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那么多无人驾驶玩家,Uber为啥选择萝卜快跑?

500

今年可算是无人驾驶的大年。以前好多人还在质疑,这无人驾驶到底行不行,结果今年特斯拉直接官宣加入,马斯克更是表态:Robotaxi能让特斯拉成为30万亿美元市值的公司。

不过,你有特斯拉,我有百度。

前阵子,百度的萝卜快跑和全球最大的出行平台Uber官宣合作,将在全球市场部署数千台无人驾驶车辆,是迄今为止,史上最大车辆规模的无人驾驶合作。

你肯定会问:全球那么多无人驾驶玩家,Uber 为啥偏偏挑了萝卜快跑?最核心的原因,就在于萝卜快跑的技术路线足够靠谱。

大家都知道,对无人驾驶来说,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目前无人驾驶(感知技术)主要分为两大派:1.纯视觉 2.激光雷达 + 多传感器融合。而后者经过行业验证,对L4级的高阶自动驾驶来说,确实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加州车管局 2023 年的报告里有组实打实的数据:用激光雷达的 Waymo,每跑百万英里需要人工介入才 0.68 次;

而纯视觉的特斯拉,得介入 3.2 次,差了快 5 倍。

再看看具体场景,夜里检测行人时,激光雷达准确率能到 98.5%,纯视觉只有 82.3%;遇上雨雪雾等恶劣天气,纯视觉看错的概率能翻 4 倍,激光雷达仅为 1.2 倍。

现阶段的差距明明白白,Uber自然看得很清楚 —— 要做大规模无人驾驶,目前还得选经过验证更稳的技术底盘。

而萝卜快跑走的正是激光雷达 + 多传感器融合的路子,而且配置相当硬核。

就拿它的 Apollo RT6 车型来说,装了 4 颗激光雷达:

“128 线,能看 200 米远,每秒 153 万个点的扫描密度,比 Waymo 还高 1.5 倍”(剧)

除此之外,还有12 个 800 万像素摄像头,5 个毫米波雷达,12 个超声波雷达,硬生生搭出了 5 层 360° 无死角的 “感知网”。

有了这层层保障,无论是极端天气、还是复杂路况都能扛住,对于 Uber 这种全球布局的平台来说,太重要了。

除了技术靠谱,萝卜快跑的 “实战经验” 也很丰富。Uber 要的肯定是能快速落地、规模化运营的伙伴,而萝卜快跑早就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大家都知道萝卜在中国各个城市复杂路况应对出色,它今年的出海节奏也非常迅速:3 月刚和迪拜签了部署 1000 多台车的合同,5 月就启动了路测;同期又和阿布扎比合作搞当地最大的无人车队;甚至在瑞士都设了公司,准备啃欧洲市场。

香港是右舵左行也开始获批载人测试,已经安全跑了 1.5 万多公里,也就是说,萝卜快跑已经有了整个世界范围的快速落地性。

这背后是 百度12 年的技术积累:L4 级自动驾驶安全测试跑了 1.7 亿公里,高级别自动驾驶专利数全球第一,还有 Apollo ADFM 大模型帮忙看明白各种复杂场景。这种全球唯一“无人驾驶+大模型”的优势,让 萝卜快跑“到哪都能快速上手” 。这也正是 Uber 全球化布局最需要的。

所以说,Uber 选萝卜快跑,不光是选了个合作伙伴,更是选了条能走通的技术赛道。这次合作,不光是几千台车跑起来那么简单,也证明了中国的无人驾驶技术稳稳坐在全球规模化落地的第一梯队。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