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宁夏后刘慧时期扭转“阿化”之路
北宋960年建立,七十八年后(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西夏。
在正式建立西夏王朝前的几年,他曾推行过一系列旨在确立民族独特性的举措:弃用汉姓改称嵬名氏、废弃汉字创制西夏文、颁布强制性的“秃发令”以恢复鲜卑旧俗。
这些行动的核心目的在于割裂与中原的文化纽带,塑造独立的民族认同。某种程度上,这与千余年后宁夏一度推行的文化政策,在强调差异性、弱化共同性的倾向上,形成了一种耐人寻味的映照。
在刘慧主政宁夏的十余年间(从2003年升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到2013年以党委副书记、代主席身份主政一方,直至2016年调任),当地政策导向呈现出明显的向阿拉伯和伊斯兰文化倾斜的态势。
从公共服务的阿拉伯语改造,到教育体系的语言课程调整;从清真产业的政策扶持,到回医药的体系化构建;从宗教人士介入司法调解,到文化景观的异域化塑造,各项政策相互支撑,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阿化"推进体系。(参见《"阿化"政策的幕后推手、宁夏前主席刘慧被查》)
这一政策方向在2016年4月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后开始发生转变。
随后一年间(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宁夏自治区党委常委班子经历了近二十年来罕见的密集人事调整,11位常委中有7位被更换。
其中,2016年4月,许传智从中纪委驻国家民委纪检组组长调任宁夏纪委书记。
在此期间,咸辉就任自治区主席,马顺清、盛荣华、赵永清等也分别就任副主席、组织部部长和宣传部部长。
2017年4月26日,自治区召开全区领导干部会议,正式宣布由石泰峰同志接任自治区党委书记,姜志刚同志任党委副书记。
如此短时间内、如此大幅度的省级领导班子变动,实属罕见。
随着新领导班子的到位,宁夏在政策层面进行了一系列调整。
2017年10月11日自治区政府宣布废止《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的意见》(宁政发〔2011〕112号)、《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宁夏清真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4年—2020年)的通知(宁政办发〔2014〕232号)》、《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国(吴忠)清真产业园发展的意见(宁政发〔2015〕36号)》等强推清真泛化的文件。
2018年6月30日,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加强新时代民族宗教工作的决定》。
全会提出,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大力营造和顺的宗教氛围。要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开展国旗、宪法和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进”宗教活动场所活动,支持各宗教主动探索经学教义“中国化”道路,坚决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切实维护宗教格局稳定,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紧接着在2018年,具有象征意义的“中阿之轴”更名为“团结路”,其原有的阿拉伯风格景观被改造为体现中华文化元素的中华玉璧、团结亭、中国结等。
经过论证和批复,2018年9月11日,自治区民政厅正式将源自阿拉伯女孩名字“阿依莎”(或“艾依莎”)的“艾依河”(其命名及管理局设立可追溯至2004年,且其管理机构网站曾明确关联“阿依沙的传说”)更名为更具本土历史意涵的“典农河”。
教育文化领域也同步跟进。
2021年度高校本科专业审批结果,宁夏医科大学的“回医学”被撤销。
2022年1月7日,原“中华回乡文化园”(现更名为宁夏川民俗园)被宁夏文旅厅撤销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单位。
这一系列相继实施的举措,标志着宁夏在文化、经济、社会管理等多个层面进行了深刻的政策转向,逐步扭转了此前形成的“阿化”倾向,着力于强化国家认同和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作者:神奇的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