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心理是怎么形成的?(上)

作者:曹建军

    老子日:“天下万物生于有,而有生于无。”人的心理发展,也印证了这一深邃哲理。生命之初,受精卵并无心理与意识;新生婴儿虽蕴含潜能,其显性的心理与意识亦未显现。人的心理,是在大脑发育成熟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基本反射,并在持续的社会互动中逐步构建起来的。

一、心理发展的基石:生理、学习与互动

心理并非凭空产生,其根基牢牢筑于三块基石之上:

1 生理基础: 成熟的大脑是心理活动不可或缺的物质前提。

2 学习机制: 通过“刺激-反应”建立起的条件反射,构成心理活动的初级形式。

3 社会熔炉: 核心在于与主要抚养人(尤其是母亲)的持续互动。这种互动形成稳定的依恋关系,成为人格发展的基石。在安全的依恋基础上,婴儿发展出信任能力、亲密能力和安全感,这些是未来建立健康人际关系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可以说,人的复杂心理活动与意识,正是在与他人的交往和关系建立中,逐步发展和丰富起来的。

二、关键期的警示:社会剥夺的悲剧印证

若缺乏必要的社会互动,尤其是在生命早期的关键发展阶段,心理发展将遭遇毁灭性打击。历史上那些被隔离抚养的“野孩”案例,以极端的方式揭示了社会环境对人类心理塑形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关键期的不可逆性:

1、印度狼孩(卡玛拉与阿玛拉,1920年):

1920年,人们在印度发现两名由狼哺育长大的女孩——卡玛拉与阿玛拉。她们表现出鲜明的狼性特征:四肢爬行、畏惧光火与水、夜间嚎叫、吞食生肉,并极力回避人类。

尽管后来由辛格夫妇收留并进行了近九年的耐心教导,卡玛拉仅学会直立行走、理解少量词汇并对照顾者产生初步的情感依赖。她的智力发展始终停滞在三四岁幼儿的水平,未能真正融入人类社会。十七岁时,她离开了人世。

发现时表现: 完全表现出狼的行为(四肢爬行、怕光火水、夜间嚎叫、食生肉、回避人类)。

干预与结果: 卡玛拉在辛格夫妇近9年的精心训练下,仅学会直立行走、少量词汇和简单情感依恋,智力始终停留在约3-4岁水平,未能完全恢复人性化,17岁去世。

2、阿韦龙野孩维克多(约1797年):

在18世纪末的法国森林深处,一个约12岁的男孩如野兽般赤身游荡。1797年,当村民们发现维克多时,他只会匍匐觅食、发出动物般的嘶鸣,对声音和温度毫无反应,目光始终涣散游离。

巴黎医生让-伊塔尔接手了这个特殊的案例。通过五年耐心训练,维克多学会了用勺子吃饭、穿简单衣物,甚至会在冷天主动为医生披上毯子。当伊塔尔短暂离开时,男孩眼中会浮现依恋之情——人类的情感正在苏醒。

然而语言始终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高墙。维克多至死未能说出完整句子,只能发出零星音节。他在社交场合永远手足无措,最终在收容所度过了沉默的后半生,约四十岁时悄然离世,留下关于人类关键发展期的永恒谜题。

发现时表现: 行为如野兽,无法言语,感知觉异常,注意力涣散。

干预与结果: 医生伊塔尔的教育使其学会部分生活技能并表现出情感需求,但始终未能掌握语言,社交能力低下,约40岁在收容所去世。

说明:本文属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原理》之《个人形成论》的绪论部分之一。后续将持续发布后续部分。

500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