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比肉贵!越南蔬菜价格一月疯涨5倍,家庭餐桌被迫“两荤一素”
"蔬菜比肉贵"——这不再是玩笑,而是当前席卷越南河内与胡志明市无数家庭的真实写照。一场无声的"餐桌革命"正在发生,传统的"两素一荤"饮食结构,在菜价一个月内飙升3至5倍的残酷现实下,被迫逆转为"两荤一素"。
家住河内义都坊(Nghĩa Đô, Hà Nội)的黎氏良(Lê Thị Lương)女士家中的晚餐餐桌就是最直接的缩影:两道肉菜搭配一碗汤水清可见底的"汤",当丈夫面露疑惑时,她无奈地解释道:"蔬菜太贵了,家里改吃肉了。"这把用来煮汤的青菜,还是她从冰箱角落"搜刮"出来的存货。她算了一笔账:过去5-7万越南盾足够支撑全家四口一周的蔬菜开销,如今同样数额的钱仅能买到一公斤多点的青菜,必须精打细算才能勉强应付三顿饭。

11月13日,社交媒体上流传的一张猜价照片吸引了近3000条评论,其中大多数评论都对蔬菜水果异常高的价格感到惊讶
这种困境并非个例,社交媒体上,"蔬菜比鱼、肉还贵"已成为爆款话题,一张仅有两个番茄加一小把葱的照片引发近3000人竞猜价格,大量网友留言倾诉"买鱼3万盾,配菜葱姜番茄却花了2.5万盾"的荒诞经历,一句"自打会花钱起,从未想过要花5万盾买一公斤番茄"的评论道出了普遍的心酸。
在河内河东区(Hà Đông, Hà Nội),33岁的碧玉(Bích Ngọc)女士感叹如今买菜"比抢促销还难",绿叶菜不仅价格高企,而且供应奇缺,去晚了的顾客只能面对空荡的摊位和"天文数字"般的标价,她家的餐桌因此"明显寒酸",青菜俨然成了"奢侈品"。
胡志明市的状况同样严峻,从事线上食品销售的黎氏玉珍(Lê Thị Ngọc Trân)女士每天清晨穿梭于守德批发市场(chợ đầu mối Tân Bình),一个多月来每次进货都让她"直冒冷汗":生菜批发价从每公斤6000-8000越南盾飙升至4-5万,空心菜、小白菜涨价3-4倍,罗勒叶、番茄等品种更是涨幅惊人。
更显悖论的是,市场早早清空并非需求旺盛,而是供应链的脆弱体现——小商户因惧怕滞销和损耗而不敢大量进货,消费者则被迫"精打细算",谨慎购买。批发市场的数据冰冷地印证了这一切:守德市场(chợ Thủ Đức)夜间到货量较两月前骤降30%,霍门批发市场(chợ đầu mối Hóc Môn)亦大幅减少,供应缺口清晰可见。

11月12日晚,碧玉女士一家享用了一顿包含一道蔬菜和三道肉类菜肴的晚餐
这场菜价风暴的根源何在?经济学家副教授吴智龙(PGS. TS Ngô Trí Long)犀利地指出,这并非短暂的市场波动,而是一个标志性的"新价格平台"正在全国范围内形成。
他剖析了三大核心动因:首当其冲的是供应链的"断裂式"冲击,连绵的暴雨洪涝导致南北主要蔬菜产区接连遭受灭顶之灾,作物绝收,固有的种植周期被彻底打乱;其次是生产与流通成本的全线上扬,化肥、种子、物流费用攀升,部分中间商更是"趁水摸鱼"、推波助澜,连未受灾害直接影响的进口蔬菜也跟风涨价;深层原因则在于宏观经济环境与通胀预期,前十个月CPI累计上涨3.27%的背景,加之工资、税收政策调整的风声,促使供应商群体开始重新定价。
吴智龙教授警告,问题的严重性远超表面:"令人担忧的不是一把菜的贵贱,而是家庭餐桌的缩水与营养质量的滑坡。当最基础的蔬菜都成为负担,这清晰标示了生活质量的下降。"他进一步分析,一旦公众普遍接受并预期价格持续走高,将形成从"菜篮子"蔓延至整体经济的通胀心理,极大增加调控难度。
产地的灾情为这场价格危机提供了最直接的注脚。越南全国最大的蔬菜供应基地林同省(Lâm Đồng)报告,数百公顷菜田在近期暴雨中被淹,许多农户因天气不确定性而迟迟不敢复种,产量断崖式下跌,产地的短缺迅速传导至胡志明市等消费都市的货架。

11月12日晚,人们在巴亭区公维市场购买蔬菜
面对困局,吴智龙教授提出了短、中、长期的三层应对策略:短期内需加强供应链协调与批发市场价格透明度,打击投机;中期应着力规划专业化种植区、建设冷链设施、推行订单农业;长期则必须构建气候适应性农业体系并切实提升民众收入。
正如吴智龙教授所强调:"菜价波动是一次醒钟,提醒我们通胀并非纸面数据,它真切地存在于每家每户的餐桌之上。"而在黎氏良家的厨房里,担忧已超越价格,延伸至品质与安全,她无奈选择求助家乡亲人寄送"来源可靠"的蔬菜,即便老家的菜价也已今非昔比。这小小的选择,折射出普通民众在物价浪潮中的被动与寻求安心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