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人民的最大价值,是拥有掀桌子的能力

作者:温伯陵
1
在世人的普遍认知中,往往更尊重社会地位高的人,社会地位低的人则常常被无视,但在战国初期,魏国的公子击和田子方,发生了一段非常有意思的对话,提出了和世人认知截然不同的观点。
那时,公子击驾车出门,在路上遇到田子方,因为田子方是其父魏文侯的师友,地位等同于国师,于是公子击便下车拜谒田子方。
谁知,田子方坦然接受了公子击的拜谒,并不回礼,完全是以长辈自居的。
见到这一幕,公子击大怒,问道:“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
富贵者,意为社会地位高。
贫贱者,意为社会地位低。
骄人,即傲慢、倨傲、骄横、盛气凌人。
公子击的意思是,我是堂堂魏国公子,魏国地位最高的人之一,你是没有爵位的书生,地位比我低的多。现在我都亲自下车拜谒你了,你却这么骄横,一点面子都不给。那我问你,到底是地位高的人有资格骄横,还是地位低的人有资格骄横?
田子方听到这番话,一点都不慌,说道:
“亦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国君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失其国者未闻有以国待之者也,失其家者未闻有以家待之者也。夫士贫贱者,言不用、行不合,则纳履而去耳,安往而不得贫贱哉!”
你以为骄横是什么好事吗?
骄横意味着以自我为中心,只在乎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利益,不在乎他人的感受、他人的利益。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底线,谁又愿意每天巴结奉承别人,忍受别人那骄横的态度呢?
这样相处的时间长了,国君的臣子一定要逃离,导致国君亡国,大夫的家臣一定会背叛,导致大夫破家。
祖宗传承下来的基业一朝破败,代价不可谓不大。
反观社会地位较低的贫贱者,你敢对我不好,我就卷起铺盖跑路,反正社会地位已经很低了,换个地方,又能低到哪里去?
已经没有下降空间了嘛。
这样看来,用骄横的态度对人,肯定是所谓的富贵者损失大、贫贱者损失小,所以贫贱者才有资格骄横,你富贵者哪有这个资格。
2
田子方的一番话,其实是隐晦的提出了收益和成本问题。
当一件事的成本很高、收益却很小的时候,留给事件参与者辗转腾挪的空间就非常有限,此时的最优解,便是拒绝参与这件事,不冒险。
当一件事的成本很小、收益却很大的时候,留给事件参与者辗转腾挪的空间就非常大,最优解便是以身入局,孤注一掷,尝试用最小的成本博取最大的利益。
在社会治理和人际关系中,地位高的富贵者是前者,地位低的贫贱者是后者。
这个道理,公子击显然听懂了。
他明白,如果惹怒田子方,田子方就可能离开魏国,给其他诸侯国效力,不给其父魏文侯做师友了。而自己为了一时意气,却要留下心胸狭隘、驱逐贤才、不能纳谏等恶名,不仅要被魏文侯训斥,还有可能引起连锁反应,崩坏魏国的人才梯队。
稍微思考了一下,公子击便躬身作揖,向田子方低头认错。
运用这个历史规律,我们可以拆解很多国际事件。
为什么大国博弈总是小心翼翼、反复试探,没有百分百的把握绝不出手,更不可能轻易开启战略决战,地域性小国之间却是常年炮火连天,不争出胜负决不罢休?
原因就是大国之间的战略决战成本太高,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小国反正又小又穷,没有下降空间,可一旦吞下另一个国家,就能用这个国家的资源弥补损失,并晋升为地域性强国。
为什么美国嘴上说着苏联、俄罗斯、中国是最重要的对手,数十年来却从未兵戎相见,几次出兵灭国,打的都是地域性小国?
因为抗美援朝的结果告诉美国,和大国作战可能会两败俱伤,但打地域性小国就没有成本,反而能得到世界霸主的名声、经贸路线畅通、美元购买力坚挺、世界各国拥护等巨大收益。
为什么新中国初期,我们的口号是“打的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经过70余年的发展,新中国已经成了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反而没有那么霸气了?
原因同样在于,新中国初期是一穷二白,我们只有一双拳头,打赢了能换来几十年和平,打输了也无所谓,无非是从头再来。
教员自称是“和尚打伞无法无天”,其实也有这个因素在里面。
现在,我们的家底厚了、精致了,顾忌便多了,稍有不慎就是一夜回到解放前。在70余年努力奋斗的成果面前,谁又有资格说从头再来呢?
在这样的背景下,再说“打的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就不现实了,必须慎之又慎,保护这份奋斗成果。
同样的道理,为什么富人和富人总是和和气气,两辆豪车追尾也能商量解决,穷人和穷人就容易发生冲突,抓住一点细枝末节就穷追猛打?
因为富人的身价利益涉及范围很广,哪个细节处理不好,就可能造成巨大损失。穷人没有身价利益的牵绊,做事便没有顾忌,但如果能稍微捞到一点好处,就够全家人一两个月的口粮,可以说是收益巨大。
那种电瓶车追尾豪车以后,豪车女司机还要下车辱骂电瓶车主的事,就是典型的不读历史,不长脑子,不知事情的轻重。
3
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底层人民几乎都是在非常艰苦的环境中度日。
他们的饮食没有油水,穿的衣服不够体面,住的房屋仅能遮风挡雨,终日劳作也要被统治阶级割走大半收益,根本谈不上任何生活质量,只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命需求。
很多时候,他们都是被忽视的群体,沉默的大多数。
那能不能用收益和成本的历史规律,分析底层人民的价值,拆解历史上的社会治理和王朝兴衰呢?
其实也是可以的。
公子击和田子方发生对话的几十年后,荀子在《荀子·王制篇》里写下这样一段话:
“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
和田子方一样,荀子也认识到收益和成本的问题。
在荀子看来,君子就是地位高的富贵者,庶人是地位低的贫贱者。君子如果骄横待人,经常颁布恶政,庶人在不堪忍受之后,就会揭竿而起反抗君子,结果便是君子亡国败家,庶人获得空前的利益。
要想避免这样的结果,唯有一个办法——
开放晋升通道、褒扬社会道德、关爱孤寡老人和贫困儿童、增加低收入群体的福利待遇,在君子和庶人之间构建安全红线。
简而言之,地位高的君子让出一些利益,降低社会治理成本,地位低的庶人得到一些利益,提高反抗的成本,如此一来,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才能双向互动,保证社会的平稳运转。
这个道理,后世那些有作为的明君和领袖都很清楚。
公元前202年,刘邦刚刚称帝建立汉朝,便大规模裁军,并颁布著名的“汉高帝五年诏”,要求四处逃亡的游民、土匪、盗贼回归故乡,恢复从前的爵位、房产、土地,爵位在七大夫以上的赐予食邑,七大夫以下的终身免除徭役和赋税。
这份诏令,给社会底层人民提供了安定的生活环境,以及一定的经济基础。
汉朝盛世,由此开端。
公元643年,李世民册立晋王李治为太子,为了让他明白治乱兴衰的道理,保住唐朝的江山社稷,李世民便时常对李治耳提面命。
李治吃饭,李世民命他了解农业生产,稼穑艰难。
李治乘马,李世民劝他劳逸结合,不要消耗马力。
李治乘凉,李世民要他向树木学习,做事有规矩。
李治乘船,李世民告诫他,民是水而君是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要求他爱惜民力,关注民生,以民为本。
到了1944年9月,教员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更是提出“为人民服务”的理论观点,将“人民”二字提到史无前例的高度。
以上种种,都是因为这些明君和领袖,非常清楚底层人民的力量,进而做出倾向底层人民的政治行为。
而不懂这个道理的昏君和统治阶级,便会不自觉地把底层人民视为予取予求的人矿,剥削、奴役、压榨等等行为是无所不用其极,无限放大统治阶级的收益,无限降低底层人民的反抗成本。
这个时候,底层人民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的社会制度,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在这场暴力行动中,他们失去的只是锁链,得到的将是整个世界。
4
最后做个总结吧。
穷国弱国和底层人民,在世人普遍认知中是没钱没势没价值,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反而激活了他们的最大价值,那就是拥有掀桌子的能力。
你不让我好过,那我就掀桌子,大家都别过。
桌子掀了以后,你损失的是全部家业,我反正烂命一条,死就死了,无球所谓。
双输好过单输。
拼的一身剐,也要把皇帝拉下马。
这样的隐形价值,在社会层面给了底层人民无穷无尽的勇气,推动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在国际层面给了穷国弱国取用不尽的机会,时时都在搅动世界风云变幻。
覆舟水是苍生泪,不到横流君不知。



温伯陵的烟火人间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