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原扛不住“降价潮”?前三季度“双增”,第三季度“双降”
生猪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度调整的阵痛期。

2025年第三季度,22家A股生猪养殖公司中,14家企业营业收入同比收缩,19家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唐人神、正邦科技、天邦食品等9家更是陷入亏损泥潭,行业整体下滑走势已然形成。
与此同时,行业负债水平持续攀升。截至三季度末,22家上市猪企负债总额超3700亿元,平均负债率为56.96%,略高于二季度末的56.80%。其中,天域生物等4家猪企负债率在70%以上,14家猪企负债率较二季度末上升,资金链压力加剧。
在行业普遍承压的背景下,“养殖一哥”牧原股份也难以独善其身,面临明显的业绩挑战。
高增长下的“猪周期”隐忧
2025年前三季度,牧原股份的财报数据依然亮眼。
财报数据显示,前三季度,牧原股份实现营业收入1117.90亿元,同比增长15.52%;归母净利润约148亿元,同比增长约41%,保持营收与净利润双增的态势。
然而,分季度观察则显示出其增长动能明显减弱。
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牧原股份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60.61亿元、404.02亿元、353.27亿元,同比变动37.26%、32.06%、-11.48%;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4.91亿元、60.39亿元、42.49亿元,同比变动288.79%、88.23%、-55.98%。
从上述数据可见,牧原股份一、二季度业绩表现强劲,第三季度突然“变脸”,营收与净利润双双下滑,尤其净利润同比降幅超过50%。
生猪销售价格的持续下跌,是导致牧原股份第三季度业绩“变脸”的最直接原因。据中国养猪网的数据,三季度生猪价格出现明显下滑,从6月30日的14.7元/公斤下降至9月30日12.24元/公斤,一度还跌破11元/公斤。
对牧原股份来说,作为生猪养殖企业,其盈利能力与猪价高度相关。在养殖成本相对刚性的背景下,售价的下跌必然导致单头盈利能力的下降,乃至陷入亏损。其第三季度净利润超过50%的同比降幅,正是猪价周期性下跌冲击的最直观体现。
据了解,2025年1-9月,牧原股份商品猪销售价格整体呈现前高后低态势。上半年价格基本维持在14元/公斤以上,其中1-2月最高达14.76元/公斤;进入三季度后,价格逐月下滑,7月为14.30元/公斤,8月降至13.51元/公斤,9月进一步跌至12.88元/公斤,创前9个月最低水平,同比跌幅达30.94%。
从行业视角看,三季度猪价整体下行或预示着新一轮“猪周期”困难阶段的来临。上行期行业普遍扩产增收,而下行期中一旦猪价跌破成本线,全行业将面临普遍亏损风险,价格波动始终是养殖企业难以规避的市场挑战。
在当前周期转换的节点,如何提升抗风险能力、平滑周期波动、穿越行业低谷,已成为牧原股份及同行必须直面的核心命题。
老对手的新一轮攻防
当中国猪肉消费市场的天花板开始下压,曾经泾渭分明的产业巨头们,被迫踏入了同一片角斗场。一场由“猪王”牧原与“肉王”双汇领衔的产业链攻防战,正悄然拉开序幕。
外部环境的巨变,是推动这场竞争走向深入最根本的动力。《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4—2033)》显示,预计到2033年,猪肉产量将降至5386万吨,年均减少0.3%。猪肉消费量将下降至5479万吨,年均减少0.5%。
毫无疑问,曾经庞大的中国猪肉市场,正步入一个缓慢但确定的萎缩通道。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猪王”牧原与“肉王”双汇的经营压力与日俱增,固守原有疆域已不足以支撑增长,相互侵入对方的领地,成为了一条不得不走的道路。
作为全球生猪养殖的绝对龙头,牧原股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向下游屠宰环节突进。
自2019年布局以来,其屠宰业务已呈破竹之势。据牧原三季度业绩交流会透露,2025年1-9月,公司共计屠宰生猪1916万头(远超双汇同期的913万头),同比增长140%,产能利用率为88%。其中第三季度的产能利用率已达100%,实现单季盈利3000余万元。
然而,规模的胜利仅是第一步,牧原布局下游屠宰市场的挑战在于,从“生产导向”的养殖思维,转向“市场和品牌导向”的肉食思维。
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牧原屠宰、肉食业务的毛利率仅为2.10%,与双汇4.90%的毛利率相去甚远。这清晰地暴露了牧原深加工能力不足、品牌影响力薄弱以及终端销售渠道建设滞后等短板。
同一时间,以屠宰和肉制品加工闻名于世的双汇发展,选择了向上游养殖业延伸。
2025年前三季度,双汇发展实现营业总收入446.53亿元,同比增长1.2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9.59亿元,同比增长4.05%。双汇发展介绍,前三季度,公司养猪业生猪存栏规模、出栏规模均大幅增长,产能年出栏约100万头。
双汇的养殖业务虽在扩张,但仍难以完全满足其庞大的屠宰加工需求,短期内牧原的龙头地位不会动摇。而长期来看,随着双汇养殖规模的逐步扩大和牧原产业链的持续延伸,两者可能在部分领域形成直接竞争。
当前局面下,双方都想越过对方的护城河,都非易事。牧原卖肉,需要从B端的规模优势走向C端的品牌认知;双汇养猪,则需要从管理工厂转向管理庞大的生物资产,挑战着完全不同的能力体系。这注定是一场长期的拉锯战。
不容忽视的风险
在国内猪肉消费市场见顶回落、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的背景下,牧原股份正试图通过出海与赴港上市,为自身开辟一条新的增长曲线。
2025年5月27日,牧原股份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计划募资至少10亿美元。牧原股份在招股书中提到,将有助于推进国际化战略、建立全球资本运作平台。
然而,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赴港上市能否获得理想估值、成功募得足额资金,仍存在诸多变数。而且,国际投资者对生猪养殖这类周期性行业以及中国企业出海的故事是否持续买账,是一个关键问题。
与此同时,牧原股份加速国际化布局。
公开资料显示,2024年,牧原股份与BAF越南农业股份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其提供猪场设计和建设、生物安全、环保等方面的解决方案和技术服务;2025年3月,牧原股份子公司瑞谷国际农产有限公司投资设立境外全资子公司越南牧原有限公司,主要经营业务为提供生猪养殖方面的技术服务、智能化养殖设备等。
可以发现,与许多企业选择重资产自建猪场的出海路径不同,牧原股份目前的海外业务主打“轻资产”的技术与服务输出。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初始资本投入较低,能帮助企业在政策、文化陌生的海外市场快速切入,规避自建农场可能面临的土地、环保和重大资本开支等风险。
然而,这种模式的局限性也不容忽视。
首先,轻资产模式难以形成实质性的生产能力与稳固的市场份额,其收入规模通常有限,且易受单个项目周期影响,波动性较大,对于支撑千亿级营收的牧原而言,短期内贡献的利润可能杯水车薪。其次,该模式更依赖于当地合作伙伴,对跨文化管理、法律合规及技术标准的适应性提出了极高要求,管理复杂性和潜在风险并未因“轻资产”而减少。
此外,牧原在海外市场并非没有竞争者。新希望、通威等头部企业早已布局东南亚。新希望自1999年进入越南,现已拥有多家饲料公司和养猪场;通威也早在2007年就深耕东南亚水产饲料市场。与这些已建立起实体产能和渠道网络的对手相比,牧原以纯技术服务的模式能否形成足够的竞争壁垒和长期吸引力,仍需市场检验。
牧原的出海故事想象空间巨大,但其面临的挑战同样严峻,这场关乎未来的突围战,注定不会轻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