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都忍不了......

500

文/狗蛋分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网上那些大平台的消费套路,似乎越来越多了。

拿买机票来说,如今在出行平台上,普通消费者想买到一张真正的“低价机票”,愈发不容易。

比如,订一张北京飞往武汉的机票,打开携程,选好时间和航班,来到付款界面,你会发现:

可以选择的支付方案,多达20个——

500

开始流汗了吗?

不慌,当你冷静下来,屏蔽所有高价选项,胸有成竹选择了,被平台安排在“最显眼”位置、重点标注推荐的“最低价”方案时——

恭喜你,又被套路了。

所谓的“低价”里,其实早已额外打包了几十元的“权益套餐”,而真正的低价,可能被平台安排在了,一个不容易发现的“隐秘角落”。

500

从默认勾选附加服务,到用小字加注额外收费,再到付款后才弹“服务说明”,纵使再小心,购票平台的千重套路,总有一环你得中招。

机票之外,酒店预订同样是套路的重灾区。

之前,平台订酒店,被人诟病最多的是“大数据杀熟”,今年又多了个“自动调价”。大数据杀熟,主要是套路消费者,而自动调价,消费者连着平台商家一起割。

关键,各大平台就和商量好一样:

一家如此,家家如此。

前两天,新华网罕见连发三篇评论,《“管不住”的套路,“够不着”的监管》《擅自替商家调价,是一种“霸权”行为》《滥用AI模特有可能触碰法律红线》,痛斥平台的消费套路。

这不是第一次,有官方媒体发声批评。但奇怪的是,明明社会舆论高度统一,国家也频频出手整治平台乱象:

为什么到最后,这些套路好像并没有消失,反而是变本加厉,越来越奇葩?

里面有几重原因。

首先,监管太困难。

比如,平台往往会将“套路”,包装为营销创新、产品创新,来逃避监管,像调价助手,最初,平台宣传是帮商家提高价格竞争力的。

同时,一些套路设置得非常隐秘,不深究很难察觉。

比如打车平台的“隐形调价”。

相信很多人用滴滴,或者用高德打车的时候,都遇到过一类情况:平台显示周围没有司机,然后不断让你加价,扩充车型,可能原来10块钱的路,最后打上车要20元。

不少人觉得这是正常的,毕竟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一般要么是上下班高峰,要么是雨雪天,运力调度困难,加点钱可以理解。

但实际上,这很有可能就是平台跟你玩的“套路”:

之前狗蛋就遇到过,下班高峰期,车费从15加到25元,才有司机接单,上车问司机,司机也觉得离谱——

因为这一单,他之前就看到了。

司机说,狗蛋第一次加价到20元的时候,他就在抢单,但很奇怪,一直抢不上,狗蛋第二次加到25元,单子被直接派给了他。

换句话说,平台一边不让司机接单,一边在客户端故意造成没有司机接单的假象,借此拉高车费。

后来,狗蛋每次打车,都会简单问一下司机,10次涨价,至少3-5次有类似的情况。

这种套路,不和司机对峙,很难发现。这种包装在合理的场景中的套路,也很难去维权 ,更别提触发监管。

其次,违规成本太低。

以携程为例,去年全年,携程净利润为172亿,增速20%以上,在这样的收入量级下,不管是舆论惩罚也好,真金白银的处罚也罢,相较于套路带来增长,不过是九牛一毛。

换句话说,违规在平台这,变成了一笔账:被发现了,认罚就是,没被发现,就是纯利。

在这种“投入产出比”极高的诱惑下,平台自然有恃无恐。

最后,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劣币效应。

在市场中,完全诚实透明的做法,反而会让平台在短期丧失价格竞争力,简单说就是“老实人吃亏”。

在这样的环境下,套路自然屡禁不止,越来越多,也会变成“一家如此,家家如此”,毕竟有人开了头,如果你不跟,那你就变成老实人了,老实人就得吃亏。

更可怕的是,当市场从充分竞争,变成一家独大,或者少数行业巨头垄断的时候,这种劣币效应,会更加制度化、系统化和稳固化。

因为这时候,它已经从一种竞争手段,变成了盈利模式的本身。

同时,小平台想要跳出,也更加困难,小平台本身就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如果不跟随大平台的恶性内卷,就会彻底丧失竞争机会。

这种情况,在国内越是存在垄断的行业,就越明显,典型的就如酒旅、打车、外卖等。

而且不止收割消费者,还收割商家、收割供应链。

当然,这也不是无解的,解决问题的钥匙至少有三把:

第一,更强有力的外部监管,大幅提高违规成本,直接罚到痛。

第二,鼓励“良币”的出现,打破垄断格局,重塑竞争的底层逻辑。

第三,巨头们道德觉醒,主动跳出恶性循环。

前两把可能更靠谱一些。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