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资改革能盘活地方财政吗

湖北在高调推进三资改革:“一切国有资源尽可能资产化、一切国有资产尽可能证券化、一切国有资金尽可能杠杆化”,强调“能用则用、不用则售、不售则租、能融则融”,这是非常重要的地方财政改革信息。

“三资”是指六类国有资源(矿产、林业、水利、能源、土地和数据),五类国有资产(实物、股权、债权、特许经营权、未来收益权),以及账面上的国有资金。这是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的中坚,但不乏需要盘活的成份。

随着过去几年楼市下行、土地财政遇冷,地方债务风险自2022年起集中暴露。中央要求地方自行化债,并将“盘活存量资产”列为化债方式之一。湖北是先行者,截至9月底,仅武汉一地就累计盘活资产人民币2061.52亿元,实现盘活收入1110.47亿元。

湖北扩大三资改革的消息传出,资本市场反应积极,湖北国资概念在10月22日集体大涨,湖北广电、东湖高新、中百集团等多只股涨停。

当然,改革总是艰难的,机会与挑战总是并存的。三资改革的成功依赖与地方工商基础和发展前景,国有资产证券化还面临“谁来承接”的问题。优质的国有资产一般来说已完成证券化,剩下的要到市场上套现,谁来接盘呢?国有资金“杠杆化”则可能带来资金安全问题。国有资金比一般资本更注重安全性,原则上不能过于强调收益性和流动性。盲目加杠杆,很可能出现无效投资。这也是需要避雷的地方。

湖北的试点肯定是在为全国推广铺垫,这就像历史上的改革试点一样。不宜一拥而上,更要避免”墨菲效应“造成的”合成谬误“。还要避免一拥而上造成的国有资产低价处理。但湖北的路要是走通了,大量地方财政压力巨大的地区很难抑制冲动,而财政压力最大的一般恰好是工商基础不好的。这事真是走钢丝呢。

但走通的话,地方财政就是一片蓝天,解决了很多当前的发展疲乏的问题。这可能是朱镕基解决三角债以来最大的国有经济改革,也在根本上奠定了”国退民进“的总路线,还涉及到国资资本化过程中外资入场的管控问题,非常值得关注。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