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巴西农业崛起的秘密1-巴西如何在农业禁区建设一个世界新粮仓上
巴西的塞拉多草原成为世界新粮仓,是世界农业历史上的奇迹。但这并不是大自然的恩赐。这里的土地其实并不肥沃。但巴西强大的国家意志、不迷信权威的科学精神和追求幸福的农民勇气,却创造了人间奇迹,将这里变成了高产的田园。
我们先看数据,就知道为何塞拉多草原对巴西很重要。
巴西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净出口国。农产品净出口额其实就是农产品贸易顺差,即出口额减去进口额。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银行的统计,2023年巴西农产品净出口额为1160亿美元。而排在第2位到第5位的阿根廷、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的农产品净出口额总和也只有1150亿美元。
至于我们传统印象中的农业强国-美国,虽然出口额很大,但因为进口了大量水果、咖啡、海产品,导致它的农产品净出口额只有巴西的1/10。
而让巴西农业如此强大的秘密,就必须提到它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对塞拉多草原的开发。
塞拉多草原位于巴西中部地区,面积约204万平方公里,占巴西国土 22%。

这里的农业产值占全国50%,是巴西外汇核心来源。这里耕地占全国45%,却生产了全国90%的大豆、75%的玉米、85%的棉花、60%的牛肉。
这里在世界农业的地位也非常显赫。这里提供了全球30%的大豆出口、15%的牛肉出口。这里的棉花出口增长占全球近一半。
因此,这里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称为21世纪的世界新粮仓。
因为塞拉多草原的开发,让巴西的大豆、牛肉出口位居世界第一,玉米、棉花的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二位。
而且巴西是当今世界唯一位于热带的粮仓。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乌克兰、俄罗斯、欧盟这些传统的粮食出口地区,都位于温带地区。
巴西是世界上唯一位于热带的粮食出口大国。而且,迄今为止,世界上的热带地区都无法复制巴西农业的成功经验。
因此,正是因为对塞拉多草原的开发,才让巴西从一个粮食进口国而一跃成为世界粮食出口大国。
但塞拉多草原成为世界新粮仓只有72年的历史。
塞拉多在葡萄牙语中意思为闭塞之地,是外人难以进入的地区。它位于巴西高原之上。高亢的巴西地盾和狭窄的沿海地区之间,形成了一道近乎垂直的悬崖,阻拦外人进入塞拉多草原。

塞拉多草原是热带稀树草原,生长着很高的野草和茂密的低矮灌木。

巴西戈亚斯州皮雷纽斯州立公园——卡贝卢多山
在历史上,这里因为土地贫瘠,物产稀少,被看成无用之地。这里人烟稀少。只居住着少量印第安土著、从沿海甘蔗种植园逃亡到这里的黑人奴隶、烧炭人、放牛人。
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这里一直被看成农业禁区。这里被认为只适合粗放畜牧业。这里半年是旱季,所以只有抗旱的野草才能生存。这就让养的牛也瘦骨嶙峋。所以这里连放牛都很勉强。
由被巴西人认为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儒塞利诺·库比契克推动,1960年4月21日,巴西正式迁都到位于塞拉多草原腹地的巴西利亚。这让塞拉多草原的大规模开发出现了契机。

新首都巴西利亚的建立,就需要当地必须保证首都粮食自给。此外,还需要建立连接沿海地区的公路设施。
可以说,如果没有这次迁都,巴西对塞拉多草原的开发将无从谈起。
但对塞拉多草原的大规模开发是在1973年,因为当时出现了世界性的粮食危机和石油危机。
1972年,苏联因国内粮食歉收,悄然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了史无前例的粮食大抢购。例如,它当时几乎买空了美国的粮食储备。这导致全球粮价飙升,出现了世界粮食危机。
出于粮食安全考虑,不管是缺粮国家还是粮食生产大国,大家都非常重视粮食生产。
例如,美国的尼克松政府开始停止发放休耕补贴,鼓励农民种粮。而沙特阿拉伯靠开采地下水,在沙海里面种小麦。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国家实行石油限产和提价,对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实行石油禁运。
而当时的巴西小麦、大豆、化肥都严重依赖进口,有大量的农产品逆差。世界粮食和石油危机,导致巴西国内物价飞涨,例如化肥价格上涨了3倍。
因此巴西军政府把实现粮食自给上升为最优先的国家战略。而实现这一战略的核心,就是开发有大片可耕地的塞拉多草原。
1973年,由总统埃米利奥·梅迪西亲自批准,用占当时农业部支出40%的巨额预算来开发塞拉多草原。同时成立了巴西农业研究公司(EMBRAPA),从欧美高薪聘请了科学家,专门解决塞拉多草原开发的技术难题。

从1970到1985年,塞拉多草原的耕地面积从不足500万公顷增加到2000万公顷,大豆产量增长了10倍。1985年,巴西的农产品贸易出口额终于和进口额持平。
尽管巴西的军政府在历史上争议很大,但成功开发塞拉多草原确实是它无可争议的政绩。
下面就讲讲巴西是怎么在塞拉多草原这片红色大地上种出大豆的。
迄今为止,巴西是世界上唯一在热带草原地区大规模种植大豆的国家。
显然,想在热带草原地区种植大豆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现在很多人认为巴西的农业条件很好,那只是因为巴西解决了如何在塞拉多这块热带稀树草原种地的技术难题而已。
那么为何巴西要选择在塞拉多草原大量种植大豆呢?
事实上,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巴西的大豆种植面积并不大。
1970年,全国大豆种植面积才2000万亩,主要种植在属于亚热带气候的南部、东南部。那里土壤较为肥沃,这里算是巴西传统的大豆主产区。
此时巴西80%的大豆依赖进口,主要来自美国。进口的大豆,用作榨油,作为食用油。此外,豆粕作为养殖的饲料。
而在1973年,由于世界粮食危机和石油危机,美国开始限制大豆出口。
而巴西又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化肥,其中氮肥80%依赖进口。而大豆的根系有固氮功能,可以减少氮肥的使用。
因此,能满足食用油、饲料需求,又具备养地功能的大豆,就被巴西选择优先种植。
此外,因为异常气候原因,导致国际上饲料对大豆的需求增量。此后,国际大豆价格飞涨。
1972年到1973年,秘鲁的鱼粉产业崩溃。
因为当时秘鲁沿海出现了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海水异常升温。而当地渔场依赖秘鲁寒流带来的营养物质。海水异常升温就导致鱼群大量死亡或者迁徙到了别处。秘鲁的鱼粉产量下降了80%以上。
而鱼粉是当时欧洲、日本、美国饲料的最主要动物蛋白来源。
此外,1968到1974年,西非、中非出现了历史性干旱。尼日尔、尼日利亚、乍得等国的花生产量减少了40%到60%。
而花生粕是部分欧洲国家饲料的重要植物蛋白成分。
鱼粉和花生粕的减产,导致国际上饲料开始用豆粕作为替代蛋白。
从此,大豆用于饲料的需求激增。
但巴西一开始种植大豆,是用于自用。一直到1996年,巴西才开始大量出口大豆。
但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塞拉多草原一直被看成农业禁区。
例如因培育出高产抗病的墨西哥矮杆小麦而被誉为绿色革命之父的诺曼·博洛格。他对塞拉多草原的农业潜力就不看好。他公开表示:“那些红土酸性太强、磷极度缺乏、铝毒严重。种不了小麦,也种不了玉米。别想了。”

绿色革命的发起人,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的植物学家诺曼·布劳格,后得到诺贝尔和平奖
他的判断是基于传统温带农业逻辑。作物想获得高产依赖肥沃黑土、充足降雨、温和气候。而这是当时国际主流科学界的看法。
在塞拉多草原被开发出来之前,世界上的粮仓没有一个在热带草原地区。而且,现在世界上位于热带草原地区的粮仓,也只有巴西塞拉多草原这么一个孤例。
不要怪诺曼·博洛格看走眼,想在热带草原地区成功种植大豆确实有很多实际的困难。
第一个困难是当地为强酸性土壤。土壤pH值仅为4.5。土壤中有大量的铝离子,会抑制作物根系生长。
第二个困难是土壤很贫瘠。
由于当地高温多雨,土壤中的有机质被快速分解,且容易被雨水淋洗,所以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通常低于1.5%。
第三个困难是养分利用效率很低。
在酸性土壤下,磷酸盐极易与酸性土壤中丰富的铁、铝结合形成不溶性化合物,导致磷的有效性极低。而这会造成大豆减产。
第四个困难是大豆会提前开花。
大豆发源于我国北方,是适应温带气候的作物。它是短日照作物。什么意思呢?它在日照时间短于某个值时,就会开花。
而我们知道,我国是夏天白天时间长,秋冬白天时间短。所以大豆会在秋季日照变短后才开花。
但到了巴西的塞拉多草原这样的低纬度地区,就没有我国这样的四季区分了。全年的日照时间都满足短日照条件。
这下子大豆就会在播种后20到30天就开花。假如把大豆开花比作人类结婚的话,大豆提前开花就相当于童婚。孩子还没成年,就结婚,孕育的后代质量也不会高。大豆提前开花的结果就是植株矮小,产量极低。
第五个困难是降雨量过多。
大豆生长需要的理想降雨量为450到550 毫米。但巴塞拉多草原大豆生长期内的降雨量为600到900 毫米。
这种高温潮湿的环境容易产生根腐病和大豆锈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