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向主题性花鸟画系列作品之九:主题性花鸟画研究方向

李志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画高研班“中国主题性花鸟画专项研修班”导师,兼任花鸟画工作室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开封大学客座教授,文化部书画创作基地花鸟画艺委会秘书长,中国主题性花鸟画研究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主题性花鸟画研究方向

李志向先生及其创作团队,在长期绘画实践中总结出了主题性花鸟画的若干研究方向。这些方向中,部分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另有一些仍需在后续创作中进一步验证完善。李志向先生也殷切期盼能与同道们携手,共同探讨文中尚未提及的其他潜在方向。

(A)工笔和写意的结合

工笔细致耐看,写意粗放豪迈;工笔偏重具象,写意侧重意象。二者形成鲜明对比,更能凸显绘画主题,同时让画面手法更为丰富多变、耐人品味(参见第五期《嬉戏》、第六期《窥视》、第一期《和平》等)。

(B)花鸟画和山水画相结合

我们反对将“一丛花”与“重重叠叠的大山”进行生硬拼接的表现形式,这种结合会显得僵硬死板。此处所指的结合,主要聚焦于视点与表现技法的融合:传统花鸟画的视点如同镜头特写,而山水画的观察方法是由近及远、总览全局。二者的结合,本质上是视点的调整——将花鸟画的视点适当后移,把山水画的视点适度前移。如此创作的花鸟画,既能细致展现花花草草一枝一叶的鲜活生机,又能构建出完整的小环境,让画面兼具层次感与纵深感(参看第七期《山月》《清泉》、下图李俊柯作品《虚谷流音》《碧水穿林》)。

(C)大写意与小写意的结合

这是一种扬长避短的绘画方法。若单纯与古人比拼笔墨功底,我们难免存在差距,而在画面中融入一些偏工致的元素,便能形成鲜明对比。大写意气势磅礴、水墨淋漓,确保画面远观时气势十足;小写意笔墨精妙、耐人细品,让观者近看时更有韵味,最终达成“远看有大势,近看有细节”的画面效果(参见第四期《细雨》、第二期《清晓图》)。

(D)写意与工艺美术中平面构成相结合

中国花鸟画素来注重平面分割与空白处理的艺术表达,而平面构成的核心研究方向,正是平面分割的规律以及形象与形象之间的合理搭配,二者在艺术逻辑上存在诸多契合点(参见第四期《地毯上的花丛》、第二期《秋艳》、下图《锦绣河山放声歌》)。

(E)中国花鸟画与西方绘画相结合

中国花鸟画与西方绘画分属两个独立的艺术体系。一味模仿西方绘画不可取,这也违背了潘天寿先生“中西绘画拉开距离”的艺术主张。但无论中西方绘画,其本质都是艺术创作,必然存在可相互借鉴的养分。在这方面,张书旗与李可染先生的实践堪称典范:张书旗借鉴水粉画技法,在中国花鸟画的用粉技巧上开拓了新的天地;李可染则吸收了西方十七、十八世纪人物画中“人物与背景”的处理逻辑,创造出以极黑笔墨“挤出”泉水、并通过画面逆光营造空白意境的独特风格。如今,也有创作者借鉴木刻、雕塑的艺术语言革新自身画风,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因此,中国画不应排斥对自身发展有益的外来养分,只要坚守中国传统文化根基与传统笔墨语言的底线,无论形式如何创新,其内核始终是中国画。倘若一味墨守成规、临摹古人而不求进取,中国画的进步与发展便无从谈起(参见第六期《鸣幽》、第四期《暮色》)。

通过以上九期的论述及李志向先生相关作品的展示,相信观众朋友对主题性花鸟画已形成一定认知。纵观中国花鸟画的发展历程,主题性花鸟画在当下时代的兴起,已具备成熟的条件。李志向先生认为,主题性花鸟画必将在艺术界大放异彩、广为流传。但同时也应看到,主题性花鸟画仍处于成长阶段,其成熟与完善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奋斗。因此,主题性花鸟画的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

500

李俊柯《虚谷流音》

500

李俊柯《碧水穿林》

500

李志向《锦绣河山放声歌》

500

李志向《粉彩飞舞》

500

李志向《花开时节》

500

李志向《国香》

500

李志向《南国之风》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