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工隐患、营销争议、上市受阻,Babycare未来在哪?

母婴行业明星企业辈出,但如Babycare般长期被高光与争议共同笼罩的品牌,实属少数。

500

9月22日,Babycare作为母婴头部品牌,联合天猫小黑盒超级新品日,在杭州湘湖世界旅游博览馆·球厅举办“新生柔”秋冬大秀,并同步发布2025年秋冬新品系列。

整场大秀分为“新生探险家”与“小睡神降临”两大篇章,意在传达Babycare在婴幼儿日夜间成长过程中,以柔软、纯净与安全的理念持续陪伴的品牌主张。据品牌介绍,此次新品系列凭借创新面料、工艺与严苛标准,重新诠释“新生柔”概念,将婴幼儿纺织品的舒适度提升至新高度。

然而,在光鲜的秀场背后,Babycare始终未能摆脱有关产品质量的争议。这些质疑如影随形,不断拷问着品牌光鲜形象背后的真实成色。

高度依赖代工,品控隐患暗藏

Babycare的发展轨迹,堪称母婴行业的“速度与激情”。

自2014年推出首款基于中国人体工学设计的婴儿背带起,品牌迅速拓展品类:2016年进入奶瓶市场,2017年自建奶嘴工厂并推出婴儿湿巾,2018年进军纸尿裤领域,至2020年已基本实现除奶粉外的一站式全品类布局。

Babycare快速扩张的背后,是对代工模式的高度依赖。

据公开资料显示,除2015年建立的婴儿背带工厂及2017年自建的奶嘴工厂外,Babycare多数产品均由豪悦护理、洁雅股份、上海宠幸、江西旺旺等多家代工厂生产,品牌方自身则聚焦于产品设计与市场营销。这一模式也使其被消费者称为“母婴界的南极人”。

不可否认代工模式确实为Babycare带来了显著优势。一方面,品牌无需投入大量资金建设自有工厂,大幅降低资金压力,品牌可将资源集中于研发与推广;另一方面,能借助代工厂成熟供应链快速实现量产,迅速响应市场需求。

然而,代工模式下,Babycare难以对每一个代工厂的生产环节进行全方位监督,且不同代工厂对质量标准的执行和理解存在差异,导致产品质量稳定性不足,安全隐患频发。

2025年7月初,有宝妈购买Babycare AIR系列艺术大师纸尿裤后,发现上面有大块黑色尖状异物。2024年4月,Babycare托比恐龙牙刷及Free减压背带分别被市监局抽检判定为产品质量不合格;2024年11月,Babycare的婴童豆豆床品套件经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检验,其中床笠面料PH值项目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被判定为不合格。

与此同时,黑猫投诉平台上与Babycare相关的投诉量已达2317条,内容涵盖“babycare纸尿裤有活虫”、“Babycare 价格混乱”、“babycare尿不湿侧漏”、“babycare虚假宣传商品”等多个方面,反映出品控与渠道管理问题的系统性。

总之,无论问题出自哪一供应链环节,消费者最终问责的仍是Babycare品牌自身,进而导致品牌形象受损,信任度降低。

母婴独角兽遭遇多重挑战

除了品控隐患,Babycare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也日趋严峻。新生儿数量持续下滑、营销动作屡屡翻车、IPO进程停滞不前,正共同构成这家母婴独角兽必须直面的系统性挑战。

其一,母婴行业的生存根基在于新生儿规模,而这一红利正加速消退。市场总量的收缩意味着竞争将愈发激烈,Babycare的生存空间正在被挤压。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新生儿数量约为902万,相比2023年的918万减少了16万。按照这一下降趋势,2025年新生儿数量很可能跌破850万大关,创下近40年来的新低。

行业整体增速放缓,已成为母婴品牌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母婴消费规模已达到3.46万亿元,并预计到2025年有望突破4.68亿元,而到了2026年或将达到5.02万亿元。

其二,Babycare曾以出色的营销能力见长,但营销亦如双刃剑,一旦过度追求话题性而忽视用户情感,就容易引发舆论反弹。

2025年母亲节,Babycare推出“不只为妈妈设计”企划,宣传语“所有母婴品牌,都应该叫父母婴品牌”本意强调共同育儿,却因刻意淡化母亲角色而引发广泛批评。用户指责其“将母亲节过成父亲节”,忽视母亲在生育中的不可替代付出。

关键是,这并非Babycare首次营销“翻车”。2024年“今天别叫我妈妈”活动被指否定母职价值;2023年推出的“爸爸哺乳神器”也被质疑为营销噱头,并未真正推动育儿责任共担。一系列操作显示,品牌在敏感议题上的表达策略仍欠成熟,不断消耗用户好感。

其三,作为曾受资本追捧的明星项目,Babycare的上市之路如今充满不确定性。

Babycare自创立以来,通过运营woobaby、wiya、mamicare、BCKID等多个子品牌,已成功覆盖广泛母婴消费群体。数据显示,Babycare全渠道累计用户已达4500万,会员超1000万,天猫官方旗舰店粉丝数更突破1600万,连续五年蝉联天猫618母婴行业店铺销量榜首。

Babycare很快获得鼎晖投资、华兴资本等机构的多轮融资,估值一度攀升至约30亿美元。2023年,其正式启动A股IPO进程,由中金公司担任辅导机构,拟募资3–5亿美元。然而,截至2025年初,尽管已完成五期辅导,其上市进程仍未见实质性突破。

更严峻的是,鼎晖投资、华兴新经济基金等机构已于2024年底退出,资本耐心正在消耗。外部股东支持力度减弱,为其未来发展蒙上阴影。

在人口结构变化、舆论环境敏感与资本市场转冷的多重压力下,Babycare以往依赖营销驱动和规模扩张的路径已难持续。对Babycare而言,如何从“流量打法”转向“产品主义”,构建真正的用户信任与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已成为决定其能否穿越周期、甚至成功上市的关键。

少一些套路,多一点实质

曾凭借人口红利高歌猛进的母婴行业,正伴随人口结构转变与消费理念升级,步入一场深度调整期。而市场整体规模收缩,竞争由增量开拓转向存量争夺,市场竞争愈加激烈。

在高端市场,帮宝适、尤妮佳等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品牌信誉占据优势,持续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在中低端市场,好奇、花王等国产品牌之间的竞争则更为激烈,价格战、营销战层出不穷。

一边是持续下滑的新生儿数量,一边是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Babycare何以长期赢得宝妈群体的青睐?

首先,产品质量是母婴品牌的生命线,Babycare亟需对其代工模式进行深度优化,建立更严格、更透明的全链路品控体系。从原料采购、生产流程到成品检测,均需实施高标准监督,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其次,Babycare需从根本上重构与用户的沟通机制,将“真诚、透明、及时”作为品牌的核心价值观。当出现问题时不推诿、不回避,积极承担责任并改进,才能重新赢得用户的认可,进而重建品牌信任。

再有,Babycare需要“少一些套路,多一点实质”,回归用户需求本身,摒弃那些为博眼球而忽视实质的营销套路,真正从解决妈妈育儿痛点、提升育儿体验的角度出发,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对于Babycare而言,这场行业寒冬或许不是坏事。当潮水退去,方能看出谁在裸泳。那些能够在逆境中回归产品本质、重建消费者信任的企业,必将迎来新一轮的成长。

归根结底,母婴行业的竞争,从来不是速度的竞争,而是信任的竞争。只有扎实“修炼内功”,将产品质量和用户信任作为发展的基石,Babycare才能在这场行业大考中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