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和自然科学最大区别:历史叙事的文明承载主体族群视角和立场
一个独立且有内生文明的国家的历史叙事是有主体性和立场的,这是历史学和自然科学最大区别。
用中华先贤一句话概括,传统中华历史的主体叙事就是“华夷之辨”,严格区分不同时期的敌我,确立以中华文明载体的华夏族群视角为正统叙事,如汉相对匈奴、唐相对于突厥、宋相对于辽金西夏和蒙古、明相对于蒙古后金等,以保证中华文明的不异化和有效传承。
除非是殖民地社会,会有目的的大力消除这种主体视角,以所谓的客观中立原则把叙述者身份烙印弱化。
新中国建国以后我们是以广大人民群众史观来叙事,严格区分各历史时期敌我和反动进步性质。而所谓“湍节史观”,恰恰是以抹去主体立场和混淆古今不同历史时期叙事为底色的,于是就有删减改历史课本岳飞等民族英雄事迹叙述内容不良倾向发生
。
历史具有周期律,但相似的同类行为在不同时空下其作用意义是完全不同的。
郑成功对于当时的被满清入侵屠杀的中华文明主体族群而言,就是抗击侵掠和从荷兰外族手中收复台湾民族英雄,是和当时民族利益一致的。
施琅背后的满清对当时被屠城杀戳剃发易服的人民群众而言就是侵略者和敌人。
历史上收复台湾的叙事定位,是放在当时历史语境下的定位,和今天代表十四亿中华儿女坚定消灭台独统一华夏,补齐中华复兴的最后一块短板是两个不同时空背景的命题,不容混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