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国资,买下一家上市公司

投资界获悉,维信诺近日公告称,拟向合肥建曙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合肥建曙”)发行A股股票,募资总额不超过29.37亿元。此举宣告合肥国资正式入主维信诺,成为控股股东。

11月10日维信诺股票复牌后,连续两个交易日涨停,最新市值近150亿元。

合肥国资大家都不陌生,近年来在一级市场被誉为“最牛风投”。不同以往,此次直接买下一个上市公司并不多见。梳理下来,近期已接连有数家A股上市公司宣布“易主”,背后都是来自浙江、湖北等地国资平台。

脱胎于清华

百亿公司卖身合肥国资

先从一则公告说起。

具体来看,维信诺拟向合肥建曙定向发行4.19亿股股票,发行价格为7.01元/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29.37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的募集资金净额拟全部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及偿还公司债务。

本次发行前,合肥建曙持有公司1.6亿股股份,持股比例为11.45%。而随着合肥建曙全额认购本次发行的股票后,持股比例将提升至31.89%,将成为维信诺的控股股东,蜀山区人民政府将成为实际控制人。

谈及本次定增,维信诺在公告中提到,一方面彰显股东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认可投资价值,促进产业发展。另一方面,目前OLED行业竞争激烈,拟通过加大投入、提升技术,聚焦OLED高端化,此次增发募集资金,将使维信诺资金实力增强,可以有更多流动资金投入日常生产、运营和研发,从而提升整体盈利能力;也有利于增强公司控制权和稳定性。

工商信息显示,合肥建曙成立于2021年,主要业务为股权投资,是合肥市蜀山区城市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全资子公司,由合肥市蜀山区人民政府间接持有100%的股权。

实际上,合肥建曙与维信诺之间渊源颇深。早在2021年3月,合肥建曙就已出手投资维信诺,后者当时公告称,控股股东西藏知合与合肥建曙签署协议,拟向合肥建曙转让其持有的1.6亿股,占公司股份总数的11.7%,转让价格为11元/股,总价款为17.6亿元。

合肥国资看上的维信诺有何来头?

资料显示,维信诺成立于2001年,前身是1996年成立的清华大学OLED(有机发光显示器)项目组,于2018年借壳上市。公司主要研发、生产和销售OLED小尺寸、中尺寸显示器件,以及 Micro-LED显示屏,产品被广泛应用于消费类电子、工控仪表、金融、医疗、车载、通信等领域。

据CINNOResearch数据统计,2024年维信诺智能手机AMOLED面板全球市场份额占比11.2%,位居全球第三,国内第二。另据DSCC数据统计,2024年维信诺在全球AMOLED智能穿戴面板市场,以27%的出货占比,排名全球第一。

但需要注意的是,近几年维信诺业绩出现连续亏损。公告显示,2022年至2025年前三季度,维信诺分别实现营业收入74.77亿元、59.26亿元、79.29亿元、60.51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0.7亿元、-37.26亿元、-25亿元、-16.23亿元。

而就在半个多月前,维信诺刚宣布终止重大资产重组。该重组原计划收购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一条第6代柔性AMOLED产线)40.91%的股权。

由此可见,身处激烈的行业竞争之中,维信诺卖身国资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国资排队买上市公司

眼下,一场由各地国资牵头的并购潮正徐徐展开。

今年7月,A股上市公司康华生物发布公告,公司控股股东、实控人王振滔及其一致行动人奥康集团、股东康悦齐明,拟向上海万可欣生物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下称“万可欣生物”)转让股份,合计为18.51亿元。交易完成后,万可欣生物成为公司控股股东。

公告显示,万可欣生物2025年7月8日才成立,由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上实生物医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及上海生物医药并购私募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共同持股。

而在今年1月,衢州国资也将一家上市公司收入囊中——下属的衢州智尚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衢州智威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耗资19.52亿元受让了东峰集团合计29.90%股权,后者主要从事新能源材料业务,客户据披露涵盖比亚迪、宁德时代、海辰储能、鹏辉能源等电池厂商。

更早之前,A股上市公司光洋股份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富海光洋基金拟向黄山富海基金转让所持光洋控股81.667%股权,交易价格约为11.57亿元。通过股权穿透发现,黄山市国资委成为这家上市公司实控人。

为何会出现这样一幕?

一方面,自“国九条”新规实施后,对于上市公司来时,在资本市场上获得再融资的难度更大,被国资收购或许能为企业带来更多选择。另一方面,国资入股与当地产业强相关的上市公司,不仅能补短板,把产业链条做大做强做优,还缩短了投资新兴产业的时间成本。

更关键的是,当地方国资拿到了一家上市公司的控股权,既可以增加当地上市公司的数量,也能利用“头雁效应”吸引相关产业落地,形成产业集群,达到招商引资的效果。正如一位投资人所言,“现在是国资通过并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好时机。”

于是我们看到,并购成为全国各地加速产业整合的重要手段。例如在今年10月,《深圳市推动并购重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印发出台,明确提出力争到2027年底,辖区上市公司质量全面提升,境内外上市公司总市值突破20万亿元,培育形成千亿级市值企业20家。

放眼望去,北京、广州、浙江、福建、河南、成都等省市也均已发布相关产业并购基金,如若能抢先买到在产业链中的优质资产,势必将对当地产业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归根结底,这背后是一场新兴产业争夺大战。没有产业难言有未来,这既是一次城市“改命”的历史机遇,也是一场城市大洗牌。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