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革命衝擊巨大 港零售空間需重組
作者:王緝憲,大灣區香港中心研究總監,香港大學地理系前系主任。
消费降级也好,经济下行也好,少了自由行消费也好,香港商业在平台化、信息化下的重构才是唯一出路。
上個月大班麵包店全線結業引起眾人嘆息。這家經營40年的連鎖店曾併吞了著名的超群餅店,其冰皮月餅也年年在中秋夜晚伴隨着萬家燈火。
雖倒閉原因錯綜複雜,但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它不過是最近兩年大量倒閉的本土零售店之一。
本地經濟低迷當然是主因之一,但零售店倒閉潮歸於電商新零售帶來的衝擊,也不奇怪。
即使不是專業人士,我們常用手機買東西的人也不得不承認,線上消費絕對不限於炒股、搶登上航母的票或買票看那位不上場的球王美斯。下單對象可以是午飯,也可以是冷氣機,甚至可以把高跟鞋寄去深圳修補再寄回來,比在香港修鞋舖還便宜。
埋怨電商搶飯碗並不合理,如果能了解可以衝擊最市場的市場──零售,正是市場力量本身。電商帶給零售業的不是改變,是革命。在內地它已經走得很遠,香港貌似才被震撼到。
電商革命大致已經走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簡單地建立網購平台。
從亞馬遜作為線上書店賣書開始,買書人容易在線上識別是否自己所需,運輸既簡單又安全,只要解決電子支付問題(西方國家信用卡成熟度高)和運網的覆蓋(可以利用郵政和速遞系統),所以打敗實體書店易如反掌。漸漸地,各種標準化的產品比如家用電器,網商都能以更大的銷售規模從廠家獲得大進貨折扣,又不需要實體店舖租。
後台供應鏈成「剁手黨」
京東學習了亞馬遜,拿到最便宜的電視機和電冰箱,從北京殺向各大都市。很快,中國內地的大型實體電器連鎖店的價格都失去競爭力,例如蘇寧;若自己加入線上競爭,則兩條戰線的成本更高,又不得不按線上市場定價,虧得更多。
至今為止,實體連鎖店線上發展成功的不多。而阿里巴巴的淘寶網則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另一類平台:它像一個網上的百貨公司,裝修好門面後招徠賣家租用「舖面」,零售批發通吃,大小產品通吃,一手二手貨也通吃。
由於從一開始就沒有央企國企,電商竟成為中國各種產業中管制最寬鬆的「賽道」。
電商發展的第二階段是同時向三個方向擴張:愈來愈多的行業加入,愈來愈大的網絡覆蓋,建立愈來愈完善的供應鏈和購物系統。
零售的對立面是批發。強大的電商所取代的正是傳統從批發到零售的渠道。所以,倒閉的不僅是一些中型電器舖,更多的是旅行社和銀行的門市。
網絡擴張方面,最成功的是中國的跨境電商,在國家的出口貿易額中佔比最高。而無論國內市場還是跨境B2C,後台的供應鏈和電子購物系統都是我們成為「剁手黨」的前提。
想一想我們今天去買東西或下餐館,都習慣性地在手機上先貨比三家,看看他人的評語,所以才會出現一條食街只有一家門店火爆,還可能是區位不好的那家;經常使用不同的購物平台的話,還會比較是否「包郵」、送貨速度和可靠度、退貨是否方便、支付方式,而不只是產品本身。
這個階段受到最大衝擊的是曾經靠大量連鎖店支撐的大型商場(mall)。看看今天香港各個大居住區附近的商場:除了超市,就是補習班、餐飲和理髮店、美容美甲健身房。便利店也成為電商的提貨點。
目前,電商發展已進入第三階段,即所謂全渠道(Omnichannel)互動訊息階段。
全渠道指商家不僅在線上線下多個渠道提供產品和訊息,消費者還可以通過不同渠道獲得優惠和購物的便利,例如可以在網上優惠訂購遊戲機,到實體店試用後再決定是否購買。
本質上,這是通過重組零售業原有的售貨場景和過程,保持消費者希望的實體感受部分的同時,方便他們隨時隨地通過手機或電腦尋找所需。
當然,這種訊息互動的過程中,你給的訊息愈多,網站收集到你消費習慣的訊息也就愈多,反過來主動向你推送的訊息就愈準,甚至已經出現通過AI了解你消費能力後,特別多收費的情形。
今日香港,廣義的電商零售很多方面正進入這個階段,事實上香港在這方面早已落後於內地大都市。
商場活動難帶動購物
電商對傳統零售帶來了兩個大衝擊。
一是挑戰了舖位選擇的金科玉律──Location,Location,Location。區位決定銷售額,所以才有黃金地段一說。
但電商化的今天,飯菜可以送到家裏,手機按圖索驥也很容易找到要去的商店,只要產品出眾,飯菜做得好,位置差一些已經不那麼重要,反倒因為舖租低,可以打敗那些舖租高而不得不貴賣的店。外賣平台美團就喜歡簽約那些菜做得好但區位不理想的餐館,它們價廉物美,回頭客最多。
另一大衝擊是迫使大商場內的店舖與社交活動重組。
為買東西而來大商場的顧客愈來愈少,更多是為各種社交或者社會活動而來。過往商場經營者組織大型商業活動,是賠錢吸引人來購物,但如今看完演出的人卻很少購物。
運營商不得不想辦法找可以賺錢的演出,最終變成與演出場地和展覽館競爭。一旦多個連鎖店不再入駐,高端品牌店又削減展示空間,大商場變身不成就難以為繼。在內地多個城市經營大商場的新世界遭遇滑鐵盧就是這個原因。
當然,不能把經濟低迷、消費力下降帶來的後果算在電商頭上。
但香港實體零售業所有持份者確實到了認真反思和行動之時:電商影響實體商舖的類別、數量和區位,而且這個過程只會繼續,不會逆轉。所以,今後無論商業街還是shopping mall,酒店還是餐廳,業態的空間重組都是必然的。
內地很多中高檔商務酒店吸引客人的招數,不再靠宣傳其餐廳的美味佳餚,而是機械人會上電梯幫助外賣小哥把晚餐送到客房,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