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磋商后,该国受邀访华,东大正在下一盘精彩的“外围棋”...
作者 | 尧风
01 中美磋商后,该国受邀访华
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邀请,挪威外交大臣艾德于11月10日至11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
此次邀请挪威访华有两个关键背景:
第一个:中美关系的“解冻”
就在白宫刚刚通告中美达成贸易共识,全球瞩目大国关系缓和之际,欧洲大陆已然掀起新一轮“访华竞速”。从荷兰国王亚历山大到德国总理默克尔,再到法国总统奥朗德,半个月内欧盟核心大国密集访华,用德国《焦点》周刊的话说,“欧洲再次掀起中国热”。这股热潮的背后,是欧洲国家对中美关系转向的敏锐捕捉——当中美从博弈走向部分共识,谁能抢先对接中国市场,谁就能占据未来合作的先机。
第二个:欧洲分歧
挪威虽非欧盟成员国,却从未脱离欧洲的地缘经济圈,更清楚 “错失中国” 的惨痛代价。2010年因干涉中国内政导致双边关系冻结的六年里,挪威对华出口大幅下滑,渔业、能源等支柱产业遭受重创,这份教训让挪威深刻明白,对华强硬没有任何好处。如今面对中欧关系的新机遇,挪威显然不想再 “掉队”:当欧盟还在为对华电动汽车关税争论不休时,挪威首相早已明确表态 “不会加入对华制裁行列”,因为这既不合时宜,也不合心意。
这种“不甘人后”的姿态,本质是欧洲对华政策分歧的公开化。一边是欧盟委员会坚持对华电动汽车征收最高25%的额外关税,试图用贸易保护维护自身利益;另一边是挪威、匈牙利等欧洲国家公开“唱反调”,主动寻求对华务实合作。挪威用实际行动证明,欧洲从来不是“铁板一块”,在经济利益与政治站队的抉择中,越来越多国家选择站在务实一边。
02 东大正在下一盘精彩的“外围棋”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航道的商业化价值日益凸显,而“中欧北极快航”的开通,更是让这条“冰上丝绸之路” 成为连接亚欧的新纽带。数据显示,北极航道的碳排放较苏伊士航线减少30%,不仅能缓解传统运河的运输压力,更能为中欧贸易提供更绿色、安全的供应链。挪威作为北极理事会重要成员,掌控着北极航道的关键节点,而中国则拥有资金、技术和市场需求,双方的合作堪称“天作之合”。
更重要的是,这种合作打破了少数国家将北极视为 “后花园” 的零和博弈思维。中国在《北极政策》白皮书中明确提出共建 “冰上丝绸之路” 的倡议,始终坚持北极的和平利用与国际协作,这与挪威追求的北极可持续发展目标高度契合。此次艾德访华,极有可能推动中挪在北极航道基础设施建设、环保技术共享、航运安全保障等领域达成具体共识,让北极真正成为合作共赢的热土。
绿色合作则是中挪的“老交情”与“新增长点”。作为全球电动汽车采纳率最高的国家,挪威的碳中和目标离不开中国的产业支持,中国电动汽车的性价比优势,是挪威实现交通领域脱碳的关键保障。而欧盟计划征收的额外关税,对挪威而言无疑是“自断臂膀”,这也是其坚决反对对华制裁的核心原因。除了电动汽车,中挪在风电、氢能、碳捕捉等领域的技术互补性极强,务实合作既能让挪威加速实现环保目标,也能让中国的绿色技术获得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长期以来,中国对欧外交既重视与欧盟机构的整体互动,也注重与欧洲各国的双边合作,而北欧国家正是中国在欧洲的重要合作伙伴。与欧盟核心大国的合作侧重“大项目、高规格”不同,中国与北欧国家的互动更强调“精准对接、互利共赢”。此次邀请艾德在选后即刻访华,既表达了对挪威新政府的认可,也传递出“不管欧洲格局如何变化,中国与各国的合作诚意不变”的信号。
通过重视北欧这样的“关键少数”,中国正在向世界证明:外交不是大国的专利,不是只有锣鼓喧天的访问才重要,每一个尊重彼此、务实合作的国家,都能在对华关系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
03 结语
对于中国而言,这次访问是全方位外交的又一次成功实践,证明了中国的外交魅力不仅在于大国之间的平等对话,更在于对中小国家的尊重与重视;对于欧洲而言,这是对华政策分歧的公开化,也为更多国家提供了“战略自主” 的范本;对于世界而言,这则是多边主义的胜利,证明了不同制度、不同规模的国家,完全可以通过聚焦共同利益实现互利共赢。
说一千道一万,未来,合作共赢才是大势所趋,而这样的大势由中国牵头。



新财迷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