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死扶伤的事业,从来都需要超越功利的热爱与坚守

【本文来自《医生降薪潮下,临床医学专业“退烧”了?医学寒冬真的来了吗?》评论区,标题为作者添加】

2025年的夏天,一个话题在教育圈和医疗圈同时掀起波澜——临床医学专业似乎“不香了”。从知乎的热议到高考志愿填报的风向变化,这个曾连续多年稳居热门专业前三的“香饽饽”,突然被贴上了“爆冷”的标签。而这一切的背后,似乎与席卷医疗行业的“降薪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曾经的“顶流”有多火?

若回溯前两年的报考数据,临床医学的热度足以让其他专业望尘莫及。2024年中国大学热门专业排行榜上,它稳稳占据第3名,仅次于法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录取分数更是一路飙升:复旦大学和上海交大的临床医学类专业在上海的录取线,从2022年的572分、576分,短短两年就暴涨至584分和588分;在江苏,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最低录取线646分,上海交大医学部更是高达686分,即便是中国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这类综合排名不算顶尖的院校,投档线也突破了620分。

那时的临床医学,是无数家长眼中“稳定、高薪、社会地位高”的代名词,仿佛只要踏入这个专业,就等于握住了通往体面人生的钥匙。

2025年的“降温”信号

今年的风向却悄然改变。据网传统计,临床医学在2025年本科热门专业榜单中跌至第7名,热度5.7万,被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数字媒体技术等专业甩在身后。百度高考大数据的波动更耐人寻味:7月初它还排在第6名,到7月15日因“爆冷”话题发酵一度升至第4名,但这波热度更像是舆论争议带来的“反向关注”,而非真实报考意愿的体现。

更明显的降温出现在考研战场。2025年医学类考研国家线较去年骤降11分,这一数字背后,是越来越多学生对“学医性价比”的重新考量。考研培训专家张雪峰的话更是戳中痛点:“现在医院留人太难了,北京三甲医院连医学博士都未必能留下,普通人想靠学医扎根大城市,越来越不现实。”

为什么大家不爱学医了?

“20年前学医是躺赢,现在是hard模式。”一位医学院学生的感慨道出了行业变迁。医疗体系逐渐饱和,学历内卷愈演愈烈——本科5年、硕士3年、博士3年的超长培养周期,毕业后还要面对规培、职称晋升的重重关卡,时间成本高得让许多家庭望而却步。

而“降薪潮”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当“医生”这个职业从“高薪”神坛走下,“用十几年青春换一个稳定饭碗”的投入产出比,在短视频运营、人工智能等“短平快”行业的对比下,显得不再诱人。就像一位学生说的:“如果不是真心热爱,谁愿意用人生最黄金的二十年,去赌一个不确定的未来?”

寒冬里的坚守与思考

尽管争议不断,但医疗行业的刚需属性从未改变。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社会对优质医疗人才的需求长期存在。只是现在的年轻人更清醒了:学医不该是盲目跟风的选择,而需要“真心热爱+家庭支持”的双重底气。

临床医学的“热度退潮”,或许未必是坏事。它让这个专业从“全民追捧的神话”回归理性,筛选出那些真正愿意为医学奉献的人。毕竟,救死扶伤的事业,从来都需要超越功利的热爱与坚守

至于“医学人的寒冬是否已至”,答案或许要等最终录取分数线揭晓。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降温”正在重塑人们对职业选择的认知:没有永远热门的专业,只有是否适合自己的人生。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