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平方公里“空中道路”开放,长沙这个区县凭何撬动万亿产业?
无人机代替人工“爬”上百米高楼自动完成巡检、信息回传,低空物流5分钟将海鲜送达餐桌,应急救援机在山林间精准投送物资……长沙雨花区已悄然入局这场关于“低空经济”的竞争中,实现了从“产业概念”到“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随着北斗导航、AI飞行控制等技术的成熟和低空飞行政策松绑,这个新兴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成长。赛迪顾问预测,2026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
当天地空立体网络健全,相信不久后,“空中的士”或许会和现在的网约车一样普及。
如此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各地自是争相布局。深圳聚焦无人机物流,合肥深耕通用航空,而在湖南长株潭都市圈的几何中心,雨花区正依托深厚的先进制造业基础,聚力打造“低空制造为主体的产业示范区和应用区”,成为全国低空经济版图中不可或缺的一块。
为什么要“飞”上天?
“地域有限,空域无疆”,这句话道出了雨花区的发展困境与破局思路。
虽然雨花区连续数年蝉联中西部百强区榜首,但可开发土地资源有限一直是一块“心病”。因此,当“低空经济”这股风刮起来的时候,雨花区果断入局,提出“向天空要发展”。

许多人以为低空经济就是“无人机送货”,其实远不止于此。它是在距地面1000米(广义上的低空在3000米以下)的低空领域,融合了航空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物流服务等多个产业的复合型生态,生鲜配送、电力巡检、应急救援、低空文旅、城市空中交通……都在其应用范畴。
这种多元融合的特性,正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核心逻辑——不是单一领域的线性增长,而是跨产业协同的几何级爆发。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谁能抢先布局,谁就能掌握未来二十年的发展主动权。

雨花区在产业布局上的“抢先”,从来都有迹可循。
2009年,新能源汽车还属小众赛道,雨花区毅然舍弃了前期带来经济效益的部分产业,着力推动向新能源汽车产业转型,引进比亚迪,仅一年就促成全球首款纯电动大巴K9下线,让长沙成为比亚迪电动客车全球制造中心。
2013年雨花区抢先布局人工智能赛道,两年后长沙便率先全国提出要以智能制造技术赋能制造业,在全市掀起了一股智能化转型升级的浪潮。
在新能源汽车和人工智能赛道取得成功后,雨花区再次擘画新蓝图,抢滩低空经济万亿蓝海。
湖南被选为首批全域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省份,让雨花区能够成功搭上低空经济的“头班机”。政策松绑,低空空域管理制度初步建立,雨花区顺势而动,于2024年开始大力推动低空经济发展,仅用一年就实现多场景规模化落地。

在物流领域,无人机运载海鲜5分钟后稳稳当当地送到了直线距离3公里外的同升湖社区用户手中;在智能巡检领域,搭载高清红外双光云台相机的无人机,100分钟就完成了一栋高层建筑的全面检测,并自动生成数字化报告,精准识别空鼓、渗漏等安全隐患;在石燕湖景区,无人机已应用于紧急物资配送、植保、即时安全监测、低空救援等工作,游客也可享受智能旅拍、观光等服务……
在雨花区,低空经济从概念落地为日常,短短一年间就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它靠的是什么?这架“低空航班”飞起来之后,又如何才能飞得更稳?
凭什么能“飞”起来?
翻开地图就能发现,雨花区产业承载的核心区——经开区,就位于长株潭都市圈中心,拥有先天的区位优势。
这里是连接三地的交通枢纽,更是产业协同的核心节点,可以快速整合株洲通用航空全流程体系,与周边城市共建的低空走廊让区域协同效率倍增;毗邻长沙黄花国际机场与大托铺机场,航空飞行管理可释放空域,便于工业无人机、低空航空器试飞;可依托长株潭“绿心”石燕湖、同升湖等景区资源,开通空中游览航线,建设低空文旅融合区;区内的中航长沙设计院、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等专业院校,可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每年还能输送约9000名毕业生,保障人才“活水”。

但真正让优势转化为胜势的,是雨花区“说干就干”的政策执行力与精准的产业布局。
决心入局后,雨花区迅速出台《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和《促进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若干政策》,从招商引企、要素保障到产业布局、应用场景拓展,形成全链条政策支撑,更创新设立总规模5亿元的“雨飞航投低空经济产业基金”,用“政府领投+社会资本跟进”的模式助力产业发展。
飞机要“飞起来”,空域开放是第一步。相较于国内不少地区仍受限于空域审批、试飞难的困境,雨花区划出一片面积260平方公里、真高300米(含)以下的即飞即用低空空域,面向全国开放,可提供多种型号航空器的各种试飞验证。
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提速:规划到2026年建成10个以上垂直起降点,形成覆盖多场景、服务多主体、层次分明的起降网络;布局机载系统、飞控系统等智能装备产业,为低空飞行装上“智慧大脑”,提升飞行安全与效率,同时为未来空域管理积累技术和运营经验。
这些基础建设涉及到的产业恰好又是雨花区的优势产业——工程机械与人工智能。
而在低空经济中上游领域,与雨花区“一主一特”产业的契合度更高:飞行器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供应链重合度高达70%-80%;园区内人工智能产业为雨花区“AI+低空经济”提供了产业支撑。
雨花经开区内汇聚了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59个,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3家、高新技术企业265家,雄厚的产业基础及配套,让雨花区的低空经济发展少走了很多弯路。
老朋友加入了“新圈子”,但“圈子”想要扩大也不能少了新朋友。
鸿鹏航空“从签约到落地仅用51天、从落地到投产仅用89天”的例子就是雨花区高效一流的营商环境的缩影。
从去年开始布局到如今,短短一年时间,雨花区就汇聚了航智科技、空态创新、大漠大智控等20多家优质企业,覆盖发动机及航空器零部件研发、航空器整机设计研发、智能装备制造、信息平台研发应用等多个关键领域,整体低空经济产业已初具规模,“空中园区”已然成型。

其核心技术领域更是亮点纷呈:鸿鹏航空D160发动机VTC填补国内高端通用航空动力的空白;空态创新的无人机和航测相机远征海外市场;空天动能研发的高效低成本太阳翼随着卫星遨游太空;唐智科技自主研发的发动机健康管理系统成功应用在中国航发900千瓦级涡桨发动机AEP100-A上,助力我国无人机重载运输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当然,仅用一年时间完成从布局到落地的雨花低空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全产业链协同效应尚未完全释放,部分核心技术仍需突破,应用场景的规模化复制还需时间,适航认证体系与行业标准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但这些不足,更预示着未来的成长空间。未来,雨花区探索“低空经济”的故事必将更加精彩。
来源:区县那点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