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滑坡与资产承压,苏州银行深陷困局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在当前金融行业格局中,苏州银行作为区域性银行的重要一员,其发展动态不仅关联着自身的市场地位,更映射出区域金融生态的诸多特征。
截至2025年7月17日收盘,苏州银行股价为8.99元,相较于前一交易日下跌0.08元,跌幅达0.88%,总市值为401.91亿。单纯从股价与市值数据来看,苏州银行似乎维持着一种平稳的市场表现。
然而,若将视角深入到其最新财报数据内部,便会发现一系列错综复杂的问题正交织在一起,为苏州银行的未来发展投下重重阴影,这些问题不仅制约着当下的业绩,更是对其长远可持续发展的严峻考验。
那么,这家由国资控股的上市城市商业银行,未来发展潜力如何,又将面临什么样的挑战?
业绩增长乏力,增长模式隐忧
近年来,苏州银行净利润增速,呈现出明显的下滑趋势。2021-2023年间,净利润增速从21.08%逐渐滑落至17.41%,到了2024年,增速更是锐减至10.15%。据分析,这种增长乏力的态势并非短期波动,而是深层次增长模式问题,长期积累的结果。
从收入构成的维度来分析,结合2021年-2023年数据来看,苏州银行的利息净收入分别为75.33亿元、83.41亿元和84.83亿元,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分别为12.22亿元、13.17亿元、12.39亿元。
不过,时至2024年前三季度,其业绩数据令人担忧。财报数据显示,苏州银行利息净收入从2023年同期的63.93亿元大幅减少至59.76亿元,降幅高达6.5%;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也从11.07亿元下降到9.27亿元,降幅接近16.3%。
由此可见,今年以来苏州银行的营收增长幅度逐年收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在2022年短暂增长后,2023年便再次出现下滑。
这清晰地表明,苏州银行在收入结构上过度依赖传统的存贷业务,在金融创新蓬勃发展的当下,其拓展中间业务、构建多元化收入渠道的进程严重滞后。
尽管在2024年前三季度,苏州银行的投资收益与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分别实现了29.48%和190.11%的增长,二者合计占收入的比重也从2023年的17.12%提升至23.2%,但这类收益的稳定性极差,深受市场波动影响。
以2024年的债券市场为例,利率波动频繁,市场行情变幻莫测。部分银行由于对债券投资时机把握不准确,导致投资收益大幅缩水。苏州银行在这样不稳定的市场环境下所取得的投资收益增长,很难成为支撑业绩稳定增长的坚实力量。
归母净利润方面,除了投资净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影响外,信用资产减值减少也是重要因素。2024年,苏州银行的信用资产减值损失为11.28亿元,同比减少5.20亿元,降幅为31.55%。
这虽然在短期内缓解了利润压力,却可能掩盖了资产质量方面的潜在隐患,并非是主营业务真正实现改善的体现。如果剔除投资收益与拨备调整的影响,苏州银行的实际利润增长将更加不容乐观。
零售业务不良攀升,资产质量承压
在当前商业银行的竞争版图中,零售业务占据着关键地位,然而苏州银行在这一领域却陷入了困境。其零售贷款占比已连续两年下降,2023年零售贷款占比为33.2%,到2024年上半年骤降至29.15%,创下自2017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与之相伴的,是零售不良贷款率的持续上升。
2024年,苏州银行零售贷款不良率从2023年的1.02%攀升至1.33%,远高于该行0.84%的整体不良率。其中,个人经营贷款不良率在半年内急剧上升0.76个百分点,从1.51%跃升至2.27%,与2021年的0.57%相比,几乎翻了四倍。
消费贷款不良率也从2021年的1.00%逐步上升至2024年的1.38%。个人经营贷不良率的大幅飙升,直接导致贷款规模出现收缩,2024年个人经营贷规模降至386.24亿元,相较于2023年减少了52.96亿元,降幅达12.06%;消费贷增速同样明显放缓,2024年上半年仅增长10.31%,与2022年28.47%的增速相比,差距显著。
2024年11月1日,苏州银行发布公告,拟转让2.3亿元个人消费贷款不良资产,折扣率低至0.311折(即1500万元起拍)。该笔资产涉及35759户借款人,共计196153笔贷款,且全部为无担保信用贷款,均已完成核销,逾期天数平均达到1472天,回收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这一举措一方面显示出银行急于清理不良贷款、改善账面资产质量的迫切心情,另一方面也深刻揭示了个人贷款违约率居高不下、不良风险依然严峻的现实。
即便在短期内,不良贷款率可能因批量核销而有所下降。但可以预见,实际的信贷风险并未得到根本性地化解,未来苏州银行在零售业务资产质量管控方面的任务依然艰巨。
监管处罚不断,内部治理存疑
自2024年以来,苏州银行在合规管理方面问题频发,多次受到监管部门的处罚。2024年7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泰州监管分局披露,苏州银行泰州分行因项目贷款“三查”工作落实不到位、违规开展无真实交易背景的银票业务,被处以80万元罚款,相关责任人也一并受到处罚。
次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江苏监管局又因苏州银行数据治理工作未遵守审慎经营规则,对其罚款60万元。进入2025年,4月11日,江苏证监局因苏州银行基金托管业务在人员管理、估值核算、内部控制等方面存在问题,对其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督管理措施。
这一系列监管处罚深刻地反映出苏州银行在内部治理与风险管理体系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漏洞。在人员管理上,部分核心业务岗位的工作人员经验不足,无法满足托管业务的要求;在估值核算环节,对基金估值对账不一致的问题处理不当;在内部控制层面,职责划分混乱,系统信息录入错误频繁发生。
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干扰了银行的日常运营秩序,更对其市场声誉造成了极大的损害,显著降低了投资者和客户对银行的信任度。
与此同时,苏州银行自2023年起高层变动明显加速。原董事长王兰凤卸任,由崔庆军接替;原行长赵琨、监事会主席杨建清、副行长魏纯等先后离职。2024年,任巨光、李伟、张小玉、蒋华等也相继因各种原因辞去重要职务。
大规模的人事调整虽然有可能为银行带来新的理念和活力,但在短期内,必然会对战略执行的稳定性和连贯性产生冲击,极大地增加内部管理的复杂性。新领导班子能否迅速完成磨合,制定并有效执行合理的发展战略,目前仍然充满不确定性,亟待市场的检验。
综上所述,苏州银行在业绩增长、资产质量以及内部治理等多个关键领域面临着严峻的危机与挑战。在当前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环境下,若苏州银行想要实现突围并达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必须正视这些问题,积极谋划并实施切实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方面,要着力优化业务结构,加大在金融创新方面的投入力度,努力提升非传统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
另一方面,要强化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精准防控零售业务风险,切实提高资产质量;同时,完善内部治理机制,加强合规文化建设,重塑市场形象。
只有通过全方位、系统性的改革与提升,苏州银行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重新赢得优势,实现稳健发展,达成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目标。否则,苏州银行将可能在金融市场的浪潮中逐渐被边缘化,面临更为严峻的生存挑战。
结语
作为同时有城市商业银行以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特点的银行企业,苏州银行虽面临业绩增长乏力、零售不良攀升、监管问题频发等挑战,但仍有突围契机。
「于见专栏」认为,苏州银行在业务上需加速创新,借力金融科技拓展线上服务,开发多元理财产品,降低对传统存贷业务依赖,构建稳定的多元化收入结构。
而在风险管控方面,要完善体系,强化零售业务全流程风控,利用大数据精准识险,化解存量不良,遏制不良率上升。内部治理需加强合规文化建设,整改监管问题,优化人员管理与流程规范。
值得肯定的是,2025年一季度其资产、存贷款规模增长,不良率稳定,显示出韧性。只要持续推进改革,落实应对策略,苏州银行依然有望重获竞争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区域金融生态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