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马恋综:补觉加班,性缩力拉爆了
作者 | 毛毛
来源 | 她刊

看打工牛马谈恋爱,班味浓到要窒息,观众感叹:“真实到像在看同事谈恋爱。”
恋综《逃离朝九晚五的恋爱》,目前刚刚播出4期,10位年轻人的恋情尚未开始,观众就已经狠狠共情。
第一期节目从“加班”的场景展开,夜晚的写字楼依旧灯火通明,公交车上的打工人昏昏欲睡,等在家门口的只有事先点好的外卖。
他们住在北京的顺义、海淀等著名打工人聚集地。
闲聊时不再提及名校毕业、大厂履历,而是吐槽房子难租又贵。
如今,为了谈恋爱,他们集体请了5天年假,预支了对许多打工人来说,几乎一年里所有的假期。
千千万万个牛马因此破防,不是可怜恋综嘉宾单身,而是可怜镜头内外每一个被假期“绑定”人生的打工人。
我们的人生,似乎都活在这种“限时假期”里。
01 班味恋综
图书编辑、程序员、直播运营、制片人、银行职员……
10个北漂“牛马”集体请了5天年假,共赴海南,开启一场和陌生人的恋爱之旅。5天之后,他们回归北漂生活,节目组继续跟随记录,看牛马如何抽空恋爱。
刚抵达海南,有人就直接拉起窗帘补觉。每个打工人都逃不掉“假期第一天睡觉”的铁律。

没有华丽烛光晚餐和户外派对,10位睡饱觉的嘉宾,当晚在酒店的自助餐餐厅见面,开口就尊称对方为“老师”。

MBTI是破冰最好用的工具,I人E人阵营在入座10分钟内迅速划分。
自报职业之后,两个互联网同行用行业“黑话”交流起来。西二旗、大钟寺的地名一出,双方瞬间心知肚明,会心一笑:“我大概知道你是哪家公司的了。”
晚饭开始,有人化身无情的咀嚼机器,一脸疲惫。而其他嘉宾能瞬间看穿他疲惫背后的打工状态,“两点睡三点半起,来之前的两天还在疯狂加班。”
第二天一早,他们继续在酒店餐厅见面,聊天话题依旧紧扣房租、裸辞,详细到租房的位置、户型、价位,并快速算出了性价比。至于名校背景、大厂履历、恋爱期待都鲜少被提及。
一位男生,刚刚裸辞,住着月租4000多元的房子,周围人一边感叹他的勇敢,一边追问:“你是攒够本金了吗?”“你在北京有房吗?”“裸辞房租怎么办?”
比恋爱气息先来的,是牛马之间近乎本能的“生存探讨”。
当镜头展现他们的生活细节时,真实到直击每个打工人的灵魂。
正式出发之前,有人第一次坐在演播室备采时,被电话打断,直接面对镜头对接起工作。
节目开始录制后,所有人的手机需上交节目组,他们看似抛弃北漂生活的烦恼,心无旁骛地恋爱,实际上,生活的重担还是没放过他们。
在确定第二天的约会行程后,凌晨1点,有人掏出电脑,戴上耳机,迅速投入工作。
就连约会环节,开场白还是围绕工作中是否需要喝酒应酬的话题。
10个年轻人的生活,都以工作为圆心展开。

他们身上散发的班味,就像刺鼻的洋葱,浓到网友想流泪。当说到请5天年假参加节目时,有女嘉宾眼里散发出坚定而向往的光,但言辞里全然是对休息的渴望。
“年假对我而言,意味着充足的时间,让我放松”,恋爱只字不提,休息才是目的。
仿佛为了这5天年假,每个人都苦苦忍受了一整年。
屏幕外,无数的打工人纷纷共情:
“懂得都懂,一口气用掉5天年假是什么含金量。”
“请假才有空去谈恋爱,谁破防了我不说。”
这届恋综,更像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追更的网友们,不再站队磕CP,而是集体诉苦。
请年假,对于很多行业的人来说,都是件不敢奢望的事。媒介从业者抱怨,在法定的国庆假期被临时喊去外地驻场帮忙;公关从业者好不容易挤出来的年假里,在海边开始改方案;媒体从业者在山顶打开电脑写稿;还有中层领导抱怨,从婚假到年假,已经三年没有休息过,年假虽有,但工作永远也做不完。

图源:@Lee老师要努力哦
“假期”于现在的年轻人而言,极为珍贵。
工作可能会在假期中不定时出现,如果不提前做好时间规划,随便用掉假期,是对自己的背叛。
而假期并不完全等同于放松。假期中的我们,总有许多必须要做的事,参加亲朋的婚礼、陪家人去见并不相熟的亲戚,完成带孩子、亲子游等kpi或是从7天限定的假期里抽出大量时间应付家里的相亲……
不断压缩后,留给我们放松身心、实现梦想的时间,已所剩无几。
可是,就像“恋爱”一样,结婚、丧葬、孩子的出生、天南海北朋友的相聚……许多人生重要的时刻,让你必须腾出时间,亲自参与,才能完成。
倘若工作被视作人生主线任务。那么,以上重要的人生节点,只能时间紧凑地安排在每一个假期里。
02 人生大事都在请假
人生的许多重大时刻,都在假期里见缝插针地完成。
婚假、丧假、产假……都代表了人生的某一个阶段,它们合理地被列为法定假日。
除此之外的照顾生病家人、亲朋出游、参加比赛等突发事件,都需要单独请“事假”才得以实现。
许多人卡在第一步:顺利批假。
请假往往需要绞尽脑汁,想出一个领导无法拒绝的理由,哪怕是咒自己生病了,也势必要把假请下来。
有网友分享,想趁孩子放暑假,一家人出去旅游,因为实在没有找别的借口掩饰,索性直接说明情况,没想到领导直接批假。
她的帖子底下一片羡慕的声音,而她本人也觉得,遇到一位绝世好老板。
评论区里,网友还手把手教取经的人,如何把请假参加婚礼的需求,修饰得更合理。

名正言顺说出自己的需求,成了一种奢望,所有人都吞吞吐吐,反复斟酌。
请假的人,一方面反复自我评估请假理由是否合理,另一方面又担心领导的一言堂。
有网友家中长辈去世,她本想第二天早上去吊唁,9点半之前就回公司,但回家之后,发现家里人准备当天就出殡下葬了,她赶紧和领导临时请假,说明突发状况。
但领导只是冷淡回复:“公司没人了,你们看吧,你们这不叫请假,是通知。”
非直系亲属离世无法申请丧假,领导也不批事假,无奈,她只能返回上班。
回程的路上,她边开车边掉眼泪,心里堵着一口气:“以后家里不敢死人了,因为我预知不了。”

图源:@大宝宝°🍼
事发突然的请假,势必会打乱本来的工作节奏,遇到不近人情的领导,只会用“公司制度”来逼迫下属放弃。
可即使符合规定假期的申请条件,许多人请假时,还是会被冷漠的制度中伤。
有网友回忆她任职HR时,碰到过一个应届毕业生,刚刚入职一周就要申请丧假,申请上写的是“父亲去世”,当申请递交到经理手中时,经理提出需要补交材料——死亡证明,她实在不知如何向同事开口,这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太残忍了。
还有人在奶奶去世后,无法赶回去见她最后一面,只因为她是公司唯一的剪辑师。而公司新项目刚刚启动,如果因她个人的耽搁,公司将承担损失。她只能硬着头皮崩溃加班,为自己挤出请假的时间。
制度与人情之间,似乎有条巨大的裂缝。
在这样的工作氛围下,当意外来临时,许多人的第一反应竟是如何处理好工作,一些人甚至因此而内疚,反向洗脑自己,产生了“请假羞耻”的情绪。
有女孩收到姥姥快不行的消息时,第一反应是担心工作怎么办。在斟酌着和领导发完请假的申请后,她第一反应是加班完成本周的工作,再“问心无愧”地离开。
等到她处理完工作,在高铁站等车时,才猛然意识到,她将姥姥排在了工作之后,后知后觉的“冷漠”,让她骂自己“没有人性”,对姥姥的愧疚如潮水般袭来。

图源:@桃个吉利
很多人因为“请假羞耻”的情绪,不断压缩自己的休息时间,同时还被这样的上班制度所同化,逐渐将他人的正常需求也视作不合理。
今年8月份,哈尔滨马拉松国内赛场上,“最快女护士”张水华,夺得了女子组的冠军。
赛后采访中,她坦言,“医护工作很忙,参赛特别不容易。希望领导支持她周末调休,参加比赛。”
此番言论一出,瞬间被无数反对声淹没。许多网友第一时间代入她的同事,直言同事调班意味着需要另外的人牺牲周末时间工作。
而那个另外的人,很有可能是工作中的你我。
但张水华有错吗?她只是在合理利用自己的调休。
实际上,反对她的人和支持她的人,出发点都是一致的:努力寻找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平衡,分秒必争捍卫工作以外的生活时间。

这些分秒必争的空闲时间,包含着自己想要过的人生模样,有时,甚至包含着至亲之人的一生。
有人晒出3张请假条,让无数网友泪目。
他要照顾重病住院的妻子,接连请假两次,共计9天,在回到公司上了10天班之后,他最后一次请假,假条上写着“妻子去世”,需请假3天。
“一生的爱人,12天的假期”,悲痛化为3张具体、生硬的申请证明,牵动着每一个人的神经。
许多人开始自我审视,高强度的工作究竟是为了什么?

当突发事件来袭,我们依旧需要走完所有流程,用几天的时间,打理好一切,迅速回归工作岗位。
面对最爱的人离世,我们有能力在几天内办好后事,却无法承担此后每一次思念的悲痛。
短短几天的假期,却承载着我们需要用一生去面对的“离别”与“遗憾”的课题。
对此,所有人都开始思考,工作和生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03 比请假更重要的东西
越来越多打工人发现,假期已经无法发挥它该有的功能了。
本该休息的假期,很多人却不敢手机静音,要随时等候领导的召唤,但当真的看到工作信息弹出时,会产生应激反应,从生理到心理都充满厌恶感。
今年的国庆假期,出现了一条爆火词条#国庆只是把工位换成了草地#,很多人把电脑带到户外,随便瞄准一块空地,就坐下随地大小班。

有人甚至觉得,整个旅途中,只有坐在飞机上强制没信号的情况下,才能安心睡一个好觉。
打工人的时间被无限侵占,许多人开始意识到“假期”并非是高压生活的暂停键。
有人决定离开这样的环境,回到老家。
有博主拍摄了一系列短视频,记录那些“想明白”的年轻人的内心转换。
当他们回到老家的厂子里工作时,大部分会遭遇工资腰斩的情况,名校毕业和大厂经历都纷纷失灵,起跑线和从未出过省的同事一样。
在这样的环境中,却出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精神解压”。
上班不需要打卡,提前下班只需要和老板打声招呼;工作不需要经常开会,一间小小的办公室里,所有人张嘴说一声,就抵过动辄几个小时的会议;谈合作不用西装革履,甚至不用带电脑,多年的相处让双方老板早已建立信任。
逢年过节的福利,也从大厂一张小小的购物卡,换成了实打实的米面粮油。
没有KPI的环绕,意味着下班就是下班,而不是换个地方继续工作。

图源:@小张震
这样的精神解压,让许多本来讨厌人情世故的网友们,也发出羡慕的声音:
“我也想在太阳落山之前下班。”
“我也想下班之后有时间做自己的事。”
真正给我们充电的并非是假期,而是对自己时间的掌控。
我们利用短暂的假期去见到久违的朋友、家人,去学一项新技能,去打卡喜欢的店铺。
实际上,这些事,甚至可以不用依赖假期去完成。当休息真的是休息,生活真的是生活,请假就不会变成我们的人生重点,真正重要的,是看到请假之后想做的那件事。
当“想做的事”遍布在生活的各个角落中时,人生的快乐,才真正来临。
许多人开始主动切割生活与工作,将过量的工作推回到界限之内,不再强迫自己遵循硬性制度。
有人放弃对“全勤”对执着,少赚几百块也饿不死,但是世界上会多一个快乐的人。
有人开始每天用不同的花打扮房间,这样的治愈效果比拼命加班工作换调休来得更直接。
有女生发帖感叹:“到底是什么伟大前程,值得把每个四季错过?”
作为单休的新媒体人,她喜欢休息的时候做她想做的事情,去公园晒太阳,一时兴起去临近城市旅行,哪怕是特种兵式的旅行,都让她感到开心大于疲惫。
曾经,她每次请假都十分忐忑,担心领导会因此有意见,但她如今认清了职场人设不会因为“请假”而倒塌,领导并不会给不请假、不说出需求的员工升职加薪。
她将“请假”视作反向筛选公司的标准,无法正常请假的公司,也注定不是她的归宿。她没有逃离职场,她逃离的不过是一个令人窒息的有毒生态。

图源:@00的成长日记
人生主线有太多条路可以走,当我们开始用“请假”反思生活重心时,生活的选择权似乎又重新交到了自己的手上。
抛弃“请假羞耻”,也是一种自我提醒,要对自己更加宽容一些。
短暂的不仅仅是假期,更是我们每次和自己、朋友、亲人相处的机会。
工作是常态,却不应该是全部。
而快乐也不应该只出现在假期里,每一个普通的日子,都是三万分之一的人生。
世界的条条框框已经很多了,至少我们,不该让自己活在“限时假期”中的“限时快乐”里。



她刊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