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怎么了?30万家面包店里有答案

为期三天的面包节吸引30万人,带动街区消费500万元,热门摊位前排队时长超过一小时。人手数个品牌纸袋的消费者穿梭在麦香四溢的公园,场景之火爆,已从北京、上海蔓延至成都、广州、常州……
这场关于面包的消费实验,也藏着解锁当下消费市场的新密码。

往常清晨五点的南京,小Bom的面包工坊已经开始新一天的工作。面粉的清香与天然酵母的微酸气息在空气中交织,这里不仅是她的生产基地,更是她实现品牌理想的起点。
但今天她们“集体迁徙”,搭乘高铁前往北京,参加一场汇聚全国烘焙爱好者的面包节。一家南京的面包店,跨城奔赴北京参展,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然而在今天,越来越多的面包店正在这样做。
这背后,是烘焙行业的一场获客革命。
“四人团队的差旅费6000元,场地租金和摊位的费用6000元,固定成本就达1.2万元。”深耕烘焙行业多年的主厨小Bom,有着对面包生意的丰富经验。“我们最好的预期就是拉平不亏,能不亏本就是胜利。”
但千里迢迢之行,她所图的也不是现场能销售多少。
“面包节对我们这样定位小众的店铺而言,是一个高效的精准获客渠道。在这个临时构建的消费场景中,我们能在短时间内接触到大量潜在客户,并通过产品体验快速筛选出与品牌调性相符的同频客户”。
小Bom的这番话,在资深面包爱好者Dream身上得到了完美印证。
她展示了自己在面包节期间的采购清单:“消费1500-2000元左右,拿下60款面包,优先扫荡京外和郊区的店铺。”从红豆米布丁米面包到灵魂折耳根烧椒猪扒包,每一款选择都经过精心考量。
顾客和品牌是经营的最重要资产,在过往一家本土小店的顾客和品牌资产,基本都只能局限于本地,当互联网电商、物流的便捷发达,让区域不再是问题,也就给经营者获得顾客,拓展品牌带来全新空间。
当下,这种打破过往就地坐等客户上门的模式,正成为越来越多面包小店的拓展方式,即异地获客然后变成稳定的客源与收入,更重要的是让品牌和口碑也走出本土小圈子。
面包节就是一个天然的精准“流量池”,它将对面包甜点感兴趣的潜在客户聚集在一起。对于小Bom这样的独立品牌而言,这相当于节日本身已为她完成了最困难的第一步——从茫茫人海中筛选出目标客群。
这极大程度降低发现成本,提升了转化效率。
在这个临时构建的消费场域里,沉浸式的体验营销得以最大化发挥效能。顾客不仅能亲眼看到面包的色泽、闻到黄油的香气,还能通过试吃直接感受风味。
这种全方位的感官冲击,能瞬间激发购买欲望,远比线上图片和文字描述更具说服力。而试吃活动利用的“低成本尝试”心理,更是打破顾客与陌生品牌之间隔阂的有效武器。
与此同时,面包节也是制造从众效应和社交货币的绝佳舞台。一个氛围热烈、排起长队的摊位会天然吸引更多客户围观和入局。当顾客购买到“城市限定”或“网红”产品后,会主动在社交媒体分享,这为品牌带来了免费的二次传播,形成吸引更多线上用户到线下打卡的良性循环。
面包节的更核心价值,还在于为建立长期关系提供了关键“跳板”。
小Bom和她的同行们深谙此道。她们的目标,是利用这个“线下快闪体验店”,为品牌打造极致的“第一印象”。一次美味的试吃、一次与主理人的愉快交流、具有地域风情的品牌故事,都能形成远比广告更深刻、更真实的情感连接。产品力是留存的根基——如果面包确实好吃,面包节就是最直接的“品鉴会”,能立刻让顾客产生“活动结束后,我该去哪里买?”的想法。
这正是破解“南京店铺如何获取北京客户”这一疑问的答案。通过引导顾客添加微信、关注公众号或加入社群,小Bom成功地将“一次性顾客”沉淀为“可反复触达的私域粉丝”。
而“面包节限定”产品本身,也成为一个强大的记忆点,持续驱动顾客在活动结束后,通过品牌的线上商城完成复购,将一次性的线下“流量”转化为长期的私有“留量”。
这套从“流量”到“留量”的完美闭环,正是商家敢于跨城参展的商业逻辑。她们所图的,不是一城一地的销售额,而是打破地域限制,在全国的精准客群中,构建一个具有温度和归属感的“品牌社区”。
核心就是一句话,哪怕只是一家小店,也可以做出自己的产品与品牌特色,然后在过去不敢想象的空间去放大和兑现特色的价值。而这,也正成为面包业的大势所趋,正在革命烘焙业的格局。

小Bom们背后,是一股正在颠覆传统烘焙格局的强大新势力——一批摒弃传统烘焙店“大而全”的产品目录、聚焦细分赛道的个性品牌。
它们正在规模化崛起。
它们的集体崛起,标志着中国烘焙业正从粗放扩张的“铺店时代”,迈入精耕细作的“品牌时代”。
红餐产业研究院发布的《烘焙品类发展报告2025》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全国烘焙门店数已达33.8万家,但行业格局高度分散。其中,门店数在5家以下的品牌占比19.5%,5-30家的品牌占比高达49.3%。这“长尾”般的分布,正是无数个特色烘焙店构成的产业基底。
高度分散之下,如何在“芸芸众生”中脱新颖而出,做强做大?答案不再是过去粗放式的连锁化,而是特色个性品牌正以惊人的创造力,将烘焙推向更细分,然后以更细分获得更广的疆域。
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至2025年5月,烘焙单品专门店呈现“接力式走红”态势,从早期的芝士蛋糕、泡芙、吐司、可颂,到后续兴起的蛋挞、舒芙蕾、铜锣烧,再到近三年热度迅猛上升的贝果、生吐司与瑞士卷,越来越多的细分产品被挖掘,一个单品就打出一片天下。
来自南京的“one bagel·一个贝果”自2021年成立以来,专注深耕贝果这一细分品类。品牌精准锁定追求健康饮食的都市年轻人,以“低热量、高营养”为产品理念,致力于打造“全品类贝果高端品牌”。
通过“贝果+咖啡”的创新模式,“one bagel·一个贝果”成功将健康饮食与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深度融合,并以加盟模式快速扩张,目前在江苏、浙江、上海、北京、广东等多个城市,开出了80+门店。
在上海迅速崛起的“the Roll'ING”,则将全部精力聚焦于手作瑞士卷这一单品。
该品牌主打4种常规口味,单价定在39-49元的高端区间,瞄准追求品质的消费群体。自2023年6月在上海日月光中心开设首店以来,几乎每开新店都会掀起排队热潮,被誉为瑞士卷中的“劳斯莱斯”。
如今,2023年才开出第一家店的“the Roll'ING”,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天津、郑州、哈尔滨、青岛、温州等地开设门店,而且加速向三线城市渗透。
发源于苏州的“fufuland”则选择了生乳舒芙蕾这一细分赛道。品牌专注于融合传统法式工艺与中式风味,以“全新生乳灵感”理念打造绵密轻盈的口感,迅速在市场上赢得口碑。
截至2024年12月,分店覆盖香港、深圳、宁波、武汉、重庆、贵阳等20座城市。2024年8月入驻深港融合商业街,日均客流量达16万人次。
这些案例共同勾勒出新烘焙时代的轮廓:激烈的市场竞争,正倒逼品牌从粗放走向精细。它们不再试图取悦所有人,而是通过精准定位细分客群、深耕差异化产品,在红海中开辟属于自己的蓝海,然后将蓝海版图不断扩大:以“更专”、“更深”,赢得“更爱”,进而在更广区域去赢得更多人。

特色小店的先精细再扩张之路,是一场“一米宽,千米深”的修炼和竞逐。
首先是对细分客群的精准聚焦,这些品牌深知,试图满足所有客户,最终将失去自我。于是放弃通吃,勇敢做出取舍,服务“同频”的少数人。
被誉为“魔都可丽饼天花板”的PAPITO专注“可丽饼”单一品类,将目标客群精准锁定为追求法式文化体验、注重社交品质的都市年轻人。基于这一定位,品牌将产品定价设置在40-62元的高端区间,主动筛选出价格敏感度低、更重体验价值的精准客群。
源自杭州的Cycle&Cycle线上的生吐司1分钟就售出1000个,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主要面向26-40岁、居住在一二线城市的高知女性。品牌深刻理解到,这群消费者需要的不仅是面包,更是一种自然质朴的生活方式。因此,它专注于为“同频”消费者提供符合其生活理念的产品与服务。
选定赛道后,真正的竞争力来自于在细分领域的深度修炼。
PAPITO在可丽饼这一看似简单的品类中进行了创新。品牌将传统平铺的可丽饼制作成“手持花束”般的圆锥造型,坚持每张饼皮现点现制,巧妙组合榛果巧克力酱、布丁、新鲜水果等优质原料,打造出极具视觉冲击力的产品形态。
这使它天然具备社交传播的基因,顾客在社交媒体上的自发分享,为品牌构建了强大的口碑传播网络。这种“产品即媒介”的获客模式,使得它无需在各地开设分店,就能持续吸引全国范围内的美食爱好者专程前来“打卡”,实现了从区域品牌到全国性标杆的跨越。
Cycle&Cycle则坚持“手作”的温度。品牌建立完整的手作工艺体系:从每日现打面团、手工熬煮馅料,到低温慢发的耐心工艺,每个环节都倾注匠心。同时,他们还通过《Cycle Life》杂志、手作体验工作坊、乡村面包石窑等多元触点,与消费者建立起超越单纯买卖的情感纽带。
这些精心设计的内容与体验,成功地将自己塑造为“生活方式提案者”,“消费者的伙伴、知己”,而非简单的产品供应商。当消费者认同品牌所倡导的生活理念与情感、情绪时,他们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品牌的忠实拥趸,并愿意通过线上渠道持续购买产品,甚至专程前往品牌所在地体验实体空间。
这也是商业上的一种重要进退之道:细分聚焦,表面上失去了服务更多人的机会,实质上却获得了在更长时间和更广区域内服务精准人群的更大空间。
从魔都的可丽饼专营店到杭州的生活方式提案者,它们的成功证明: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聚焦产品和服务就是聚集消费者的最好答案,也是更智慧的竞争策略与发展路径。
从面粉到面包,从作坊到品牌,中国烘焙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格局重塑。当传统大众品牌面临增长瓶颈甚至大量闭店时,一众更细分、更聚焦的个性品牌正在破土而出,向阳而生。
首先专业和专注化,然后个性化与规模化,这种变化不只发生在烘焙行业。
在消费市场的各个领域,我们都能观察到类似的趋势——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千篇一律的大众产品,转而追求更符合个人偏好和生活方式的特色品牌,一米深,千米宽将不再只是理念,而是经营现实。
[1]《烘焙品类发展报告2025》:健康便捷与情绪价值并驱,本土创新引领烘焙千亿赛道升级—红餐产业研究院
[2]《常州经开区:30万人次+500万元消费 解码一枚面包背后的经济账》央广网
[3]《专访Cycle&Cycle:一个倡导美学生活方式的面包烘焙品牌》iziBRAND
[4]《48元的“煎饼果子”,年轻人为啥排队买?》餐企老板内参



华商韬略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