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抄袭风波”,文学大师们纷纷被质疑?

500

最近,文学圈掀起了一场不小的波澜,核心围绕着一件事:鉴抄。

起因是一位博主在给孩子读畅销童书时发现:这故事怎么跟国外的经典童话那么像?

他把发现的相似之处做成对比图发了出来。

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

01 

文学圈有自己的“拼好文”?

文学鉴抄这事儿开始得挺偶然。

小红书上一个叫“抒情的森林”的家长,给孩子讲畅销书《故宫里的大怪兽》时发现:这故事,怎么跟国外那些有名的童话,比如《小巫婆求仙记》、安房直子的《狐狸的窗户》那么像啊?

情节、想法、甚至有些描写都雷同。

带着疑虑深挖下去,他陆续发布了一系列分析对比帖。

500

接着深挖,发现疑似抄袭的作家不止一个。

大家熟悉的很多作家,比如丁颜、蒋方舟、孙频、徐衎、焦典、伍剑等,都被指某些作品和国外或者以前存在大段照搬、或者把核心故事框架直接拿来用的情况。

500

网友在评论区喊话作家和出版社“给个说法”。

而整个文学圈出奇地沉默,几乎没人公开回应。

这反而让事情更引人关注。

500

部分网友赞同这种勇敢指出行业积弊的行为。

但也有反对的声音认为:“天下文章一大抄”,所有创作都受前人影响,这样严格查重,会不会冤枉好人呢?

500

这场争论,迅速从对单本书的质疑,升级为对文学创作边界、原创价值的全民热议。

写书,“抄”和“学”的界限到底在哪?

我们学生时代谁没模仿过范文?谁没摘抄过好词好句?

这种学习和借鉴,无疑是写作成长的必经之路。

文学创作本身也无法脱离“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即文本之间相互指涉、吸收、转化的关系。

作家们从前辈大师处汲取养分,这本身不是问题。

500

那这次为啥闹这么大?

02 

为何这次踩到了大众的雷区?

这次争议的关键点在于:被质疑的这些作品,缺了最关键的,自己的“新东西”。

真正的学习借鉴(也叫“化用”),是把看来的好东西吃透了,变成自己的血肉,再创造出新的、属于自己的故事和想法。

它是对原素材的升华和再创造。

500

而被质疑的这些操作(“挪用”),更像是把别人书里的核心故事、人物关系、独特设定甚至原句,直接搬过来,就换个名字、地点之类的包装,里面没啥自己动脑筋的新东西。

500

读者生气在哪?

大家气的不是学习本身,而是打着学习、致敬的旗号,干着偷懒和“拿来主义”的事。

尤其当这些书顶着“名家原创”的光环卖得很好,读者花了钱和时间,却发现精彩部分可能不是作者自己想的,会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

这既伤害了读者的信任,也让那些真正埋头苦写、想出新点子的作者寒心。

500

说白了:大家讨厌的是“挂羊头卖狗肉”——用“原创”的招牌,卖“拼凑”的内容,还名利双收。

03​ 

风波背后,暴露文学圈弊病?

这场鉴抄风波,不仅照出了一些书疑似“抄”的问题,更照出了文学圈一些让普通人担心的潜规则。

首先是部分文学圈层存在明显的封闭性。

资源(出版机会、奖项、推广渠道、评论话语权)可能过度集中在特定圈子或关系网内。

有关系、有背景的人,哪怕作品没那么过硬,也可能更容易出头。

而那些没门路、但真有才华、肯下功夫的作者,反而被挤到角落,难有机会。

500

再有就是“明星作家”光环问题。

对一些已经成名、有各种光环,比如名校毕业、得过奖、媒体猛夸的作家,出版社和评论家有时候要求好像没那么严,对他们作品中借鉴别人的问题,也可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种“宽容”,无形中助长了“抄近道”的风气。

500

而大部分普通创作者的处境则相当艰难。

当资源和关注度都流向“圈子”和“明星”,那些默默无闻、认真搞原创的好作者,他们的好作品就可能被埋没。

这对整个创作环境是种伤害。

500

还有就是文化自信的问题。

这次涉嫌被“挪用”的作品,很多都来自麦克尤恩、加缪、马尔克斯、福楼拜等外国作家。

这恐怕不只是偷懒图省事儿那么简单,还透着一股子微妙的“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心态。

潜意识里觉得,套用他们的内容更高级、更保险、更容易被认可是“好故事”?

要想建立真正的文化自信,还是需要创作者们把目光收回来。

500

文学是大众的精神食粮。

如果拼凑的作品因圈子关系轻松获得资源并畅销,就挤压了真诚创作者的空间。

我们关心“抄不抄”,不只是为某一本书讨说法,更是为了守护一个健康的环境,让真正的好故事、好作者能被看见、被尊重。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