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地里能种出稀土了?挖矿植物立大功

稀土,作为中国的王牌资源,关系国计民生、大国博弈。

 

而中国的优势,首先就在于有矿,家里有矿本来属于老天赏饭吃。但最近我们看到了一条非常独特的信息:稀土矿,竟然可以在植物体内合成,进一步想,是不是可以“种”出稀土矿?

这是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最新发布的研究成果,我们看了下论文原文,发现其中有意思的地方真不少:

1. 科学家们在一种蕨类植物“乌毛蕨”体内,发现了稀土矿“镧独居石”。是植物体吸收土地中的稀土元素后产生的,其中最多的是铈和镧。

 500

要知道,挖矿挖到的独居石,都是在地壳深处超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但这种植物居然靠生命体的生理过程,在常温下就做到了。

2:根据论文中的数据,乌毛蕨的各个器官中,羽片中稀土元素的含量最高,达到了0,001735g/g,其次是根部(0,000535g/g)。如果用矿业界常用的PPM(百万分之一)单位换算一下就是1735PPM(此处仅做示意),含量不算低了。

 500

而且,地质过程形成的独居石,常常混有铀、钍等放射性元素,导致这类矿石的开发一直不顺利:巴西和澳大利亚的稀土矿业公司,都因放射性危害工人健康关过工厂。

但这次在植物体内发现的“稀土矿”,就完全没有伴随的放射性元素,对后续开发利用是个好消息。

3:一个疑惑:植物体内能生成矿物,但真的有“开采”价值?别说,还真有。

美国矿务局做过实验,在含镍量较低(以传统矿业视角无开采价值)的土壤上用能吸收镍的“超富集植物”搞生产,结果每公顷能开采100kg镍,效果相当好。去年,美国能源部下属的研究计划署,还投资一千万美金支持镍的植物采矿研究。

 500

500

而且很多元素即使在矿区,含量也是很低的,开采和分选的成本很高。对于这些“稀散、少而精”的金属矿,植物采矿未必不可能。

更何况现在国内外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矿区修复也是很大一笔钱。植物采矿对土地就非常友好了。(其实这些“超富集植物”,很多都用来修复重金属污染的土地)

4:这项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乌毛蕨体内的“独居石”大多以直径5-10纳米的晶体存在。当物质的大小微缩到纳米尺度,往往会展现出一些特殊的性质和用途。

以前靠人工合成这种微尺度的晶体很不容易,现在大自然帮我们办到了。总之,自然界还有太多未知有待我们发现。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