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的大战略与重庆的历史使命
1 新两江
两江新区是2010年成立的一个国家级新区,过去这个新区更多属于一个派出机构,属于功能性定位,直辖的街道只有寥寥几个。
这一次撤销渝北区、江北区纳入两江新区,让两江新区从功能性定位调整为行政性定位。
一下子变成辖区31个街道、11个镇,面积超过136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350万的超级大区!

这也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后实行行政化的国家级新区。
在这个国家级新区里的企业将获得一系列的政策红利,包括:
——三区叠加的政策优势,国家级新区、重庆自贸试验区、中新示范项目区政策叠加,制度成本放眼全国是内陆地区最低的;
——税收优惠政策(15%企业所得税),高强度的专项财政补贴奖励体系;
——“六必问”企业服务制度,标准化、闭环式企业服务体系。
简单的说,过去就是在两江新区较为狭小的区域内的企业才能享受上述政策红利。
现在江北区、渝北区两个大区并入两江新区,意味着重庆相当一部分同时也是最有潜力最有活力的制造业、服务业将享受上述的政策红利。
那么撤销江北区、渝北区并入两江新区仅仅就是为了让重庆更多企业享受国家级新区政策大红包吗?
如果认识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那格局就太小了。
这是国家级的大战略!
搞经济建设其实与打仗差不多,战争的基本原则就是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经济建设同样也需要集中资源打造一个强有力的经济引擎。
这个经济引擎动力越强,那么对区域经济的带动能力越大。
我们以浦东新区为例,简单剖析浦东新区对上海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
浦东新区对上海发展的作用体现在多个关键领域,已成为上海城市能级跃升的核心引擎,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经济总量与增长极作用。
浦东GDP占全市约1/3,增速持续高于全市平均,2025年人均GDP已突破4万美元,直接拉高了上海的经济密度和全球城市排位。
2.高端产业集聚与升级。
以张江、临港为核心,浦东集中了全市约70%的芯片设计、80%的生物医药产能和90%的外资研发中心,形成“硬核”产业集群,带动上海从“重化工”向“高精尖”转型”。
3.金融中心能级提升。
陆家嘴金融城集聚了全国50%以上的外资法人银行、90%以上的外资私募和4000多家持牌金融机构,使上海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中稳居前三,成为人民币定价和跨境投融资的“总枢纽”。
4.制度型开放试验田。
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双自联动”,率先试点负面清单、跨境服务贸易、数据跨境流动等300多项制度创新,其中一半以上向全市复制推广,为上海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浦东样本”。
5.长三角一体化龙头辐射。
浦东的总部经济、科创平台和港口枢纽功能向长三角输出资本、技术和订单,带动 G60科创走廊、沿沪宁产业带形成“总部+基地”“研发+制造”分工。
2024年浦东对长三角投资总额超2500亿元,占全市对外投资额近60%。
简言之,浦东不仅是上海经济增量的“主发动机”,更是城市功能跃迁、制度创新突破和区域协同的核心载体。
没有浦东的跨越式发展,上海难以在十年内完成从“国内经济中心”到“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蝶变。
我们再来对比一下新设的两江新区。
新设置的两江新区拥有重庆最顶尖的产业集群,包括龙盛新城的高端装备制造和汽车产业,水土高新城的大数据、大健康产业,江北嘴的金融创新产业,保税港的加工贸易、国际物流产业,以及照母山、光电园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等。
从汽车制造、电子产业到前沿的人工智能、空天信息,再到生命健康等领域,都是重庆的产业重心。
新区合并后将成为重庆当之无愧的产业龙头。
同时两江新区还有西部第一商圈观音桥,观音桥目前正在进行大规模升级扩容,重庆首个重奢商业中環万象城也正在全力建设中,未来指向世界级商圈。
除了观音桥商圈外,还有最新崛起的金洲商圈、礼嘉商圈、中央公园商圈,礼嘉商圈正在规划落地第二座天街和滨水商业,不管是商业的体量、业态还是规划两江新区辖区的商圈都是重庆第一梯队。
新两江的教育资源在重庆也数一数二。
重庆名校都把渝北区作为战略发展的重心,布局了大量分校和管理校,几乎已经聚集所有五朵金花和七龙珠。
以中央公园为代表的区域甚至实现了名校全覆盖,八中和一外的第二本部也在新两江新区,整体教育实力不比传统教育强区沙坪坝区差。
新两江新区都集中了产业、商业、教育等等重庆最顶级的资源,基础条件甚或要超过浦东新区成立之初,这是雄心勃勃要打造一个类似于浦东新区的带动整体重庆经济腾飞的核心引擎!
所以,为什么会有两江新区扩容?将渝北与江北区纳入新两江?
简单说就是过去两江这个发动机动能不够,无法承载拉动重庆发展的功能。
现在两江新区扩容,就是将这个发动机做大做强,要复制过去浦东新区带动上海跨越式发展成功经验,让重庆经济未来十年内一飞冲天。
2 新使命
那么新两江就是简单的复制浦东新区的成功模式吗?
不是。
新两江承载着不同的历史使命。
浦东新区成立于1990年,是改革开放的窗口与标杆,其核心任务是参与全球竞争,打造世界级城市中心,其核心产业基本特征是高端化、全球化与服务化。
简单的说就是将上海打造成为全球的会客厅,把我们最好的东西做出来拿出来,接待全球的宾客。
所以,浦东新区侧重于制度创新,通过制度创新来扩大开放。
重庆的两江新区更类似一个“国家级的试验车间”,探索测试新方法,解决内陆发展难题。
内陆发展难题是什么?
我们以长三角、珠三角为例。
这两个中国最发达的制造业中心基本特征就是面朝大海,背靠发达的江河网络。
进可以通过海运将商品运到全世界,退则可以通过江河网络将产品辐射到内陆地区,交通便捷并且物流成本最低。
搞制造业得天独厚。
在中国中西部地区,没有滨海的自然基础,没有港口与海运这个大杀器,最多可以依托一条河流。
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突破物流的自然瓶颈,怎么发展制造业就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这个难题不解决,中国有很大概率未来的产业发展会复制欧美国家的路径——
产业升级一旦实现,境内沉淀下来的都是高端产业,而大量中低端产业就纷纷转移到境外紧邻大海有港口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区。
国家层面更希望沿海制造业腾笼换鸟之后,大量制造业能转移到广大的西部地区。
这样不仅能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更能形成中国梯度发展的经济纵深,夯实我们的产业基础。
这个任务就历史性的落在了重庆,落在了新的两江新区。

所以,与浦东新区最大的不同就是,两江新区更侧重于问题导向型开放,着力破解内陆地区发展的物理和制度瓶颈。
所以,新两江的政策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型的特点。
1.“内陆开放”与物流通道创新。
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的引擎,享受西部大开发相关政策,如税收优惠;
多式联运物流枢纽,核心政策是构建“水、铁、公、空”多式联运体系,重点依托重庆自贸试验区(两江片区)和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创新探索国际物流、供应链金融、数据跨境流动等规则。
国际物流大通道,核心任务是运营好中欧班列(渝新欧)、长江黄金水道、西部陆海新通道等等,降低内陆物流成本。
2.产业创新与产城融合。
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如汽车、电子信息)和现代服务业(如跨境电商、大数据)。
政策更侧重于产城融合和新城建设,探索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路径。
3. 探索改革深水区。
作为后发新区,其“先行先试”更多聚焦于解决内陆开放中的具体瓶颈,如海关通关便利化、口岸功能提升等。
4. 探索超大城市治理的难题,并且提出解决的中国方案。
总而言之,两江新区和浦东新区的区别,深刻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战略从沿海先行到沿海内陆协同发展的演进。
浦东的成功经验为两江等后发新区提供了范本,但两江并非简单复制浦东,而是在国家新的战略蓝图下,承担着先行先试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一个新样板的历史使命。
为什么这个国家级试验车间放在重庆?
“十四五”与“十五五”对于外部环境都提到要准备迎接“惊涛骇浪”的考验。
既然是“惊涛骇浪”,那么我们就得有底线思维。
何为底线思维?
假如,最极端的情况下,老美发动突然的核打击,一举将我们长三角与珠三角制造业基地摧毁了,我们还能否东山再起?我们能否还有最后的底牌?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未雨绸缪,就要提前规划我们制造业的战略备份。
重庆就扮演了战略备份的角色。
为什么是重庆?
其1,重庆距离沿海直线距离超过1000公里,老美的核武器无论从哪个方向打过来都需要更多的飞行时间,这就给我们国土内反导拦截提供了更多的预警时间。
其2,重庆是山地城市,相对平原地区,错落的山城地貌是对制造业最好的掩护。
其3,重庆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工业全产业41个门类重庆有39个,特别适合做战略备份。
其4,重庆与成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第四极,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对于拉动大西北与大西南意义重大。
同时重庆地处长江上游,如果我们把顺序变一下,把上海看做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那么重庆就是长江经济带的凤尾。
龙头凤尾如果都起来了,那么意味着就能盘活长江经济带,带动近2亿人口走向共同富裕。
所以,重庆三区合一的大动作影响绝非只是局限于重庆,而是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
中西部内陆地区能否探索出一条制造业发展新模式,物流通道创新模式;
重庆能否完成国家制造业战略备份的目标,乃至成渝经济圈能否完成对大西南与大西北的带动作用——
两江新区承载的就是这样重大的历史使命。
3 新奋斗
那么重庆两江新区能否完成这个重大历史任务呢?
我觉得大概率能!
为什么?
重庆两江新区过去在内陆发展难题的探索上已取得阶段性突破,但完成国家级试验车间的重大历史任务仍需持续深化。
以下是已经取得的成果(已突破的瓶颈):
1.开放通道建设。
通过果园港实现“铁公水空”多式联运,将东南亚物流时间从1个月压缩至1周,跨境电商包裹占重庆总量50%,初步破解内陆物流成本高、效率低的难题。
2.制度创新。
首创“铁路提单”信用证结算,使企业资金成本下降40%,探索陆上贸易新规则,为内陆国际贸易提供制度模板。
3.产业集聚效应初步呈现。
形成“5品牌商+6代工商+800配套商”的笔记本电脑集群,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9大新兴产业占比超60%,证明内陆地区同样可以建设高端制造业生态。
现在两江新区升格为超级大行政区,整合江北、渝北大部分区域,解决经济区与行政区割裂问题,提升资源统筹效率,可以有效规避重复建设的问题——
也就是说,现在的新两江资源条件比过去的两江新区好得多,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未来新两江能取得更大的成果。
当然,目前的两江新区也面临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挑战,包括:
1.国际规则话语权。
铁路提单虽获国内司法认可,但需推动成为国际通行规则,目前跨境接受度仍有限。
2.产业附加值提升。
2025年两江新区工业设计产业链规模仅占总产值10%,距“千亿设计链”目标差距大,需强化研发与品牌环节”。
3.区域协同瓶颈。
成渝中线高铁等枢纽项目尚在建设,与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常态化衔接效率需进一步提升。
虽然两江新区已初步破解内陆开放的“基础设施”和“制度空白”难题,但向“国际规则制定者”和“高端价值链中心”升级仍需10年以上持续攻坚。
其探索路径为内陆提供了可复制的模板,但“完成目标”需动态迭代。
我们期待,两江新区这个国家级试验车间未来能拿出更多的破解出内陆地区发展难题的成果,不但让重庆经济腾飞受益,更让广大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受益。
加油,两江!
加油,重庆!



猫哥的视界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