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人,正寻找“新型关系”

作者 | 最人物

来源 | 最人物

500

我们这代人,似乎患上了一种“附近失明症”。

点开任何一个业主群,满屏是拼团、投诉与寻物。那个能分享晚霞、互借葱姜的“附近”,早已淹没在99+的未读之中。我们怀念它,却谁也不敢第一个发出邀请。

朋友圈越刷越累,精修的生活让人疲惫;可当我们放下手机,在电梯里与邻居四目相对,沉默却比任何时候都更震耳。我们受不了线上“装熟”,却也学不会在线下“真熟”。

遛狗,成了城市里最后的“合法社交”。我们可以自然地停下,聊聊狗粮与宠物医院。可狗一牵走,话题便戛然而止。狗狗像一根“社交牵引绳”,既拉近了距离,也划清了“仅限聊狗”的边界。

这种现象被社会学家项飙称为“附近的消失”——当“附近”在无数社区沦为冰冷的地理坐标,我们失去的,远不止借根葱、聊会儿天的便利,而是一种“附近”存在的能力。这几乎成了一场心照不宣的“沉默合谋”。

如何对抗这样的“集体无意识”, 我们找到一家“不太寻常”的小区,和几位被邻居们频频提起的普通人聊了聊。他们的故事,让我看到了一种社区里正在悄然生长的新型关系的可能。

500

在这里,人与人之间的关怀,是从“看见”开始的,管家杨清芳日复一日地穿行在楼栋之间,留意着老人们精确而收窄的生活轨迹:谁常坐的长椅空了,谁家的轮椅停在门前。

500

杨清芳上门拜访独居老人

2019年,她开始留意到总是一个人出门的陈阿姨。陈阿姨总是独来独往,提的菜不多,宁愿多走三站路,去更远的市场,买农民自己挑来卖的菜。她常年投喂小区的流浪猫,用在家煮好的猫饭拌猫粮,冬天甚至用衣服裹着热水,怕猫喝冷水冻着。

2020年一个冬夜,杨清芳下班很晚,在路口遇见从菜市场回来的陈阿姨。天寒地冻,两人聊了许久,都放心不下对方。

“我送你到门口。”

“我送你到楼下。”

“那我再送你回来。”

她们来来回回互相送,在冬夜里走了两个半小时。

那之后,杨清芳常会和陈阿姨聊聊家常与工作。陈阿姨总是静静地听,然后不紧不慢地接话,用她那些熨帖的人生经验,轻轻为杨清芳理清思绪。

但两人只互相陪伴了3年。陈阿姨病逝后,杨清芳曾想过把彼此间的故事写下来发表,她征求家属的同意。陈阿姨的儿子说,他也想知道,自己不在的日子里,母亲是如何被好好关照的。

500

杨清芳和陈阿姨的短信记录

“到现在,我路过那栋楼时,还是会习惯性地抬头看一眼她家的窗户。”杨清芳的声音很轻,“心里总希望,那扇窗能再亮起来。”

500

杨清芳上门拜访独居老人

重阳节,小区给独居老人发米和面。一位老人一看慰问品就变了脸色,生硬地推出去:“我不需要。”杨清芳没有强求,转而请保洁大姐帮忙留意那户的进出。

还有一位70多岁的叔叔,搬过6个小区,始终无法和邻居建立稳定关系。他不爱打牌下棋,终日与书报为伴,却对楼上的声响异常敏感——倒水声、衣物滴水声,水滴多久,他的投诉电话就打多久。

杨清芳的处理方式很朴素:每次接到投诉,她就上门,拿拖把把水渍拖干净。“你去的多了,他就不排斥你了。”叔叔后来打趣她脸皮厚,她笑着回应:“没办法,我就喜欢到你家来。”一来二去,矛盾反而成了理解的契机。

500

杨清芳帮老人打扫卫生

在杨清芳看来,所谓的“厚脸皮”,不过是主动一点、耐心一点,用一次次靠近,融化陌生与隔阂筑起的高墙。

这种注视是相互的。她曾经一度要被调离这个小区时,整夜失眠,眼泪“都会包起”。有位业主不知从何得知了消息,一个电话打到片区领导那里:“我们舍不得她。”

最终,她留了下来。日复一日,仰望那些熟悉的窗户。她知道,在某一扇窗后,可能有位老人正等着有人敲门,有话想对人说。

500

杨清芳上门慰问老人


500

最坚固的信任,往往从最柔软的触碰开始。

杨清芳的“厚脸皮”叩开了一扇扇紧闭的门,而在门的另一边,改变也正在悄然发生。当有人率先伸出温暖的手,总会有人准备好握住它——就像正在寻找跑步同伴的苏苏。

190天,减重30斤,苏苏的转变始于他所生活的社区。

他是杨清芳所在小区的业主之一,但他并不知道“杨清芳”这个名字,像大多数年轻人一样,行色匆匆,埋头于自己的世界,很少留意细碎的邻里往来。

那个决断的时刻,源于一系列微小累积的刺痛。每晚饭后,他带着孩子在小区里遛弯,追着孩子跑了几步后袭来的剧烈喘息。回到家,他称了体重——160斤。这个数字像一个闷棍敲下来。“我上一次称体重才120斤。这个差距对我打击特别大。”

而小区里总会看到许多跑步的人影。日复一日,有时甚至会看到同一个身影。“天天看,他们能坚持下来,我也想试一下。”

500

带着几分悲壮,他推掉了头发,让脸盘毫无遮掩地显露出来。“推了寸头之后我这张脸显得特别大。如果体重降不下去,我就一直保持这个发型,每天照镜子督促自己。”

起初,他在大学操场跑步,却难以融入年轻学生的圈子。直到回到小区,看到那些与自己状态相似的跑友——大多因久坐而开始运动,他才找到归属。在这里,跑友间不需多言,只要在相近的时间出现,便成了一种无声的鼓舞。

一次,一位体态丰腴的女跑友从他身边加速超越,喊道:“我一定要追上你。”苏苏明白,那更像是她说给自己的誓言。那一刻,他感受到一种共通的坚持。

从跑友那里,他收集到各种实用建议:如何热身、如何控制饮食……这些零散的经验,拼凑成他坚持下去的地图。

如今,他开始思考:能否将这种跑步的联结延续下去?他发现小区里不缺想跑步的人,缺的是一个发起者。“很多人回家就陷进沙发,只是需要被激发。”

他觉得,自己或许就可以成为那个人。

500


500

 

从独行者到发起者,苏苏在奔跑中重构了自己与社区的关系。而这份对社区的信任,在面对真正的考验时,将迸发出更大的力量。

五月的一天,刚买完菜的阿姨站在小区门口,额角渗着细汗。她看着朱江手中的按压式急救训练假人,开口:“你这么按几下,真能把人救活?”朱江解释这是在抢占黄金救援时间。她又指向灭火器:“这个怎么用?”朱江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假如炒菜忘关火,油锅起火了怎么办?”

“拿灭火器啊!”“那是用液态的还是干粉的?”阿姨愣住了:“还有区分?”

新的叙事开始了。他让阿姨亲手操作灭火器,录下讲解语音。后来在菜场重逢,阿姨兴奋地告诉他,用沙发垫作为简易模拟道具,组织家庭成员开展急救练习,模拟急救按压动作,掌握基础按压操作要领。

作为退役军人,朱江是那种会在小区里提很多问题的人。

电梯口的杂物、装修留下的易燃材料、漏油的车辆——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组成部分,在他眼中都可能会成为意外的始作俑者。

500

朱江参与贵州榕江县救援后,受邀参加当地活动

专注社区安全。“灾祸中的经验,必须用在预防上,”他说。他坚信,危险降临时,最先伸出援手的往往是普通人。

然而,推广应急培训起初困难重重。居民们总被生活琐事牵绊,普遍心存侥幸,认为灾难离自己很远。

直到一场火灾改变了局面。因充电器长期插在插座上,引燃了沙发。最早发现的邻居提着灭火器,却不会使用。事后他懊悔地对朱江说:“如果当时我会用,结果可能不一样。”

这场火警迅速传遍社区,也点燃了居民的学习热情。朱江的公众号点击量暴增,下一次培训,现场座无虚席。

500

朱江给社区进行消防应急培训

但朱江明白,光靠人多的场面不够。传统上大课的培训方式在社区里行不通。有一次培训外卖小哥,理论考核对答如流的学员,在实际操作灭火器时“到第二步就做不下去了,手忙脚乱的”。

“实景体验和单纯讲知识完全是两回事。”朱江把培训控制在40人以内,确保每个人都能上手操作。

对老年人,他不用“海姆立克急救法”这样的专业术语,而是说“孙子卡住喉咙了该怎么处理”。针对外卖小哥,他利用送餐集合点开展“碎片化培训”。趁等单的间隙,两三个人一组,一次只讲一个知识点。

500

朱江给社区进行海姆立克急救法培训

任何外来组织想要在社区扎根,也离不开土壤本身的接纳。在他自己所居住的邦泰社区,他感受到了这种接纳。

群里发布活动通知后,管家们会私下再多提醒一遍。轮班的保安、下了班的保洁阿姨、办公室的文员,常常出现在培训现场。他们不是旁观,而是真的走进来,和业主站在一起,挽起袖子,练习按压,操作灭火器。朱江注意到这个细节。“这点非常好。安全成了他们自己家的事,而不只是我们这些外来者的事。”

社区活动的形式也在变。过去的一年一度的“邦里节”上,朱江和战友们总是唱军歌,今年变成了安全情景剧。剧本是他们自己写的,演的是儿童溺水、楼道堆物、油锅起火……这种天天可能遇到的事。朱江的演技生涩,反倒让台下的邻居觉得亲切。知识藏在剧情里,悄无声息地渗了进去。

培训总有结束的一刻,但是人与自然的关联却是时时刻刻的。当每个人都能用这门语言交流时,“附近”就不再只是地理上的接近。


500

当安全从知识变成肌肉记忆,社区便拥有了共同的语言。而要让这种连接持续生长,还需要一套更系统的支持,这是龙海东努力的方向。

龙海东的父母从重庆来到乐山帮他带孩子后,整个人像被霜打蔫了的茄子。他们在陌生的电梯楼里失去了所有熟人。

这种普遍的失落感,影响了龙海东的事业走向。大学毕业后,他开始公益创业,建立绿动乐山公益组织,但早期的公益尝试往往流于形式。用塑料瓶换盆栽、垃圾分类宣传,热闹散场后什么都没留下。

一次拜访一位家境贫寒的女孩,黑洞洞的屋子里,破旧的棉被、泥土地面,家徒四壁。团队发起“嘉爱小屋”关爱计划,并将情况发在微信上后,一位卖床上用品的社区居民默默上门,换上了全新的被褥。这次自发的互助让他看见:社区内部本就蕴藏着联结的能量。

“衣旧情深”的社区旧衣回收项目成为系统化尝试的开端。起初困难重重,舆论质疑其借机牟利。他花了3年时间,挨个社区敲门,最终将500多个回收箱铺进300多个小区。

500

”衣旧情深“旧衣小屋回收箱

而龙海东与物业的合作,让这一构想获得了真正落地生长的土壤。

令他没想到的是,自家物业不仅拿出架空层作为固定空间,更设立了专门的社区公益部门。这意味着,活动不再是一阵风——今天热闹,明天散场。“它有阵地、有经费、有专人负责。”龙海东说。这种支持让构想得以扎根。

500

龙海东的团队在邦泰社区的架空层开展活动

他被邦泰的社群主理人体系深深启发。借鉴其模式,他将松散的亲子家庭志愿者,构建成更有组织的队伍——乐山公益慈善小天使,任命队长,形成可持续运作的架构。

他和邦泰物业联合绘制的“爱心地图”,从单个邦泰国际社区试点,逐步打通其他13个小区,将社区志愿者队伍与儿童、老人的课程体系融合,服务社区“一老一小”。

500

龙海东的团队在邦泰社区的架空层开展活动

所有服务的本质,并非事务本身,而在于构建信任。一点一滴地消解现代社区的冷漠,让其内部生长出熟人般的联结。

他观察到社区里的真实矛盾:外卖小哥的车乱停,陌生感滋生不信任。他们便组织小朋友画停车位,既解决了实际问题,更让家长们在共同参与中关注到这群“熟悉的陌生人”。

500

邦泰社区的孩子们在为外卖员画车位

好的系统,是让连接自己生长。龙海东刻意不直接参与某些项目,“如果单靠我们做得热闹,不是好现象。”他期待的是,即使自己退出,社区仍能保有活力。


500

杨清芳的注视、苏苏的奔跑、朱江的培训、龙海东的体系——他们都在用具体的方式,在邦泰的社区中重建着“附近”。

这些动人故事的浮现,不仅源于一场名为“邦里节”的社区狂欢,也折射出邦泰物业八年来以“连接”为内核的社区营造实践。从西南腹地的老社区到沿海新城的高层住宅,全国百余个“邦泰式生活场”正通过邦泰持续的场景创新,打破钢筋水泥的隔阂。

邦泰不只是在管理小区,更在编织一张“熟人社区”的网。这里有邦泰长者食堂飘出的饭香与棋牌声,有儿童自然课堂里的泥土与欢笑,更有邦泰24小时响应的物业管家织就的安全网。这种将节日仪式转化为日常温暖的能⼒,正是邦泰区别于传统物业的关键——他们用八年时间证明,真正的社区运营不是管理空间,而是唤醒人与人之间的温度。

八年来,邦泰“邦里节”从单点活动成长为覆盖38城的IP,背后是邦泰对“生活场”的执着:让每一次相遇都可能成为故事,让每一扇门后都不再是陌生人。

500

2025第八届邦里节红人招募问卷共收回有效答卷466份

这些来自邻里的认可,让一个更深层的事实浮现出来:邦泰物业的实践,正在为“附近的消失”这一社会议题提供一种“新解法”。它超越了传统物业的职责范围,主动成为社区生态的培育者、社会资本的整合者。关键在于,邦泰为居民从“愿意连接”到“真正行动”,搭建了一套支持系统:

它允许像杨清芳 这样的员工,把时间投入看似“不产生直接 效益”的人文关怀;  

它让像苏苏这样的普通业主,能轻松找到兴趣相投的伙伴,从独行者变为同行者;  

它配合像朱江这样的专业人士,将救命的知识从课堂带到家门口;  

它用实实在在的资源,支持龙海东的理想主义,从一次活动变为长期项目。

数据描绘出我们共同的困境:《城市陌生人社会研究》显示,83%的城市居民不认识对门邻居,而76%的社区却已实现监控全覆盖。技术的触角无处不在,人性的温度却步履维艰。

但这四位邦泰红人,以及无数正在邦泰社区中伸出手的普通人,正在改写这个剧本。他们证明,即使在高楼林立的现代社区,在邦泰的温度与归属感依然可以破土而出。

这或许正是当代社区困境的出路:当制度为善意提供土壤,当企业为连接搭建平台,普通人就能成为改变的主角。

500

2025第八届邦里节活动现场

正如本届邦里节的主题“生活自有真意”——当具体的问题被解决,真实的需求被满足,生活的真意自然显现。在这里,晚霞有人共赏,困难有人分担。

重建“附近”的方式,或许就是让每个人,都敢于、也乐于成为那个“先伸出手的人”。

部分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点击「最人物」阅读原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