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际规则博弈中的双重逻辑陷阱
论国际规则博弈中的双重逻辑陷阱
撰文:雅礼学人
2025年7月20日星期日
国际规则博弈的复杂性,往往体现在各种看似合理却暗藏矛盾的逻辑陷阱中。这些陷阱既干扰着国际社会对规则的共识,也考验着各国在秩序维护中的战略定力。
一、实用主义的道德滑坡
将国际规则简化为 "以眼还眼" 的报复性逻辑,本质上制造了双重标准体系。用科索沃问题类比克里米亚归属的论述,看似实现了 "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的策略效果,实则陷入了 "强盗逻辑合理化" 的伦理困境。当主张 "西方承认科索沃独立则东方应承认克里米亚属俄" 时,等同于默认强权政治是国际关系的唯一准则。
这种实用主义思维无视了国际法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共识 ——2008 年国际法院对科索沃咨询意见明确指出独立不违反国际法,而克里米亚公投发生在军事占领状态之下。
二、立场模糊的战略代价
实用主义的双重标准之外,立场模糊的策略同样会在国际规则博弈中付出沉重代价。在克里米亚问题上采取 "战略模糊" 策略,表面上规避了选边站队的直接风险,实则损害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外交原则的信任基础。
国际秩序维护者形象需要建立在规则一致性之上,当北约东扩被简单等同于古巴导弹危机,台湾问题被强行纳入 "东方文明规则" 框架时,这种选择性适用原则的论述,反而暴露了自身立场的内在矛盾。2014 年联合国大会关于克里米亚公投的决议中,中国投下弃权票的实质是坚守不干涉内政原则,而非对领土变更的默许。
三、文明叙事下的权力逻辑陷阱
当实用主义的双重标准与立场模糊的矛盾被放大时,我们更需警惕文明叙事包装下的权力逻辑陷阱。21 世纪国际舞台上,"基于规则的秩序" 与 "东方解决方案" 以不同的话语形式交替登场。这种表面的话语竞争背后,始终游荡着国际政治最原始的幽灵 —— 强权逻辑以文明叙事为外衣,不断侵蚀国际法治的根基。
当国际规则沦为强权政治的修辞工具,其建构过程便呈现出明显的选择性。美西方主导的 "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 实为典型例证:在南海问题上将临时仲裁庭包装为国际法治化身,却刻意回避中国与东盟国家签署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在台湾问题上以所谓 "国际规则" 挑战一个中国原则,却无视联合国第 2758 号决议的法律效力。
这种规则话语的双标性,暴露出其本质是维护既得利益集团的权力工具。规则重构往往伴随着军事威慑与经济胁迫的双重奏。英国政要近期将俄乌冲突与台海局势强行类比,试图通过预设 "中国威胁" 的叙事框架,为军事集团扩张寻找道义支点。这种将地缘战略野心包装为规则守护的行为,与冷战时期 "民主自由" 旗帜下的代理人战争如出一辙。
强权政治与规则建构之间存在着结构性矛盾。当某国宣称其规则体系具有普遍适用性时,却对国际法院关于查戈斯群岛的判决置若罔闻;当某集团以 "维护国际法" 为由实施制裁,却对加沙人道主义危机保持沉默。
这种 "规则例外主义" 实质上否定了规则本身的普遍价值,使国际秩序陷入 "霍布斯丛林" 与 "康德理想" 的永恒摇摆。国际社会对此已形成条件反射般的警惕。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反复,折射出中小国家在强权规则下的生存困境 —— 既担忧成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又害怕丧失战略自主性。这种深层焦虑导致区域合作机制屡屡受挫,印证了强权逻辑对规则建构的破坏性。
四、规则博弈的现实出路
破解上述三重逻辑陷阱,关键在于找到规则博弈的现实出路。真正的外交智慧不在于制造双重标准,而在于推动国际法体系的完善。中国坚持 "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应得到尊重" 的一贯立场,既是对乌克兰危机的负责任态度,也是维护台海现状的战略需要。在科索沃问题上主张协商解决,在克里米亚问题上强调尊重国际法,这种表面矛盾实则统一的立场,恰是对 "双重标准论" 最有力的破解 —— 通过维护现有国际秩序来制约单边主义,比制造新的规则对抗更具建设性。
国际政治的本质是价值共识与实力博弈的动态平衡。将文明差异异化为规则对抗工具,既不符合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定位,也违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方向。唯有在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原则基础上推动规则革新,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正义。
后记:某网友提出:"西方承认科索沃独立则东方应承认克里米亚属俄" 等观点,本文系对这些观点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