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风连着作风,文件材料岂能“复制”

近日,有网民发现某地官方网站发布的一份文件中,关于当地某领域现状的描述段落,除了地名被替换外,其余内容完全一致。该地随后也发布通报,证实抄袭问题,指出“审核把关不严”。

公文材料的每一个数据、每一处表述,都可能影响一个地方、一项事业的发展,容不得半点马虎。但上网随手一搜,文件材料、领导讲话、宣传标语等照搬照抄的情况并不是只存在于一地一城。不同地方宣传广告牌撞车现象已经屡有发生,连自己的地名都能写错;同一个会场,参会人员的发言撞车也不鲜见;甚至在一些整改整顿中,个人对照检查材料也能照搬照抄。

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抄袭现象大抵可以归类成两种:一种是“共享式”写作,有同志拿到任务后,首先就是找友邻单位问有没有完成,或是上网查找资料,直接照搬照抄,甚至连差错都抄袭不误。一些所谓的公文共享平台也应运而生,堂而皇之地赚得盆满钵满。另一种,则叫作“传递式”发文,拿到上级文件之后,完全不顾地区和单位的实际,改头换面直接套发。

500

我们知道,考试剽窃为了一时获得高分,论文抄袭目的就是为了完成任务,抄袭虽然看起来只是对别人劳动成果的窃取,但是出现在公文上面,就绝不仅仅是懒惰和诚信的问题,而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又一体现。文字材料严重脱离实际工作,沦为应付检查、敷衍交差的“道具”,形成可怕的“空转”。

作风问题无小事。这些低级错误的出现,不仅影响工作的正常部署,政策的落地实效,更影响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一个地方的形象,甚至破坏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声誉。

破解之道,需上下协同、标本兼治。上级机关也要思考,在向下布置任务、索要材料时,是否真正评估过其必要性、合理性与基层的承受能力?是否助长了“材料出政绩”的导向?同时,对公文质量的监管与追责是否到位?

202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将“切实精简文件”作为重点,主要规定严控文件数量、提升文件质量、加强评估审查等。上级机关布置任务、索要材料必须科学评估、预留合理时间,杜绝“拍脑袋”决策和“今天布置明天要”的官僚作风。让基层干部从“案牍劳形”中解脱出来,把时间和精力还给群众、还给实践。与此同时,必须强化制度的刚性约束,压实起草、审核、签发的全链条责任。对抄袭行为坚持“零容忍”,对审核失职者严肃追责,让每一份公文材料都经得起检验。

500

作风好,文风才能好。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这也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叩问,我们在撰写材料时,是否也曾不自觉地滑向“拿来主义”的捷径?是否也曾因时间紧迫或惯性思维,放松了审核把关的关口?又是否一边痛恨形式主义带来的虚假与负担,一边又在无形中成为其推波助澜的一环?

唯有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反躬自省,革除自身可能存在的积弊,让求真务实、担当负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才能避免此类事情的再次发生,才能真正地纠治官僚主义、形式主义。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