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ka Li:孩子越夸越差?赞美式教育没用?斯坦福教授告诉你该怎么办
曾经的打压式教育给许多小孩带来严重的心理阴影,而现在,这些小孩长大成人,成为了家长。新一代的家长们决心不让自己的小孩像自己一样在童年饱受挫折,于是纷纷选择赞美式教育。
Pika在从业的这十几年来感受到了很明显的家庭教育方式的变化。
曾经,许多家长会认为“慈母多败儿”,孩子就是要严格要求,才能成器。但是我们能看到,当许多九零后成为父母之后,都会更倾向于通过夸赞自己的小孩,希望小孩能在一声声的夸奖中养成兴趣和内驱力,成为自觉学习的好孩子。
然而,想象和实践总是会有许多差异。
在和不少家长的聊天中,我时常会听到他们困惑地抱怨说,似乎自己的夸赞并没有激发孩子学习的动力,反而使得小孩有恃无恐地做出很多放肆的事情。
家长们每每遇到这些情况的时候,就会很想责骂孩子,但是又发现一直以来的夸赞教育,让孩子似乎不太认可家长的权威性,责骂也“油盐不进”,甚至有家长有时候会和我开玩笑说自己好像养了个祖宗,孩子根本不把他们放在眼里。
但实际上,这些小孩似乎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只敢对家里人放肆,而在学校或者社会上却非常怂。由此看来,家长的夸赞,并没有真正地给他们带来坚实的自信心,反而使得他们在成长中越发逃避社会,越发逃避与外界沟通。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难道赞美式教育是错的吗?可是打压式教育似乎也不太对,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办呢?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Carol S. Dweck)通过一系列的“成长型思维实验”告诉我们,夸赞孩子是没有错的,但是,夸赞的方式不一样,结果会完全不同。
这场实验持续10年之久,参与实验的是纽约市中心20所小学、幼儿园里随机抽取的儿童,实验大致分为4个测试环节:
第一轮实验:简单拼图并夸赞
研究人员将孩子随机分为两组,每个小孩需要完成10份非常简单的智力拼图游戏。完成拼图之后,研究人员会让孩子知道分数,并夸赞孩子。
A组孩子会被称赞因为非常聪明,所以表现出色。
B组孩子会被称赞因为足够努力,所以表现出色。
第二轮实验:让孩子自选拼图挑战
研究人员准备了10份简单拼图,和10份复杂拼图,让两组孩子自由选择拼图并完成。
A组(被赞聪明)的孩子,大部分选择了简单的拼图。
B组(被赞努力)的孩子,大部分选择了更有挑战性的复杂拼图。
第三轮实验:提高拼图难度
研究人员将智力拼图的难度提高到初中生水平,两组小孩都没能完成拼图,研究人员请他们总结失败原因。
A组(被赞聪明)的孩子,认为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
B组(被赞努力)的孩子,认为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
另外研究人员观察到,在第三轮实验过程中,A组孩子一直很焦虑很紧张,失败之后都很沮丧,而B组孩子在测试中非常投入,努力地尝试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
第四轮测试:把拼图换回简单拼图
研究人员将拼图换回最初的简单拼图,让孩子们进行测试。
A组(被赞聪明)的孩子,总体分数比第一轮测试退步约20%
B组(被赞努力)的孩子,总体分数和第一次相比,提高了约30%
德韦克教授的团队在成千上万的儿童中重复了这项实验,发现结果都是惊人地相似。
研究团队因此得出结论:被夸赞聪明的小孩,会害怕因失败而失去“聪明”的称赞,为了能持续取得好成绩,他们甚至会作弊或撒谎。在实验的最后,研究团队会让孩子们自主上报自己的分数,A组被夸赞聪明的孩子,有40%都会撒谎,把自己的成绩报高。而B组被夸努力的孩子却基本没有这种作弊行为。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夸赞,有的夸赞会让孩子压力倍增,而有的夸赞能让孩子更有动力接受挑战、上下求索。
那么,这两种夸赞本质上的区别是什么呢?
德韦克教授提出,赞许孩子的努力,会激发孩子的“成长型思维”,而称赞孩子“好棒、好聪明、好厉害”,会让孩子形成“固定型思维”。
形成固定型思维的孩子,会为了让自己永远处于能被夸赞“好棒、好聪明”的状态,而逃避因为迎接更多的挑战而很可能会带来的失败。长期被大人夸赞“好棒、好聪明”的小孩,会对挫折和失败更加敏感,为了维持自己能被夸赞的机会,很有可能会倾向于欺骗和作弊,来粉饰自己完美无缺的形象。然而随着年级的增长,孩子们必然会面对越来越难的学习任务,当曾经轻松解决“简单拼图”的“聪明小孩”不再具备解决“复杂拼图”的能力的时候,就会压力倍增,而且非常容易逃避退缩。
现在许多家长都会提到一个问题,就是孩子在上学之前,都很乖巧可爱,可是一上学,就会成为作业困难拖延专业户。
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些小孩往往在学龄前,都会被大人无孔不入地夸赞“好厉害”、“好聪明”、“好棒”、“好乖”,这个时候因为孩子面对的问题都不难,所以他们能够在一声声的夸赞之中快乐地主动完成许多任务。然而,当他们开始上学,开始需要密集地学习许多新知识,并且还要面对同学之间的成绩排名竞争,就会开始感觉到自己似乎没有办法维持小时候的“聪明”形象,因而倍感压力,逐渐开始讨厌学校的学习,抗拒做作业和考试。紧接而来的成绩下滑,又会导致强烈的自我否定和长辈的焦虑甚至批评,以及“聪明”夸赞的大量减少,于是挫败感剧增,变得更加厌学,如此这般,恶性循环。
而我们有时也会发现,有一些“佛系家长”反而能够养育出非常优秀的孩子。
养育小孩当然不能真的“佛系”,根据Pika的观察,这类“佛系家长”的特点是,很少直接夸赞自己的小孩“聪明、厉害、好棒”,但是会经常鼓励小孩努力尝试,如果孩子失败了,就会和孩子说失败没什么关系的,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之后,可以再试一次,成功了,则会和小孩一起复盘到底是付出了哪些努力才取得了成功。
这一类家长往往不会仅仅浮于表面地以标签性的空泛词汇如“聪明”等等来夸赞孩子,而是更倾向于就事论事地和孩子进行分析,将孩子做得好和尚待改进的方面具体地罗列出来,给予肯定或鼓励。因此,这些小孩在潜移默化中,就形成了德韦克教授所说的“成长型思维”。
其实,夸赞式教育的兴起,来自于一个更早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概念——“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先把他看成是什么样的人,久而久之,他就会成为那样的人。比如说,你希望孩子是一个跑步很快的人,那么跑步很快的人,应该是每天都会去锻炼,并且能够因为跑得快而在这方面被大家夸赞的。所以大人就会每天让孩子去锻炼,并且夸赞他跑得怎么那么快,连大人都追不上他,久而久之,这个孩子就会在和别人赛跑的时候拼尽全力地跑得更快,强化自己“跑得快,没人能追上”的形象,真的会成为一个跑步很快的人。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许多育儿专家都会更鼓励夸赞式教育的原因。
因为如果打压小孩,那么根据皮格马利翁效应,小孩也可能会因为“坏小孩”、“笨小孩”的评价,而逐渐放弃自律自爱,放弃思考。打压式教育的恶果,其实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夸赞也是有方法的,同样是称赞,竟然会导致完全不一样的结果,这很值得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深思。
当然,看完这篇文章的聪明的你,如果只是打标签一样把称赞从“好聪明”改成“好努力”,而并没有和孩子详细分析怎么个努力法,其实也是不会有任何改变的。
称赞方式的选择,重点在于我们要让孩子形成“成长式思维”,意识到通过勇敢挑战和不懈努力是可以有很好的结果的,而不是粗暴地给孩子打标签,这样只会让他们形成“固定型思维”。
Pika在小时候就曾经被一些大人评价为“其实并不聪明,只是比较努力而已”,这让小时候的我感到非常挫败,因为这样的评价并没有让我觉得是在称赞我,反而让我觉得我好像被完全不了解我的人强行打上了许多先入为主,只会助长别人对我的刻板印象的标签。
而我在小时候,也曾被一位老师称赞我智商高,很聪明,这位老师不但经常当着所有人的面如此称赞我,而且还很喜欢在课余时间和当时只有二年级的我探讨许多哲学问题和科学问题,这不单单使得我爱上了上学,而且也激发了我探索求知的动力。
因此,Pika认为,从本质上来说,其实最好的教育方式,永远不是表面上的方法论,而是在于我们有没有真正地花心思去思考、观察、沟通,有没有真正地向我们的孩子倾注满满的耐心、时间和爱。
【参考资料】
1. https://www.ted.com/talks/carol_dweck_the_power_of_believing_that_you_can_improve
2. http://www.learningandtheadolescentmind.org/people_01.html
3. https://zhuanlan.zhihu.com/p/118453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