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炅、谢娜投资的唱吧,被腾讯音乐逼到了墙角
文源 | 源媒汇
作者 | 谢春生
编辑 | 苏淮
一记官方通报,让一款曾创下“上线首日用户破10万、一周破100万”神话的应用软件,重回舆论焦点。
近日,工信微报通报,抽查发现共计39款APP以及SDK存在侵害用户权益行为,其中,“唱吧”因“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被点名。唱吧的开发者为北京小唱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小唱科技”)。
图片来源:工信微报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被抽检的软件,来源于小鹏车载应用商店。车载环境下的数据收集涉及更多敏感信息,包括用户位置、行车轨迹、车内对话等,这使得唱吧的违规行为显得更为严重。
这已不是唱吧第一次面临侵犯用户隐私的质疑。从2012年闪耀登场到2025年公开挨批,唱吧的十余年发展史,恰是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从萌芽到饱和的缩影。
01
屡屡侵犯用户权益
唱吧此次被通报,源于中央网信办和工信部等四部门针对“2025年个人信息保护”开展的专项行动。从通报情况来看,涉及“违规收集个人信息”问题的不止唱吧一家,还有次元水印相机、生意猫、朋友圈文案、武师傅代驾、七七出行等。
前述已提及,唱吧被抽检的应用来源为小鹏车载应用商店。从手机端延伸到车载场景,其隐私问题或正在扩大化。
源媒汇查看唱吧《隐私政策》发现,除常规的用户账号信息外,还涵盖了面部特征、指纹以及银行账号、消费流水和支付款记录等个人身份信息和个人财产信息。同时,唱吧还会获取麦克风权限收集语音信息,并“为帮助用户发现更多好友”申请通讯录权限等,还可能会与第三方共享用户个人信息。
图片来源:唱吧《个人信息共享清单》
唱吧给出的《个人信息共享清单》显示,其接入的第三方SDK列表中,除去抖音、腾讯和支付宝等知名企业外,还有友盟、旷视科技、七牛、奇虎科技、智齿科技、商汤智能等企业旗下产品或应用。
在个人信息保护日趋严格的背景下,唱吧的这些操作也令外界质疑其必要性。尤其是在车载环境下的数据收集更具敏感性——当用户在车内使用唱吧时,可能不经意间暴露行车轨迹、家庭成员声音等隐私信息。如果这些数据被违规收集或滥用,后果将十分严重。
唱吧的问题不止于官方通报的违规收集信息,在黑猫投诉等平台上,用户对其不满由来已久。
源媒汇搜索发现,截至2025年11月14日,在黑猫投诉上,关于“唱吧”的累计投诉量为629条。从近期用户对其投诉情况来看,涉及乱扣费、拒绝退款、体验差、霸王条款等问题。
图片来源:黑猫投诉
有唱吧资深用户表示,已长时间不登陆唱吧,且在手机未装该软件以及苹果ID没绑定的情况,仍被莫名扣掉168元的年费,就连账单都不找到。
还有用户投诉称,在唱吧APP充值会员98元后,发现车机端不能用,要求退费或将会员费转至车机端,均被客服拒绝。
更令人担忧的是唱吧对用户反馈的漠视态度。“莫名扣费二十五,要求退款,联系客服又不理人”“购买bestv唱吧一年会员后,出现不能点歌,保存的歌单记录丢失等等问题,联系不到客服”……不少用户吐槽。
针对上述用户投诉的乱扣费、霸王条款等情况,源媒汇致函唱吧方面,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客服反应缓慢、问题解决率低,背后,是唱吧用户基础的持续萎缩和运营投入的不断削减。
02
被腾讯音乐“压着打”
回顾唱吧的发展历程,可谓“出道即巅峰”。
唱吧由小唱科技开发。天眼查显示,小唱科技法定代表人为张治和、监事为吴世春,是北京唱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唱吧科技”)100%控股企业。唱吧科技的创始人和实控人为陈华。
2012年5月最后一天,唱吧正式上线,首日注册用户突破10万、五天登顶苹果App Store、一周注册用户突破百万;次年10月,唱吧注册用户破亿、月活用户超3000万……
一串串亮眼数据背后,唱吧创始人陈华功不可没。
陈华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系,求学期间便加入北大“天网”开发团队,这也是国内首个基于网页索引搜索的搜索引擎。
之后,陈华又与吴世春(梅花创投创始合伙人)联合创立酷讯网。彼时,尚未创立字节跳动的张一鸣,加入酷讯成为首位工程师。不过最后,酷讯以“卖身”外资、陈华等人被投资人“扫地出门”收尾。
第一次做公司失败,并没有让陈华泄气,反而让这位历经市场锤炼的创业者敏锐地察觉到,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为在线K歌创造了绝佳条件,并最终将K歌作为新的创业方向,于是便有了前面唱吧开局即创造神话的故事。
彼时,唱吧的创新,在于将工具与社交完美结合。用户不仅能录制歌曲,还能获得评论、鲜花和粉丝,这种互动模式极大地满足了用户的展示欲和社交需求。
就在唱吧沉浸于数据增长之时,危机却悄然逼近。2014年,腾讯推出全民K歌,凭借QQ音乐的正版曲库和QQ、微信的社交链,开始对唱吧形成阻击。
全民K歌拥有的,是唱吧难以企及的流量沃土。
2016年,腾讯向全民K歌开放QQ核心资源——好友关系链。这使得全民K歌成功超越唱吧,并迅速拉开差距。当唱吧还在为每一个新用户“苦心经营”时,全民K歌已在QQ和微信的沃土上坐享其成——那不是流量的灌溉,而是流量的海啸。
版权是另一个致命杀招。全民K歌背靠QQ音乐的庞大曲库,在版权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而唱吧作为独立应用,在音乐版权获取上较为艰难。
2016年至2019年间,因版权遭遇歌曲下架数量增加,直接导致唱吧在歌曲库的丰富性上逐渐落后,也成为用户诟病的一大关键。到2019年,全民K歌月活位列第一,而排在第二的唱吧月活不到前者的1/4。
短短三年,市场格局彻底颠覆。唱吧从引领者变成了追随者,从创新者变成了模仿者。
03
深陷转型困局
面对竞争对手的步步紧逼,唱吧的转型尝试显得虚弱且迟缓。2014年,陈华将目光转向线下,投资了麦颂KTV。
在陈华的设想中,通过唱吧的互联网基因结合麦颂的线下实体经营,五年内能开2000家店。结果远未达预期——截至2024年5月,唱吧麦颂全国门店数量900余家,仅完成原定目标的不到一半。
与此同时,唱吧在核心业务上的创新步伐明显落后。
2015年,唱吧尝试推出手游《炮炮兵团》,几乎未掀起任何水花;同年推出的麦克风硬件,成为后来为数不多的亮点,但难以支撑公司整体业务。
2020年,陈华宣布开启品牌升级,推出“0门槛分1个亿”的音乐创作者分成计划。他坦言:“对唱吧而言,这几年发展相对保守了一些。原来的认识是,只做K歌,除了K歌以外什么也不能做,但也正是因为此,将自己局限住了。”
虽然陈华认识到了问题,但结果并未发生实质改变。据应用商店数据显示,上述音乐创作者分成计划推出后三个月内,唱吧的下载量环比增幅并未带来惊喜。
唱吧的融资历程,则清晰地反映出资本市场对其态度的转变。天眼查显示,过去十余年,唱吧先后获得9轮融资,2016年正式接受中金公司上市辅导,估值一度冲上6.73亿美元。
图片来源:天眼查
2016年成为唱吧融资的分水岭。这一年,唱吧获得了何炅、谢娜、汪涵、姚明等明星股东投资,估值达到顶峰。然而,随着全民K歌的反超和自身市占率持续下滑,唱吧的上市计划一推再推。
从行业角度看,整个音乐社交赛道的投融资也在近年遇冷。数据显示,2015-2018年我国音乐社交领域投融资较为活跃,但之后融资数量快速回落。
2024年,国内音乐社交领域已鲜有融资消息传出。加之资本更倾向于早期项目的布局,而唱吧这样的中后期项目,在未能证明其持续增长能力的情况下,已难以吸引新的投资。
04
音乐社交的重新想象
面临多重困境的唱吧,未来出路在何方?
从行业趋势看,在线K歌市场并未萎缩,反而随着技术发展呈现出新的可能性。智能硬件、车载娱乐、元宇宙等新场景,都可能为音乐社交应用提供新的发展空间。
然而,唱吧想要抓住这些机会,必须解决根本性问题:如何在数据收集与用户隐私之间找到平衡点;如何在巨头垄断的版权市场中确保内容供给;如何在产品创新上摆脱跟随策略,重新引领用户需求。
2023年,唱吧欲重点发力音视频互动技术,打造“沉浸式K歌体验”。但两年过去了,这一转型成效尚不明显。唱吧APP最近一次版本更新,评分仅为3.9分,不少用户评论其“总爱闪退”“太卡,广告越来越多”等。
图片来源:软件商城
此次被工信部点名后,唱吧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整改违规行为,重建用户信任。从长远看,唱吧需要找到区别于全民K歌的独特定位,在细分市场中寻求生存空间。
随着车载智能、物联网等新场景的普及,在线K歌的形式正在不断演变。唱吧此次在车载场景下被点名,提醒所有音乐社交平台:随着应用场景的扩展,数据安全的责任也在同步扩大。
对于唱吧而言,整改违规行为只是第一步,更深层的挑战在于如何找回创业初心——不是简单地将线下KTV搬到线上,而是重新思考数字时代的音乐社交本质。
当资本散去、用户流失、竞争加剧,已近乎被逼入绝境的唱吧,还能否谱写出逆转命运的新乐章?
部分图片引用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