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怎么看待郑丽文祭奠台湾白色恐怖政治受难人 ?

文 | 罗罡

  11月8日,台湾地区政治受难人互助会在台北市马场町举办“五〇白色恐怖受难人秋祭慰灵大会”(以下简称秋祭)。此次秋祭,因为大陆电视剧《沉默的荣耀》的热映,以及中国国民党主席郑丽文参加祭奠等事,尤其受到两岸的高度关注。

500

  民进党媒体在活动当天几乎倾巢而出,《自由时报》以头版二条、二版全版的篇幅介绍秋祭及主办方的“红色性质”,随后点名吴石等“叛国共谍”,斥责郑丽文“敌我不分”。此后,陆续也有国民党或亲国民党的媒体人与评论者,对郑丽文“祭拜吴石”的行为提出批评。

500

  郑丽文则通过发帖与媒体回应,表示秋祭的祭奠对象“并不以吴石为主要对象”,自己祭奠的对象并不包括“吴石等共谍”。然而,这一表态又引起了大陆部分网民的不满——笔者清楚不少大陆朋友对郑丽文的态度有自己的认知,然而,作为这次秋祭的亲历者,我可以确认,她的选择和行动,远比表面看到的要复杂,也远比单纯的政治标签能够解释的更具战略意义。

  这里说明一下,笔者属于主办方人员。作为主办方的我们,对于整件事态发展的立场,大体可以概括如下:

  一、郑丽文女士在各方关注下坚持出席秋祭活动,并公开倡导“国共和解”“两岸和解”,我们对此予以充分肯定;

  二、对其因应舆论关切,表明“不以吴石为祭奠对象”一事,我们深表理解;

  三、对郑丽文女士提出“秋祭的祭奠对象不以吴石为主”的表述,我们明确同意;

  四、必须指出,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威权统治早已被历史与人民所抛弃。推翻该集团统治是正义之举,不容置疑。我们对吴石、朱枫、聂曦、陈宝仓等烈士的缅怀始终如一,同时对张志忠、钟浩东、李水井、郭琇琮、李妈兜、简吉等数千名为事业献身的烈士,均保持同等的崇高敬意与深切追念;

  五、需特别说明的是,我主办单位众多成员系白色恐怖时期幸存者及其后代,至今仍心怀对社会主义祖国的赤诚热爱。

  因为本人正是这次活动的全程参与者,对于其中的细节都有所了解,当日我也作为主持人站在旁边,因此,对于这篇文章,我不打算像以往那样写得字斟句酌、学术严谨,而是想就眼下的情势演变,做一个分析与判断。

  郑丽文之所以参加此次秋祭,首先与她的个人政治经历密切相关。

500

  郑丽文早年是台湾“野百合运动”的参与者。所谓“野百合运动”,指1986年台湾高校学生发起的民主运动,当时的学生群体推动党外力量参与政治,挑战国民党长期专政的局面。通过这一运动,郑丽文开始参与政治,也逐渐与台湾的党外人士、社会运动团体建立联系。在此背景下,她与台湾地区政治受难人互助会及其相关友好团体——如劳动党、劳动人权协会、夏潮联合会、左翼联盟等有过长期交流。

  值得说明的是,大陆一些读者可能会因为《沉默的荣耀》的热播而产生误解,认为台湾的“红色血脉”已经彻底断绝。实际上,自1950年代中期以来,尤其是1960年代之后,那些被判刑但刑期较短,或者因各种原因未被枪决的原中共台湾省工委人员,都陆续出狱。只有少数被判重刑者被终身监禁于绿岛监狱。

  这些出狱人员,加上家属,以及1960至1970年代自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但同样遭受追捕入狱的前辈同志们(如1968年的陈映真“台湾民主联盟案”、1972年的吴荣元“成大共产党案”、1977年的“台湾人民解放阵线案”等),在1980年代逐渐形成松散的互助网络,并在合法掩护下开始重新组织。

  到1989年,这股力量正式成立了今天的台湾劳动党。这段历史说明,台湾的红色力量并未中断,而是通过长期隐蔽的组织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延续并影响了后来的政治运动和社会团体发展。

  长期主张社会主义、民族统一、社会平等的劳动党,同成立于1987年的劳动人权协会、夏潮联合会和左翼联盟一道,共同为台湾社会运动中的左翼力量并肩而战。作为历史记忆的守护者,这些团体与白色恐怖受难人的关系密不可分。

  与此同时,郑丽文在政治上与劳动党有过不为外人所知的长期互动与了解。她在连战担任国民党主席期间,结识了白色恐怖受难人、1948年入党,并为劳动党、劳动人权协会、中国统一联盟等团体成立呕心沥血的陈明忠同志。结识后,两人并曾共同推动“国共和解”相关议题。大陆读者熟知的蓝博洲学者,也与郑丽文保持长期交流。这意味着郑丽文对秋祭的主办单位、参与者的背景与立场是非常清楚且了解的,并非简单的“出席活动”。

500

500

  这意味着她对秋祭主办单位及参与者的背景和立场是有充分了解的,而不是简单的“走过场”。

  因此,郑丽文此次出席秋祭的主要意图,可以理解为两个方面:一是推动国民党内部对历史与派系进行反思,促使党内重新审视对白色恐怖及左翼力量的态度;二是引发台湾社会的公开辩论,让更多人关注白色恐怖历史及相关政治议题。从事态发展的结果来看,这两项战略目的都达到了,党内派系和舆论场都出现了明显讨论和反应。

  当郑丽文公开宣布出席秋祭时,部分民进党媒体便以“吴石”为借口发动舆论攻击。自郑丽文正式现身秋祭后,国民党内部的特定派系迅速发起舆论围攻,对郑丽文进行大规模批评——他们不少人亲美、媚日、并不支持统一,而使用的理由与民进党的攻击几乎如出一辙。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马英九在2003年至2005年,曾先后以台北市长和国民党主席身份出席过秋祭,这一事实凸显了反对者的政治斗争本质——所谓批评更多是出于党内派系之争,而非对历史纪念活动本身的正当质疑。

500

  另一方面,郑丽文的出席,使本次秋祭及相关组织获得更大公开性和社会关注,实现了“破圈化”,让更多人认识我们的立场和历史。这在相当程度上突破了民进党对台湾历史、白色恐怖以及台湾社会运动史的话语权垄断。

  长期以来,民进党常以二二八事件和白色恐怖政治受难人为工具,攻击国民党威权统治。虽然其中涉及的历史批评本身有其事实依据,但民进党往往将历史叙事导向“外来政权压迫本土人民”,从而塑造所谓“悲情意识”,并煽动台湾民众对大陆的恐惧与对抗,从而为“台独”分裂图谋服务。

  过去,针对这种“悲情史观”的突破尝试并非没有,但随着民进党在政府、教育、媒体和社会团体中逐步掌握话语权,这些尝试只能在边缘进行。郑丽文的行动,客观上将另一种历史叙事方式拉到前台,让公众开始讨论一个事实:最早在台湾反抗国民党的力量,是立基于台湾本土、由台湾人参与的、有来自祖国大陆革命力量热情支援的红色力量!这种讨论进一步延伸到左翼人士和老地下组织成员在1970年代党外运动中的艰难探索,都在促使台湾社会对这段被边缘化的台湾红色历史进行重新认识。

500

  最后,我可以提前透露(绝非托梦,也非猜测),郑丽文还会有一些令人惊喜的举动。而这场对民进党意识形态的突破,以及对国民党内部亲美、媚日、反统一的其他派系的斗争,也将以新的形式、迎来新的高潮继续展开。

  另外,许多人可能注意到了,我在微博上对上述内容使用了比较直接甚至带争议的表达,因此也“求仁得仁”,和网友们互喷了一整天。其实,我完全可以像本文一样,用更克制的方式推进讨论,但那样就没意思了——真理往往是在辩论中越辩越明的。我和大陆大部分网友都持有社会主义和两岸实现统一的立场,而在这个共同基础之上,任何讨论和碰撞,哪怕非常激烈,都是为了让更多人认识历史、理解现实、明确方向。

  团结,并不意味着回避批评;相反,必要的讨论和争论,正是为了让两岸同胞更清楚地了解祖国、了解台湾。通过坦诚的交流和碰撞,才能在认清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实现更坚实的团结。这一切,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国家统一,实现民族解放。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