针对中国,这也是规则对他的约束。如果他不豁免,欧洲、德国会说你不给我豁免我跟你干。现在什么情况还要再看,当然美国延长了这个期限,后面怎么样发展还要再看。

我们在某种程度上要排除这种干扰和情绪,因为这种干扰和情绪会使得我们在决策层面上容易走偏。中国的改革开放从一开始到现在,所有措施绝大多数都离不开外部的压力。当时大庆钻井队,任务压力轻飘飘,人都有惰性,没有压力就不想干活。改革开放整个过程其实都是有压力的,离开这些压力,我们可能到现在有些改革措施都出不了台。

500

现在大家发展了,腰杆硬了,底气足了,有点压力就开始要反击了,要对抗了。在比较大的压力下,我们看到反弹的力量、声音也很大,这种情况下,对我们国家中央领导做决策也是有一定影响的。在巨大压力下,如果很容易地让步了,恐怕舆论上接受不了。但是完全顶住,好像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这需要有高超的领导艺术去引导这种舆论,把外部压力变成我们自己的动力,顺应着我们深化改革、不断开放的方向,还能够继续走下去。不然外部压力大了,虽然说有些事情我们应该做,但迫于国内反弹的情绪而不做,但如果不做的话,对我们自己的长远利益也是没好处的。

所以,要长远地看,要能够看到我们长远的利益在什么地方,还是应该继续改革,继续开放。包括美方提出来的有些方面,我们可以进一步做,改善我们的竞争环境,保护知识产权,扩大我们的市场准入,扩大我们服务市场的开放,这些大方向都是可以的。但是一旦戴上美方所讲的不允许这个不允许那个的帽子,这个事情处理起来就复杂了。如果没有这些,很好谈,但如果没有这些东西可能就不是美国人来了,而是换成其他国家的代表团来了。这正是现在问题的复杂性所在。

作为旁观者,最重要的是克服自己的情绪化,克服自己的政治化,把这些条条框框仔细拿出来客观研究,哪些东西是可谈的,哪些东西是不可谈的,不可谈的其实也是有可谈的,我们在反对美方,提出自己的立场也是谈判,但我们不能接受他要价的事。你不接受他的要价说明自己的底线,对方是不是会提出新的考虑,新的角度,新的说法,我们要看是不是也能够接受。

我和美国人打了二三十年交道,都是一步步这样谈下来的。他今天说A,我说我不能同意,不能接受。我的想法是,明天他拿过来B方案,我还是说不行,要价还是太高,我们提出C方案,美国说不行,我们再提出D方案,就这么一点点谈。有些文稿一句话两句话要修改十几、二十遍,双方才能够接受,双方背后的公众、政府也都能够接受的,就是这么一点点谈出来的。所以,一看到方案就说对不起,你回去吧,这不行,双方还是要谈,谈了之后才可能有第二次机会,再来个台阶,我们再接着谈。这次最好的是,双方同意继续保持接触,尽管没说什么时候,但既然保持接触,在接触之前,再拿大棒子吓唬人这个可能性不大,但不排除这种可能性。不管怎么样,我们仍然有下一步台阶,可以继续往前走。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