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最大的中国整车企业IPO背后: 赛力斯的三重进化

(图源:赛力斯官网)
文:刘阳
编辑:经纬
11月5日,赛力斯(股票代码:9927.HK)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正式挂牌上市。此举意味着赛力斯成为国内首家“A+H”两地上市的豪华新能源车企,此次募资净额140.16亿港元,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中国车企IPO,也是2025年以来全球规模最大的车企IPO。赛力斯的上市不仅刷新了行业纪录,也标志着中国高端新能源车企的资本化进入新阶段。
短短四年,赛力斯从国内新能源市场的“追随者”,通过问界系列完成了技术、品牌和商业模式的三重进化:先通过软硬件协同的智选模式实现商业模式创新,再以用户体验为核心推动技术升级,并最终以体验与智能建立品牌信任。基于此,问界M5、M7、M8、M9构建起覆盖20万至60万元的完整品牌阶梯,并在国内市场验证了商业模式的可行性。
在国内市场验证成功之后,赛力斯更积极地将这一模式带向海外。目前海外业务已覆盖东南亚、中东、欧洲和北美,不仅输出产品,更输出完整智能体系,实现了从产能到技术、从渠道到服务的全球化落地。
赛力斯的国际化布局,正在推动估值体系重塑,奠定企业投资价值的新锚点,并向全球投资者提供优质标的。
资本随之涌入,为这一逻辑背书。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赛力斯IPO发行吸引了包括新华人寿、渝富控股、华泰资本、广发基金、中邮理财、施罗德、星宇香港、Ghisallo Fund在内的22家基石投资者。来自央企、重庆国资、国内外金融机构的多元资本参与,验证了赛力斯的长期价值,也印证了“相信相信的力量”,长期主义如愿赢得了市场。
在高端新能源赛道竞争激烈、技术路线分化的背景下,赛力斯的进化逻辑,为行业提供了新的参照系。
从“造车”到“造势”——赛力斯的自我进化
2016年赛力斯转型新能源,在这样的多元格局中,赛力斯并不显眼——它还在摸索,如何在巨头环伺的赛道上,找到属于自己的解法。
转折点出现在2021年。赛力斯与华为宣布达成跨界合作——双方在技术、产品和渠道三端融合,试图让汽车从“机械”走向“智能”。当时,这一合作更多被视为华为的造车试水,而非赛力斯的战略起点。

四年之后再看,那是赛力斯发展的分水岭。
2021年底,问界M5上市,标志着“智选模式”的正式落地。借助华为在智能座舱和渠道上的赋能,M5迅速打开市场;随后推出的M7以更舒适的驾乘体验切入家庭场景,扩展了品牌受众;旗舰M9的亮相,则以辅助驾驶、安全、智能交互与豪华体验的全面融合,确立了赛力斯的高端标杆。
价格和定位的提升,是横向的跃迁,使赛力斯逐步构建起覆盖20万至60万元区间的品牌阶梯;而商业模式、技术与品牌的重构,则构成纵向的三重进化——这是决定一家车企能否穿越周期的真正价值所在。
对赛力斯而言,这三重进化始于商业模式的重塑。
跨界合作的落地与发展,让它从传统造车企业,转向一个由用户驱动、软硬件协同的生态体系:华为提供智能座舱、智驾算法、渠道与品牌背书;赛力斯掌控整车研发、制造与供应链整合;用户则通过反馈、共创与体验传播,成为品牌成长的一部分。
利润模式也因此发生根本转变——从一次性的“卖车收益”,转向持续的“软件与服务收益”,商业的重心不再是“交付一辆车”,而是“运营一段关系”。在这种模式下,用户痛点成了创新起点,反馈机制成了产品迭代的驱动力。赛力斯精准踩中了新能源中期最具确定性的三大交汇点——增程技术、中大型SUV与辅助驾驶:增程缓解续航焦虑,中大型SUV留下合资空白,辅助驾驶成为标配。
这种聚焦“可验证需求”的打法,让赛力斯在产品节奏上更灵活、更贴近用户。最直观的例子是2022年底的M7,面对市场反馈,赛力斯迅速强化智驾、空间与安全体验,单月销量最高近3万辆,2024年累计交付19.7万辆。问界M9上市21个月,交付超25万辆,稳居中国市场50万元级豪华市场销冠;问界M8,上市5个月,交付超10万辆,稳居中国市场40万元级销冠。

(图源:官方公众号)
基于以上商业模式,在技术层面,赛力斯的进化不再是“性能参数”的提升,而是“体验价值”的升级。它的技术创新,不再追求炫技,而是回到一个更本质的命题——技术能否真正提升驾驶与使用的用户体验。
当商业模式与技术体系完成这场以用户为中心的重构,品牌进化便水到渠成。赛力斯不再用广告去营造“豪华感”,而是以体验与智能形成长期信任。它的品牌叙事,也在悄然转变——从讲产品性能,到讲体验价值;从追求销量规模,到塑造高端认知。
经历三次进化后,赛力斯在2024年给出了足够漂亮的成绩单:营收1451.14亿元,同比增长305.47%,归母净利润59.46亿元,成为全球第四家实现盈利的新能源车企。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105.34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高达53.12亿元,同比增长31.56%,盈利能力持续增强。
在中国新能源行业,能同时做到“量利齐升”的车企屈指可数。赛力斯用实打实的商业结果,完成了“智选车”模式的自我验证。
但是下一步该如何进行? 赛力斯的答案是转向“与智能生态共生”。10月9日,赛力斯旗下子公司凤凰技术与火山引擎签署战略合作,布局“具身智能”——让AI从软件走向实体,让机器更聪明、更可靠。
这意味着,赛力斯正在从“造车公司”转向“科技型企业”,它要构建的,不再只是一个品牌矩阵,而是一整套智能生态。
不止是地理上的扩张
在完成国内高端市场验证之后,赛力斯将目光投向海外。截至2025年,其业务已覆盖东南亚、中东、欧洲和北美,海外营收稳步增长:2022—2024年分别为39.22亿、49.76亿和42.11亿元人民币,显示出初步的全球化成效。
未来增长的潜力,一看市场空间,二看战略打法。欧洲经济发达、豪华车市场成熟,新能源渗透率达到19.5%,竞争重心正由性能转向智能体验——恰是赛力斯的主场;中东地区家庭人口多、消费力强,对“大空间+高配置”的车型需求旺盛,构成潜在增长极。
目前,大多数车企的出海路径从单一产品出口起步,逐步延展至市场开拓、本地化体系建设,最终实现全球产业链布局。而赛力斯已然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了成熟阶段——以“体系出海”切入全球化进程:通过本地化产能、定制化产品和规模化渠道,构建了完整的海外运营体系。

(数据来源:跨境投资研究院)
在多方位布局上,赛力斯通过本地化产能、定制化产品和规模化渠道构建完整海外运营体系。
在产能端,其本地化生产网络已覆盖核心市场,有效规避贸易壁垒与成本压力;在产品端,通过针对不同市场的定制化适配(如中东沙漠版、东南亚热带版、欧洲高端纯电版),强化差异化竞争力;在渠道端,则与Astra、AutoBinck等大型经销商合作,加速市场渗透与品牌建设。
更值得关注的是,赛力斯正从“产能出海”迈向“技术出海”。
在2025年慕尼黑国际车展上,赛力斯以独立动力系统供应商的身份亮相,发布了全新一代超级增程、高效发动机与分布式电驱动系统。这一套动力体系基于“赛翼(C2E)增程架构”和“RoboREX智能控制技术”,实现了静谧无感、高集成、高效率三大核心优势。
在能效表现上,该系统的综合油耗降低约15%,噪音感知频次下降90%,发电效率达到3.65kWh/L,最高热效率高达44.8%,处于量产增程器的行业领先水平。与此同时,分布式电驱动技术显著提升了整车的安全性与驾驶乐趣。赛力斯动力还开发了涵盖两电机、三电机与四电机在内的多种分布式架构,能够满足从A级到D级车型的动力需求,展示出强大的平台化适应能力。
总的来看,赛力斯的全球化进程是一场体系能力的复制与验证——从产能到产品,从渠道到技术,再到生态共建,形成了全链条的海外运营格局。
出海之于赛力斯,不止意味着增长,更是对中国品牌全球信任周期的压力测试。在欧美等高门槛市场,赛力斯正在尝试以技术输出为支点,逐步搭建本地化服务,用体系去对冲信任周期的时间成本。
简言之,它不是“走出去卖车”,而是在“构建一个能在全球运行的智能体系”。
资本坐标上的中国高端样本
有了国内市场的验证和国际布局,资本成为检验赛力斯成熟度的第三条坐标。
赛力斯的融资历程,也正映照了企业从创立到全球化的成长轨迹。
从2012年到2018年,赛力斯获得渝富资本、华融渝富、两江资本及宁德时代等战略投资,为研发、产能和产品落地提供坚实基础。
随着业务成熟,赛力斯在2016年IPO后,以及2020至2022年的定向增发中,引入东风汽车、广发基金、中信证券、银河证券等金融机构,不仅获得更大规模资金支持,也实现战略协同,为国内高端市场验证和产品矩阵扩展奠定条件。
本次IPO吸引了22家知名基石投资者,包括重庆产业母基金、林园基金、华泰资本、广发基金、施罗德、中邮理财等,合计认购占比高达48.73%,并设6个月禁售期。这一阵容,不仅体现专业投资机构对赛力斯长期价值的认可,也为上市后股价稳定提供有力支撑。与此同时,产业链合作伙伴的参与,更凸显市场对其商业模式和未来潜力的信心。
整体来看,赛力斯的融资逻辑呈现清晰演进:从战略投资到金融市场增资,再到国际资本参与,形成“融资—战略—扩张”的成长线。
资本为什么挤着来投?背后,正是赛力斯在技术、市场和全球布局上的综合实力。
技术够硬:公司自主创新打造的赛力斯魔方技术平台以“智能安全、多元动力、百变空间、智慧引领”为核心特征,率先实现了超增、纯电、超混三种新能源动力形式的兼容,是全球首个全栈式多动力兼容平台,形成清晰护城河。

(图源:赛力斯官网)
市场够高端:问界系列在40万以上价格带跑得好,毛利率从2022年的8%飙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26.5%,品牌溢价和盈利能力同步验证。
增长够全球:东南亚、中东、欧洲、北美全覆盖,不只是卖车,而是输出完整智能体系,海外市场成为新的增长天花板。
资本的注入,将直接支持海外体系的建设和技术升级。此次赛力斯募资约70%用于技术研发,包括魔方技术平台升级、智能座舱及辅助驾驶能力提升;约20%投入多元化营销、海外销售及充电网络服务;约10%用于营运资金及一般公司用途。全球化野心可见一斑——公司计划2026年前在欧洲、中东设立100家体验中心,并与华为共建覆盖主要国际市场80%高速公路的超充网络。
赛力斯一直在用行动回答“如何在新周期中突围”这一长期命题:如何以创新技术构筑护城河?如何以产品矩阵沉淀用户黏性?如何以品牌叙事赢得信任?又如何让资本成为助推器,而非束缚?正是在这些问题的反复自问与回应中,赛力斯书写着中国新能源车企从追随者到规则重塑者的路径。
最终,它给出的答案也愈发清晰:在全球竞争中,没有捷径可走。唯有以体系能力为底座——从技术研发到品牌建设,从产品迭代到资本运作——构建完整的循环闭环,方能真正支撑企业穿越周期,持续成长。
在更宏观的层面上,它是一个时代的注脚——技术根植中国,品牌走向全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智见 Time”,作者:经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