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舰航母入列!致敬中国海军梦开始的地方

来源:道中华

十一月的三亚,海阔天高,碧波奔涌。

军港之内,我国首艘电磁弹射型航空母舰“福建舰”踏海而立,满旗高悬——这是中国第三艘航母的入列仪式,更是一个民族百年夙愿的回响。

500

500

▲福建舰入列现场图(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作为中国近代海军摇篮的福建,有了以它为名的航空母舰,这是对历史致敬。

福州是中国海军梦启航之地。1866年,在闽浙总督左宗棠的力主下,“总理船政”(也称福建船政)于此创立。

铁锤敲击的叮当声,取代了旧日的渔歌;船政学堂里琅琅的书声,试图唤醒一个沉睡的古国。这里,驶出了中国第一艘钢甲舰,组建了第一支新式舰队,更承载着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梦想。

500

▲从船政学堂毕业的最早的一批学生(图片来源:新华社)

一个半世纪,沧海桑田。从马尾江畔的木质船坞,到三亚军港内的电磁弹射巨舰;从“防海之害”的悲鸣,到“驶向深蓝”的豪情。“福建舰”之名,承载着一段跨越百年的回答,见证着一个古老民族向海图强精神的接续与奔腾。

名为“福建”,致敬那个梦开始的地方。我们的星辰大海,正从这里启航!

(一)为海权写续章:海军世家的脊梁

就在福建船政于马尾奠基,开启中国海防近代化征程的同一片土地上,一个久负盛名的家族——雁门萨氏,也已在此深耕了近五百年。

其先祖因功于元代中期赐姓萨,并于元统元年(1333年)迁居福州,从此诗书传家,薪火不绝。而至近代,当海洋成为民族存续的关键命题,这个家族便与海军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便是历经沧桑巨变的萨镇冰。

500

▲萨镇冰(图片来源: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1859年,萨镇冰生于福州,少年时便考入船政学堂,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随后远赴英国,学习海军技术。他毕业后加入北洋水师,任“康济”舰管带。然而,1895年的黄海,成为了他乃至整个民族的一道血淋淋的伤口。萨镇冰亲眼目睹了亚洲第一舰队的覆灭,体会了战败的屈辱与剜心之痛。这段记忆,成为他余生不懈奋斗的动力。

500

▲参加黄海海战的“定远”号战舰(图片来源:中国军网)

甲午之后,他耗尽心血参与重建海军,从清末到民国,在波诡云谲的时局中,为守护海疆殚精竭虑。1933年,他支持在福州的十九路军反蒋抗日;抗战全面爆发后,已是古稀之年的他,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乃至南洋,呼吁同胞共御外侮。

他的一生,仿佛一直在追寻一场胜利,一场能洗刷自己与民族的耻辱、让中国重新傲然屹立于世界的胜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年近百岁的萨镇冰历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等职。这一次,他不再是那个在甲午硝烟中无力回天的年轻军官,而是亲眼见证了人民海军的新生。

从福建船政的学堂少年,到见证人民海军诞生的期颐老人,他的一生,亲历了中国海权从屈辱到奋起的完整历程,堪称一部“活着的中国近代海军史”。

500

▲1949年4月23日,华东军区海军在江苏泰州白马庙正式成立(图片来源:南大教育)

在萨镇冰的垂范下,雁门萨氏子弟多人投身海军,被誉为“海军世家”。当然,萨氏家族的报国之路并未局限于海洋——萨镇冰的独子萨福均,继承了铁路先驱詹天佑的衣钵,主持修建了成渝铁路等重大工程。一门忠烈,海陆并进,正是这个家族赤子报国的写照。

(二)向天空要答案:航空救国的先驱

在福建船政创立半个世纪之后,一颗属于天空的星辰,也在这片土地上冉冉升起。1918年,马尾港内,中国历史上第一所近代化飞机制造工厂——马尾海军飞机制造工程处正式成立。这标志着中国人的目光,已从蔚蓝的海疆投向了更为辽阔的天空。

举起这“航空救国”第一棒的人,是一位来自蒙古草原的汉子——巴玉藻。

500

▲巴玉藻(图片来源:航空工业档案馆)

巴玉藻,生于江苏镇江,其人生轨迹堪称那一代先驱的缩影。他13岁考入南京水师学堂;1909年被公派赴英,转学制造船炮;而当世界航空技术刚刚萌芽,他敏锐地感知到未来的方向,于1915年转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投身航空工程系,并以惊人的速度在一年后获得硕士学位。才华横溢的他,旋即被美国通用飞机厂聘为首任总工程师,前途一片光明。

然而远方的故土时局动荡,让他决心辞职归国。没有迟疑,没有观望,他将最先进的航空知识装进行囊,献给了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1919年,在条件简陋的马尾,他与同伴们成功设计并制造出中国第一架水上飞机——“甲型一号”。

当这架凝聚着希望的飞机在福建的天空振翅翱翔,它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启:中国,从此有了自己制造的水上飞机!

500

▲甲型一号飞机(图片来源:山西经济与科技频道)

归国十二年,巴玉藻倾尽心血,先后设计制造了6种型号共14架飞机,其性能甚至在部分领域超越了同期欧美产品。

造飞机固然重要,但培育人才方是百年大计。于是他创办海军飞潜学校飞机制造专业班,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本土航空高级人才。他还与同仁发起成立“海军制造研究社”,创办学术期刊《制造》,为中国早期的舰艇与飞机制造业搭建了至关重要的科研交流平台。

500

▲海军制造飞机处和飞潜学校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系统的飞机制造和航空教育机构。(来源: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然而,历史留下了沉重的叹息。1929年,巴玉藻溘然长逝,年仅37岁。他将最先进的蓝图绘于故土,却未能见证它铺满长空;他点燃了航空救国的火种,自己却如风中之烛,燃烧殆尽。

但这火种并未熄灭。它融入了船政精神的血脉,等待着在未来的某一刻,星火燎原。

(三)以家国聚同心:民族团结的典范

巴玉藻之外,福建船政还有一位航空巨擘。他,就是王助。

王助的人生轨迹,与巴玉藻有着惊人的重叠,命运让他们在不同的轨道上奔向同一个救国梦想。

1909年,他与巴玉藻同批被选派赴英留学;后又一同转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专攻航空工程。1916年,王助凭借卓越才华,被初创的波音公司聘为第一任总工程师。他设计的C型双翼机,不仅成为波音历史上成功首飞的开山之作,更开辟了美国第一条航空邮政试验航线——一位中国人,为世界航空史写下属于我们的一笔。

1917年,王助归国奔赴马尾,担任海军飞机工程制造处副主任,与挚友巴玉藻成为了并肩探索中国航空事业的“双子星”。在抗战最艰难的岁月里,他更是临危受命,以竹木复合结构等开创性研究,在极端匮乏的条件下,守护着中国的天空。

这份事业上的并肩作战,更升华为血脉相连的深厚情谊。王助娶了萨镇冰的侄孙女萨闺琛为妻,而与巴玉藻一家,更是情同手足。在巴玉藻英年早逝后,王助夫妇毅然担负起照料遗孤的重任,直至将其抚养成人,甚至过继其第三子。

500

▲左为巴玉藻,右为王助(图片来源:福建日报)

萨镇冰的提携与威望,巴玉藻的开拓与奉献,王助的继承与守护——这份情谊超越血缘、跨越民族。

船政精神,海纳百川。在福建这片土地上,民族的界限早已被共同的报国理想所融化。蒙古族的巴玉藻、汉族的王助、色目人萨氏家族……他们或许乡音各异,却怀抱着同样炽热的梦想。

从“防海之害”的忧患,到“驶向深蓝”的豪情;从打造第一架国产飞机的艰辛,到电磁弹射航母的跨越——福建船政所孕育的,不仅是一串彪炳史册的“第一”,更是一种薪火相传的信念。它是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是爱国图强、进取创新、崇尚科教、民族团结的精神凝结。

“福建舰”的命名,正是对这厚重历史与伟大精神的至高致敬。它告诉世人,今日中国驰骋海疆的底气,源自何处;我们迈向星辰大海的征程,始于哪里。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