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有HPC玩,消费级CPU冲击100核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曾几何时,高性能计算(HPC)专属的多核处理器还只活跃在服务器领域,如今随着英特尔最新 CPU 路线图的曝光,预计接下来几年英特尔将会有很多充满竞争力的产品,例如搭载NVIDIA GPU的核显以及100核的CPU。不过业内人士表示,英伟达和英特尔的合作是美国政府从中撮合,产品协同是不是真能落地还不好说。
百核CPU即将走进消费级市场,一场围绕“核”的巅峰对决正在英特尔与AMD之间悄然展开。
01
为什么需要多核?
在计算机发展历程中,提高处理器主频曾是提升性能的主要路径。更高的主频意味着处理器每秒能完成更多运算,早期电脑性能的飞跃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此。然而,这条道路很快遇到了难以逾越的障碍。
首先是热量与功耗的失控。随着主频的提高,处理器产生的热量和功耗也会显著增加。高功耗可能导致散热问题,需要更强大的冷却系统,而且会增加计算机系统的能耗;其次是性能边际递减。当主频突破 4GHz 后,电子信号的传输延迟、晶体管的开关损耗等问题开始凸显,继续提升主频不仅难以带来明显的性能增益,还可能因时序紊乱导致系统稳定性下降;最后是制程技术的天花板。随着晶体管尺寸逼近纳米级物理极限,单纯依靠缩小制程来支撑更高主频的难度越来越大,成本也随之飙升。
相比之下,多核处理器提供了一条更具可持续性的性能提升路径。通过在单颗芯片内集成多个运算核心,处理器可以并行处理多任务,比如一边渲染视频,一边运行办公软件,各核心各司其职,无需再依赖单一核心的高频“硬撑”。这种架构不仅能显著提升多任务处理效率,还能在同等性能下降低单位功耗,实现更优的能效比。如今,多核已不再是 “备选方案”,而是适配复杂计算需求(如 AI 推理、4K 视频剪辑)的必然选择。
2005年,当时英特尔推出了首款双核处理器Pentium D,标志着多核时代的开端。此后,随着技术的发展,CPU核心数量不断增加,从双核到四核、六核、八核,再到如今的多核甚至数十核。这一趋势的推动因素包括制程工艺的进步、并行计算的需求增长以及市场竞争等因素。
综合考虑,多核和提高主频都是提高计算机性能的手段,但多核处理器更符合当前计算需求和技术趋势。在实际设计中,通常会综合考虑这两者以达到最佳的性能和能效比。
02
英特尔的CPU技术路线图:直指百核
近期曝光的英特尔CPU 技术路线图,为消费级市场带来了诸多惊喜,百核 CPU 的出现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首先英特尔在今年年末推出Panther Lake处理器,搭载Intel 18A工艺,而这也是英特尔今年最受关注的移动终端,不过不是面向桌面级市场,想要桌面处理器,还是得等到2026年的Nova Lake处理器,包括桌面以及移动平台都将采用该架构,同时相比较Panther Lake处理器,Nova Lake处理器的核心数量暴增,最高可以达到16P+32E+4LPE的规格也就是52核。
根据路线图,到了2027年,英特尔将会推出Razor Lake处理器,这将是最后一个采用异构P核和E核设计的CPU。Razer Lake将采用Griffin Cove P核和Golden Eagle E核,在明年发布的Nova Lake的基础上小幅提升。
到了2028年推出Titan Lake处理器,最高拥有48P核以及48E核以及4个LPE核,相当于拥有100个核心的庞大规模,此外到了2029年,英特尔与NVIDIA达成的合作就将结出硕果,推出的Hammer Lake处理器或许将采用NVIDIA的RTX GPU,从而在图形性能上达到新的高度,当然这也就意味着双方或许要共同研发4年左右的时间。
03
英特尔的“豪赌”:从混合架构的挣扎,到“统一核心”
据了解,英特尔可能会在2028年推出Titan Lake处理器系列。届时可能会完全放弃P核,转而采用多达100个E核。Titan Lake很可能标志着英特尔从异构P核和E核配置转向统一核心架构,该架构可能基于Nova Lake更大的Arctic Wolf E核。
P核(Performance Core)即性能核心,主打高性能表现,拥有更大的缓存、更高的时钟频率,支持多线程技术(一个 P 核可同时处理两个线程),就像处理器中的 “主力干将”,专门负责处理游戏、CAD 设计、视频编辑、3D 建模等对性能要求极高的复杂任务。比如在运行 3A 游戏时,P 核能以高频率快速处理游戏中的物理运算、图形渲染等关键数据,确保游戏画面流畅运行。但 P 核的短板也很明显:功耗与发热量较高。
E 核(Efficiency Core)则以低功耗为核心设计目标,时钟频率低于 P 核,功率也较低,不支持超线程,主要负责后台任务(如系统通知、软件更新、轻度办公),其作用是为 P 核 “减负”,在保证日常使用流畅度的同时降低整机功耗,并有助于提高P核心的性能和效率。从 Alder Lake 到 Raptor Lake,英特尔的 E 核均基于 Gracemont 架构,能效比已得到市场验证。
在第 12 代(Alder Lake)、13 代(Raptor Lake)和 14 代(Raptor Lake Refresh)CPU 中,英特尔采用的都是 P 核与 E 核结合的混合架构,E 核基于 Gracemont 微架构设计,该架构是英特尔 Tremont 技术的升级版,在能效比上有显著提升。
此次转向统一核心,本质是英特尔对“性能与能效平衡” 的重新考量:一方面,优化后的 Arctic Wolf E 核在单线程性能上已接近前代 P 核,同时保持了更高的能效比与单位面积性能(PPA);另一方面,统一核心架构能简化硬件设计与软件调度逻辑,降低研发成本 —— 这对于近年来面临财务压力的英特尔而言,是兼顾技术突破与商业效益的关键选择。此外,配合 14A 制程工艺,Titan Lake 的热设计功耗(TDP)也将得到更好控制,源自Arctic Wolf E核而产生的核心尺寸和功耗增加都可以通过提升PPA来抵消。
04
塞一堆小核心是否可以超越单个大核心
随着英特尔在消费级市场持续堆核,一个关键问题逐渐凸显:核心数量的增长,是否能等同于实际性能的提升?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对于天然能利用多核的程序来说,直接堆核心就能有很不错的收益。但是事实上仍然目前仍有大量软件(尤其是部分单机游戏、专业设计工具)未完成多核优化,即便 CPU 拥有数十个核心,实际运行时仍依赖少数核心单打独斗,形成“一核苦干,多核围观”的局面。这可能是软件开发者没适配,也可能是这类程序涉及到算法天然就不适合多核运算。
而英特尔最新公布的 SDC(Software Defined Super Cores,软件定义超级核心)技术,旨在通过软件与硬件协同的方式,提升CPU单线程性能并优化能效。
这项SDC技术的核心思路,是将两个或更多的CPU物理核心联合起来,作为一个高性能虚拟核心协同工作(有点像HPC)。具体来说,就是将单个线程中的指令划分成多个区块,分配到不同核心上并行执行。每个核心分别处理程序的某一部分,再通过专用的同步与数据传输指令,确保所有操作仍按原始程序顺序完成,从而以极低的开销实现更高的每时钟指令数(IPC)。这种方法可在不提高时钟频率、也不设计更宽、更复杂单体核心的前提下提升单线程性能,避免了更大核心设计带来的功耗和晶体管数量增加的难题。
此前的P核与E核,其寄存器数量、缓存大小、计算单元配置均为硬件固定,无法根据任务需求灵活调整;而SDC技术通过软件层面的动态重构,可将多个E核的计算单元与缓存资源“整合”为一个“超级核心”,用于应对单线程密集型任务(如游戏);也可将资源“拆分”,适配AI数据处理等多线程任务。这种“按需分配”的模式,让多核CPU的资源利用率大幅提升,从根本上缓解“多核闲置”问题。
AMD的Zen 6架构
面对英特尔的强势布局,AMD 也不甘示弱,其即将推出的 Zen 6 架构同样备受瞩目。Zen 6 架构预计将横跨台积电 3nm 和 2nm 两代制程工艺,之所以采用这种策略,是因为 Zen 6 架构计划服役至 2027 年年底或 2028 年年初,期间通过制程工艺的升级,持续提升性能和能效比。
从公布的数据来看,在核心设计上,Zen 6 架构将继续沿用经典的 CCD(核心复合体)设计,但单颗 CCD 的最高核心数提升至 12 核,且全部支持双线程技术。与上一代 Zen 5 架构相比,Zen 6 的 CCD 内核数量增加了 50%,性能提升十分显著。按照规划,AMD 将基于 Zen 6 架构推出 24 核 48 线程和 48 核 96 线程的消费级桌面处理器。可以说,多线程已经成为AMD与英特尔的共同角力点。
如今,多核大战已彻底从服务器领域蔓延至消费级市场,英特尔与 AMD 在核心数量、架构设计、性能优化等方面的激烈角力,最终受益的将是广大消费者。不久的将来,当我们在组装电脑、选购笔记本时,数着处理器上密密麻麻的核心数量,享受着百核 CPU 带来的超强运算体验,曾经高不可攀的 HPC 技术,终将成为每个人都能轻松玩转的日常工具。
多核大战,已不再是服务器专属。如今,英特尔与AMD都在消费级市场疯狂“堆核”,数框框数到眼花的日子,终于来了。



半导体产业纵横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