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中国屁事"到全球关联性:俄乌冲突的多维镜像与大国责任
从"关中国屁事"到全球关联性:俄乌冲突的多维镜像与大国责任
撰文:雅礼学人
2025年7月19日星期六
经济维度的真实代价
在敖德萨港被导弹击中的残骸堆里,中国工程师三年前安装的粮食装卸系统正冒着黑烟。这场针对乌克兰港口设施的持续轰炸,不仅摧毁了东欧的粮仓,更直接抹去了中国在海外基建领域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投资。当俄罗斯以"特殊军事行动"为由扣押外国资产时,五架涂着中国航空公司标识的波音飞机被强制征用,仅日发精机单家企业就承受了7.4亿元的资产减值。这些冰冷的财务数字背后,是中国企业在全球化布局中难以预料的系统性风险。
国际秩序的隐形震荡
西方媒体将中俄正常贸易往来渲染成"对侵略的默许",这种舆论攻势导致中国在欧盟市场的机电产品订单骤降12%。更值得警惕的是,俄罗斯官方电视台每周三次重复着"莫斯科陷落则北京危矣"的论调,而基辅的智库报告则宣称要"重新审视1654年以来的所有边界协议"。当交战双方都将中国置于地缘政治天平的核心位置时,所谓"局外人"的叙事早已失去现实根基。
战略博弈的认知迷雾
在哈尔科夫前线,俄军无人机操作员接受采访时总会提到"为东方盟友争取时间";乌克兰外交官在布鲁塞尔演讲时,则会刻意展示标注中文的远东地图。这种宣传策略的深层逻辑,折射出冲突双方对中国战略价值的共识:俄罗斯试图将中国塑造成"唇亡齿寒"的盟友,乌克兰则通过历史问题的国际化施压。当北京提出和平方案时,西方媒体立即质疑中国立场的中立性,这种认知困境恰是全球化时代利益交织的典型症候。
责任担当的实践路径
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23年对俄出口机电产品增长34%,这些正常贸易却成为西方舆论攻击的标靶。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被俄方扣押的中企飞机,恰是执行欧盟航空安全协议的受害者。这种双重困境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全球供应链深度交织的今天,任何局部冲突都会通过金融、物流、信息网络产生级联反应。当德国化工企业因天然气短缺减产时,浙江义乌的塑料原料价格立即产生波动;当黑海航运受阻,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铜价曲线就出现异常波动。
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注脚
俄乌双方宣传机器高频次提及中国的现象,本质上印证了中国的全球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既不是某些人臆想的"幕后操控",也不是简单的地缘站队,而是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与140多个国家建立深度经贸往来的必然结果。当南非的矿工因国际粮价上涨食不果腹,当慕尼黑的工程师为中国电动车电池价格波动调整产线时,所谓"关中国屁事"的论调便不攻自破——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坐标系里,每个节点的震动都会引发整个网络的共振。
这场持续的地缘政治危机,恰似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单极世界向多极体系转型过程中的所有矛盾与张力。中国在平衡国家利益与国际责任的过程中展现的战略定力,正在为重构全球治理范式提供东方智慧。当和平鸽穿越硝烟弥漫的顿巴斯平原时,人们终将明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理想主义的空谈,而是全球化时代文明存续的必由之路。
结语
“关中国屁事” 的论调,实则是对全球化时代国际关系的片面认知。在这个相互依存的世界里,俄乌战争的涟漪早已跨越地理边界,与中国的发展利益、安全环境和国际责任紧密相连。从经济维度看,全球能源与粮食市场的震荡已给出明确答案。俄罗斯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合作伙伴,乌克兰是全球粮食出口大国,战争导致的能源价格波动、粮食供应链中断,直接影响中国的能源安全与粮食保障,进而关联到千家万户的生活成本。这种 “蝴蝶效应”,怎会与中国无关?
从国际秩序层面而言,中国始终是多边主义的捍卫者,主张通过对话解决争端。俄乌冲突对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冲击,对全球战略稳定的破坏,与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背道而驰。中国积极劝和促谈、推动危机政治解决,正是因为深知:一个失序的世界,没有国家能独善其身。更重要的是,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当下,地区冲突的外溢效应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冲击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加剧地缘政治分裂。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发展需要稳定的国际环境,而俄乌战争带来的不确定性,无疑给中国的外部发展环境增添了挑战。漠视这场战争与中国的关联,本质上是割裂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在相互依存的时代,没有任何一场重大国际冲突是 “别人家的事”,理性看待国际事务的关联性,才是大国公民应有的视野。
后记:有个网友对本人的关于俄乌战争的评论文章的留言是“关中国屁事,关中国屁事,关中国屁事”,本人在回帖中予以简单答复,后来觉得言犹未尽,于是改写成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