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行业的“低利润繁荣”是内卷的关键
作者 | 聊聊天的
来源 | 法律先生

@律师行业也如美人一样
会有倾城之貌,也要接受自己的迟暮
01。
过去的10年是律师行业发展的“黄金期”,繁荣的背后,其实内卷的宿命早已注定:过去的繁荣,是靠低利润支撑的,寄生于规模,而非价值。
02。
过去律师行业的增长模式,跟随两个经济增长步伐:房地产与出口繁荣。也就是过去律师的繁荣是作为经济活动的配套劳务的繁荣,追求的是规模和效率,而不是价值与深度:
哪里有肉眼可见的案源,就涌向哪里,导致服务高度同质化,大家提供的是“可替代”的法律劳务,而非稀缺的商业智慧。
03。
在这种模式下,法律行业无意识地“镜像”了客户的“低利润”模式。我们服务于一个依靠规模、成本和效率取胜的经济体时,我们自身也变成了这个模式的一部分。
我们用“律所规模”对标“工厂规模”,用“案件数量”对标“订单数量”,用“律师工时”对标“流水线工时”,于是,当客户本身就在“低利润”的红海中挣扎时,作为其“成本中心”的法律服务,自然无法独享高利润。
04。
七年前,我就研究北上广深的律师平均收入与货币购买力的变化,发现一个很扎心的现实:律师的平均收入相较过去十几年是在下降。
也就是那时候,律师行业已经进入了“低利润繁荣”的历史时期,大部分律师感觉还好,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现金流,而非利润率。
05。
在这种低利润繁荣的模式下,法律服务被异化。它不再是解决复杂问题的智慧结晶,而被压缩为可计量的“工时”。客户购买的不是一个精妙的解决方案,而是“一个律师一天/一小时”的劳动。
当法律服务被“标品化”后,价格就成了唯一的竞争手段。你收费一万,我报价三千。内卷的本质,就是在这条“时间-价格”的单行道上,所有人都在拼命踩油门,只为争夺那些日益微薄的利润。
06。
善于玩流量的企业,比如百度、抖音等也在这过程中添了一把火。流量算法的机制,就是不断对利润率的极致压迫,对许多律师而言,这是一个好的获客方式,但绝非一个好的生意,低利润的游戏会最终拖垮每一个人。
07。
前几天在日本,我们调研一个半导体企业,看着别人的研发与生产的升级,好些企业家在感慨:这一切只能是一个比较高的利润率才能支撑起来。
所谓的行业进步与发展,包括科技的运用、创新与人才的培训,是需要一个好的利润率才能实现的。
08。
那作为个人,我们又该如何做?跳出这个低利润繁荣导致的极致内卷呢?其实策略也很简单:
第一,要从房地产及配套行业中走出来,走向新的产业里去,比如半导体、生物医药、AI等;
第二,从法律工匠要转型做商业架构师,要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与自己的智慧,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第三、不要动不动就是法律产品,这也过时了,要从“服务产品化”到“智慧产品化”。当然,这个比较复杂。
最后,就是新的市场里去,让自己更加稀缺,比如出海。
09。
11年前,我写了一篇文章,讲律师最大的成本是时间。许多人认为律师就是卖时间,其实不对的,我没有说律师的价值就在时间,也没有说律师可以卖的就是时间。
这个行业最重要的就是挣扎出时间的枷锁,重新定义价值。
……



法律先生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