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诉讼成为武器:特朗普媒体战背后的威权阴影
当诉讼成为武器:特朗普媒体战背后的威权阴影
撰文:雅礼学人
2025年7月19日星期六
2025年7月18日,佛罗里达州联邦法院的卷宗揭开美国政治史上最具象征意义的对决——前总统特朗普以"诽谤"为由,对《华尔街日报》及其母公司新闻集团发起百亿美元索赔诉讼。这场看似寻常的媒体纠纷背后,折射出正在蔓延的制度危机:当司法程序异化为钳制舆论的工具,民主社会最珍视的新闻自由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一、系统性打压的诉讼图谱
特朗普自2024年竞选以来已构建起庞大的诉讼网络。ABC因主播提及性侵案判决支付1500万美元和解金,CBS为平息"60分钟"采访争议向共和党支付1600万美元,派拉蒙集团更被质疑为合并交易顺利推进而向政治压力低头。这些案例勾勒出清晰的权力逻辑——通过巨额赔偿诉求制造寒蝉效应,迫使媒体机构在真相与生存之间做出选择。
此次针对《华尔街日报》的诉讼呈现出更危险的升级态势。在诉状中将新闻集团名誉主席默多克列为被告,实质是试图通过株连策略震慑整个传媒行业。特朗普在"真相社交"平台扬言要让默多克出庭作证,无异于向所有媒体所有者发出警告:任何触及敏感领域的调查报道都将面临毁灭性打击。
二、话语权争夺的多重战场
当马斯克在X平台连续发布13条帖文,揭露"爱泼斯坦客户名单至今未被追责"的事实时,这场舆论战已超越个案范畴。科技巨头与传媒大亨的角力,暴露出精英阶层在丑闻真相控制权上的激烈博弈。马斯克强调"太多权势者试图掩盖名单",恰与特朗普宣称"民主党制造骗局"形成戏剧性对峙,折射出权力集团内部的分裂与恐慌。
特朗普自诩"三次大选胜利者"的叙事策略,正在解构事实核查的权威性。通过将选举胜利等同于话语正当性,其团队成功将法律争议转化为政治站队——支持者眼中,任何不利报道都自动归入"假新闻"范畴。这种话语体系在女性议题上表现尤甚:从卡罗尔性侵案到此次涉性暗示的"伪造信件",被告方往往陷入自证清白的困境,而原告方却能借助"政治迫害"叙事转移焦点。
三、制度防火墙的裂缝
国会共和党人阻挠《爱泼斯坦文件透明度法案》的举动,暴露出立法权与行政权的危险合流。当司法部解封大陪审团笔录的承诺遭遇程序障碍,当"保护受害者"成为信息封锁的借口,公众监督的通道正被系统性堵塞。桑德斯参议员将系列事件定性为"威权主义前兆",绝非危言耸听——从威胁罢免美联储主席到攻击公共媒体资金,权力制衡机制正在各个层面遭受侵蚀。
值得警惕的是,某些媒体为规避诉讼风险采用的"平衡报道"原则,在极端案例中反而成为真相的稀释剂。《华尔街日报》在刊发特朗普争议信件时,虽然完整呈现了当事人否认声明,却未能阻止"双方各执一词"的报道框架削弱证据效力。当新闻专业主义被迫在司法威胁下变形,第四权力捍卫民主的基石作用恐将动摇。
在这场裹挟着金钱、权力与声誉的混战中,爱泼斯坦档案柜里的灰尘或许终将落定,但媒体与司法遭遇的系统性挑战不会自动消散。当特朗普在诉讼文书中写下"让美国再次伟大"的誓言,每个字句都在提醒世人:捍卫新闻自由不再是媒体行业的独善其身,而是民主社会存续的集体命题。历史将证明,真正的伟大从来无需借助诉讼威胁来实现,它永远建立在事实、证据与制度尊严的基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