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活着(从杀人犯到瓦格纳杀神到回归平凡)
(一)
本文根据俄罗斯民间流传的同名故事改编,谨以此献给那些活在当下(Жить в настоящем)的人们。
昨天,工作群里,我们的喷砂工迪马晒了几张海边度假的照片。阳光、沙滩、他笑得像个孩子,还有一小杯搁在躺椅扶手上的啤酒。他留言说:“准备返岗。” 群里一片“欢迎回来”的刷屏。看着那笑容,我心里却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关于迪马,有故事要讲。
一年前,迪马作为钳工入职我们这家位于俄罗斯腹地的重型机械厂。他个子不高,身形敦实,沉默寡言,混在灰蓝色工装的人群里毫不起眼。但很快,他就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吸引了我的注意——他总让我想起某个模糊却又无比熟悉的影子。该怎么形容呢?你们读过“内啡肽先生”的帖子吗?对,迪马身上就有那种状态,一种近乎本能的、对平凡生活的炽热拥抱:
永远为集体协作雀跃。哪怕只是帮着推一把卡住的零件车,或是传递一个扳手,他黝黑的脸上都会掠过一丝真实的满足,仿佛完成了一项了不起的壮举。
见人搭手搬运从不犹豫。沉重的齿轮箱、成捆的钢管,别人皱眉咧嘴的活儿,他袖子一撸就上,动作利落,像一台精准的机器,却又带着一种奇异的轻快。
上班路上买的柠檬水、一块廉价的姜饼、甚至食堂大姐塞给他的几颗水果糖,都能让他开心半天。他会小心翼翼地剥开糖纸,含在嘴里,眯起眼,仿佛品尝着稀世珍馐。
食堂打饭的大姐们最爱他。全厂公认的、寡淡得如同刷锅水的伙食,他每一口都喝得郑重其事,仿佛那是精心熬制的肉汤。大姐们常说:“瞧迪马吃饭,自己都觉得这饭香了几分。”
我暗忖:这人,定是经历过地狱,才懂得咀嚼这人间最平凡的滋味,品出其中深藏的甜。
(二)
日子在机器的轰鸣和金属的碰撞声中流淌。转折发生在厂里的喷砂车间。订单激增,两个喷砂舱日夜不停也赶不及。我作为生产协调员,提议启用闲置已久的第三喷砂舱。反对声立刻响起:“招不到人!那鬼地方,粉尘大,噪音响,谁愿意去?加钱也没用!”
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午休时找到了蹲在车间角落啃面包的迪马。他面前摊着一张旧报纸,上面放着一小块黄油和几片切得薄薄的黑麦面包。
“迪马,”我蹲下身,尽量让语气显得平常,“喷砂车间缺人,第三舱要开。转岗过去,月薪加一万五千卢布,每年多一周带薪假,符合条件还能申请提前退休。你…接吗?”
他抬起头,嘴里还嚼着面包,腮帮子鼓鼓的。几乎没有犹豫,他咽下食物,用袖口擦了擦嘴,简短地答道:“接。”
新岗位上的迪马,像换了一个人,又或者说,他身上那种特质更加耀眼了。他穿上厚重的麂皮工作服,戴上那顶连接着长长送气管道的密闭式面罩——那玩意儿覆盖全脸,通过管道由工作区域外部强制供给空气,像个外星人。在震耳欲聋的喷砂噪音和弥漫的铜渣粉尘(厂里早就不用沙子了,用的是更安全的铜渣磨料)中,这个沉默的男人仿佛找到了归宿。从休息间隙到下次抽烟的短短十几分钟,他也能全身心地泡在喷砂舱里,专注地处理着巨大的铸件表面。砂粒撞击金属的尖锐嘶鸣,对他而言似乎成了某种激昂的乐章。快乐,在他身上,显得如此简单,又如此厚重。
(三)
直到那个傍晚。加班结束,更衣室里人走得差不多了。我进去拿落下的东西,正撞见迪马在换衣服。他刚脱下工作服,背对着我,露出精壮的上身。就在那一瞥之间,我看到了他背上和肩胛处狰狞的疤痕——不是擦伤,不是烫伤,是清晰的、愈合后依然凸起的枪伤。胸口一处,肩部两处,呈品字形分布。
我心头一震,脱口而出:“枪法不错啊。”话一出口,才觉得有些唐突。
迪马转过身,脸上没什么表情,只是习惯性地挠了挠他那头硬茬似的短发,咧嘴笑了笑,露出一口不算整齐但很结实的牙:“碰上群混蛋,”他语气平淡,像是在说昨天晚饭吃了什么,“干掉了仨!”他顿了顿,又补充了一句,声音低沉了些:“第四个…活下来了。”
更衣室里只剩下排风扇单调的嗡鸣。空气仿佛凝固了。谜底,其实在去年他入职档案审查时就已揭开,只是我一直不愿将那些冰冷的文字与眼前这个为一口热汤就能满足的男人联系起来:
九年刑期。罪名:杀人。
一份“无法拒绝的提议”——卢甘斯克训练营受训。后来我们私下聊起,他用了个电影梗:“叶夫根尼·维克托洛维奇的提议,坐多久牢不言自明…” 那笑容里有一丝难以言喻的苦涩。
巴赫穆特前线。半年。地狱般的半年。
授勋证书上冰冷的记录:某年某月某日,于巴赫穆特城区某处,遭遇敌方四人战斗小组。孤身迎战,毙敌三人,俘获一人。
这些档案里的铅字,此刻在他身上那三处枪疤的映衬下,变得无比真实而沉重。而最终让我彻底想起他像谁的,是在一次厂办幼儿园的家长会上。迪马的女儿,一个扎着红色蝴蝶结、像小鹿一样活泼的小姑娘,在台上表演。迪马坐在角落的矮凳上,仰着头,目光紧紧追随着女儿小小的身影。那一刻,他眼里闪烁的光芒,温柔、专注、饱含着一种近乎虔诚的爱意,穿越了喧嚣的礼堂,直抵人心。这目光,与我记忆深处祖父的眼神如出一辙。
我的祖父,一位从勒热夫绞肉机里爬出来的二战老兵(勒热夫战役(1942年1月–1943年3月)是苏德战争中最惨烈的消耗战之一,因双方伤亡极其惨重而被称为“勒热夫绞肉机”)。他很少提起战争,只说过“半个春天在勒热夫,两次负伤”。他退伍回乡,沉默地种地、做工。只有在暑假,我们这群孙辈像小鸟一样飞回他身边,围着他叽叽喳喳时,他才会露出那种眼神——看着我们在院子里疯跑,在溪水里扑腾,在夏夜的星空下听他讲些老掉牙的故事时,他浑浊的眼睛里就会泛起那种光,温暖、宁静,带着劫后余生的深深眷恋。那眼神,永生难忘。
迪马用巴赫穆特那个血色弥漫的秋天,祖父用勒热夫那个冰封雪冻的冬天,穿越了半个多世纪的硝烟,最终换回了同一份刻骨铭心的顿悟——
好好活着。
(四)巴赫穆特:冷铁与尘埃
授勋证书上那寥寥数语,无法承载巴赫穆特巷战的万分之一。迪马偶尔会在极深的夜里,在厂区宿舍他那张窄小的行军床上,对着窗外惨白的月光,或者在我值夜班时,在休息室弥漫的劣质烟草味中,用他那低沉、没什么起伏的嗓音,勾勒出那片废墟地狱的轮廓。他的叙述,带着一种近乎残酷的冷峻,仿佛在描述别人的故事。
“…不是前线,是绞肉机。楼房?没有完整的。都是骨架,水泥和钢筋的残骸,像被巨兽啃过。街道?不存在的,是瓦砾堆成的通道,每一步都可能踩到东西…你知道是什么。”他抽了口烟,烟雾模糊了他脸上的疤痕,“气味…忘不了。是混合的:火药、灰尘、烧焦的木头和塑料…还有,腐烂的味道。无处不在。”
“那天,我们小队…就剩三个了。任务是‘清除’一栋半塌的四层楼。情报说里面有狙击手和观察哨。我们进去,像老鼠钻洞。楼梯断了,踩着摇摇欲坠的预制板往上爬。安静,太安静了,只有自己粗重的呼吸和心跳,还有…灰尘落下的簌簌声。”
“二楼转角,领头的瓦列里…‘砰’!声音不大,像敲了根空心的管子。他哼都没哼一声,就软下去了。额头上…一个小洞。后面的人立刻缩回去。我贴在墙根,汗毛都竖起来了。狙击手。就在上面。”
“交火开始了。子弹打在断墙上,噗噗地响,溅起的水泥渣打在身上生疼。我们用手雷开路,炸开一个个房间。里面什么都没有,只有碎玻璃和翻倒的家具。紧张…像根弦,越绷越紧。你知道他就在附近,像幽灵。”
“在三楼走廊尽头,一个被炸开的套间里。我们刚冲进去…交叉火力!从里屋和厨房方向同时扫射!安东…就在我旁边…像被重锤砸中,整个人飞出去,撞在墙上,滑下来…不动了。血…喷了我一脸,热的,腥的。”
“我滚到一张翻倒的沙发后面。子弹追着我打,沙发里的填充物被打得乱飞。完了…我想。脑子里一片空白,不是怕死,是…麻木。像机器。我听到自己拉枪栓的声音,咔哒,那么清晰。我朝厨房方向打了一个长点射,压制。然后猛地起身,朝里屋扔了颗手雷。”
“轰!气浪和灰尘扑面而来。我趁着这空档,像疯狗一样扑向厨房方向。一个家伙正从灶台后面探身…我手里的AK几乎是顶着他胸口开的火。‘哒哒哒…’他抽搐着倒下。里屋,手雷炸死了另一个。还有一个…不见了?”
“我喘着粗气,靠在门框上,浑身都在抖。肾上腺素冲得我眼前发黑。就在这时…背后!门板被踹开!第四个混蛋!他一直在隔壁房间等着!我甚至没时间转身,只感觉肩膀和后背像被烧红的烙铁狠狠捅了两下,巨大的力量推着我向前扑倒。胸口…也中了一枪,但防弹插板救了命,只是像被大锤砸中,差点闭过气去。”
“我倒在地上,肺里火烧火燎,血从肩膀和后背涌出来,热乎乎的。我看到那家伙的脸,年轻,扭曲,端着枪走过来,枪口对着我的头。他要补枪。”
“我不知道哪来的力气…也许是绝望?也许是…‘不能就这么死’?我左手还握着枪,右手…摸到了腰间的匕首。他走近了,俯视着我,手指扣在扳机上…我猛地用尽全身力气,把匕首朝他小腿扎去!同时左手抬起枪口,对着他大概的方向扣动了扳机!”
“他惨叫一声,枪响了,子弹打在我头边的地板上。我左手胡乱地扣着扳机,子弹打光,空仓挂机‘咔’地一声。他倒下了,抱着腿嚎叫。我挣扎着爬起来,扑上去,用枪托…用枪托狠狠砸他的头…一下,两下…直到他不动了。”
“然后…世界安静了。只剩下我的喘息,像破风箱。血顺着胳膊往下淌,滴在地板的灰尘上,聚成一小滩。疼…钻心的疼。我看着地上的三个死人,看着那个被我砸晕的家伙,看着窗外那片灰蒙蒙的、死寂的废墟…突然,一种巨大的、冰冷的空虚感淹没了我。我活下来了。为什么?”
“后来…增援来了。我躺在担架上,被抬出去。天空是铅灰色的,飘着冰冷的雨丝。雨点打在脸上…我还活着。真TM…不可思议。”迪马掐灭了烟头,火星在黑暗中一闪而灭。他的声音最后消失在沉默里,像一块投入深潭的石头,只留下冰冷的涟漪。
(五)生命的意义与防护服
战争的后遗症并非只有伤疤。迪马有时会陷入一种深沉的静默,眼神飘向很远的地方。厂里的老工人瓦西里,一个同样少言寡语、曾在阿富汗服役过的老兵,是少数能和他安静待在一起的人。一次夜班,在喷砂车间巨大的排风扇噪音间隙,瓦西里递给迪马一支自卷的烟。
“想什么呢,迪马?”瓦西里的声音沙哑。
迪马接过烟,点燃,深吸了一口,烟雾从鼻孔缓缓溢出。“瓦西里大叔…你说,活着…图个啥?”他望着远处被喷砂处理得锃亮的巨大齿轮,眼神有些迷茫,“在那边…巴赫穆特,每一天都可能是最后一天。活着的意义,就是别死。可回来了…上班,下班,吃饭,睡觉。意义呢?”他想起那个流传的故事:一个男人死后问天使生命的意义,天使告诉他,就是两千零三年在秋明火车上,给邻桌递了一次盐瓶。“就…递个盐瓶?”他喃喃自语。
瓦西里沉默了很久,用粗糙的手指弹了弹烟灰。“意义?”他哼了一声,“战场上,意义是命令,是干掉敌人,是活下去。在这儿?”他用下巴指了指轰鸣的机器,“意义就是把这堆铁疙瘩按时弄好,别出岔子,月底拿钱,给老婆孩子买面包,给女儿买条新裙子。”他顿了顿,看着迪马,“活着,就是意义。能看见女儿戴着你买的蝴蝶结笑,能喝上一口热乎的汤,能在下班后抽根烟…这就是意义。还要什么?像电影里那样惊天动地?”他摇摇头,“巴赫穆特的勋章?那玩意儿在车间里,不如一把好用的扳手实在。”
迪马没说话,只是默默抽烟。瓦西里的话像一块沉重的石头,投入他心湖,激起的不是浪花,而是沉甸甸的回响。
几天后,关于迪马转岗喷砂工的议论在车间传开。有人佩服他的勇气,也有人私下嘀咕:“那地方折寿啊!粉尘吸进去,肺就完了!给多少钱也不能去!”这话传到了安全科科长的耳朵里。
科长是个严谨的中年人,他特意找到我:“伊戈尔(叙述者名字),迪马是个好工人,但喷砂舱…你知道的,防护必须万无一失。老式的防毒面具绝对不行!”他语气坚决。
“我们用的是铜渣磨料,不是沙子。”我解释道。
“那也不行!微米级的颗粒,防毒面具滤不掉!”科长摆摆手,“必须用覆盖全脸的密闭式面罩,通过管道由工作区域外部强制供给空气!而且,面罩内部的空气压力必须超过外部,形成正压,这样任何尘埃都进不去!这是标准!厂里早就普及了,00年代后就没见过戴防毒面具喷砂的了!连小维修站都配正规防护服!”
他亲自带迪马去仓库,领了一套全新的、符合最高标准的防护装备:连体式防尘服,带兜帽;最关键的是那个密闭式头盔,连接着长长的、通向外部洁净气源的波纹管。“定期去做CT检查,”科长严肃地对迪马说,“图个安心。好好活着,迪马,比什么都强。”
迪马抚摸着那光滑坚固的头盔面罩,点了点头。当他全副武装地站在喷砂舱里,启动设备,高压气流裹挟着铜渣冲击着工件表面,发出刺耳的嘶鸣时,他感到面罩内持续送入的、带着微微橡胶味的洁净空气。这严密的防护,隔绝了致命的粉尘,也仿佛在无声地宣告着:在这里,生命被郑重地保护着。活着,需要守护。
(六)内啡肽先生与活着真好
迪马的故事在厂里小范围流传开来。工友们看他的眼神多了几分敬意,也多了几分不易察觉的疏离。除了瓦西里,另一个能和他自然相处的,是车间里的开心果,电工谢尔盖。谢尔盖是个乐天派,永远笑眯眯的,对什么都充满热情,人称“内啡肽先生”。
谢尔盖的热忱是天然的。食堂的“刷锅水汤”,他能喝出“妈妈的味道”;厂门口秋天积水的泥坑,他能看成“山间奔流的小溪”;他那辆破旧得叮当响、屁股像莫斯科人-412的拉达车,被他亲昵地称为“永动机姑娘”,并坚称发动机的咳嗽和异响是“独特的歌谣”。他总试图拉迪马分享他的快乐。
“迪马!尝尝这个!”午休时,谢尔盖神秘兮兮地凑过来,递给他一小块用油纸包着的、看起来硬邦邦的华夫饼蛋糕,“我老婆烤的!奇迹啊!”
迪马看着那块其貌不扬的蛋糕,又看看谢尔盖闪闪发亮的眼睛,接过来咬了一口。确实…很硬,糖霜粗糙得硌牙。但看着谢尔盖一家三口(他老婆和儿子也在一旁,同样洋溢着对这块“奇迹蛋糕”的赞叹)那发自内心的快乐,迪马慢慢地咀嚼着,一股奇异的暖流涌上心头。他想起了那个“内啡肽先生”帖子里的话:“启动内啡肽先生。” 或许,快乐真的是一种选择?
一天,暴雨倾盆。下班时,厂门口的路面积水成河。迪马皱着眉,看着浑浊的污水漫过鞋帮。谢尔盖穿着雨衣蹦跳着过来,毫不在意地踩进水里,溅起老高的水花。“看啊,迪马!”他指着脚下,“像不像普里皮亚季河涨水了?多有活力!”(他最近迷上了电影《后记》,总提普里皮亚季)。
迪马一愣,看着谢尔盖孩子般的笑脸,又低头看看翻涌的污水。忽然,他学着谢尔盖的样子,用力踩了一脚,水花溅湿了裤腿。他抬起头,雨水顺着脸颊流下,嘴角却扯开一个有些生涩、但无比真实的笑容:“嗯…是挺有活力。”
那一刻,沉重的过去仿佛被雨水冲刷掉了一些。活着,不仅仅是呼吸,不仅仅是工作。活着,是可以像谢尔盖那样,在泥泞中发现“活力”,在粗粝中品尝“奇迹”,在平凡中启动那份感知美好的“内啡肽”。
后来,在一个加班的深夜,我和迪马一起检修完喷砂舱的送气系统。疲惫地走出车间,站在空旷的厂区。深秋的夜空清冷,繁星点点。寒风刮过,带着金属和机油的味道。迪马裹紧了工作服,抬头望着星空,深深吸了一口冰冷的空气。
“伊戈尔,”他突然开口,声音很轻,却清晰地穿透了寂静,“活着…真好。”
我转头看他。星光落在他脸上,照亮了那些伤疤的轮廓,也照亮了他眼中那份沉淀下来的、如同勒热夫老兵和斯大林格勒保卫者注视孙辈时一样的宁静光芒。那光芒里,没有惊天动地的豪情,只有劫波渡尽后,对脚下这片坚实土地、对呼吸的每一口清冷空气、对女儿蝴蝶结的红色、对食堂大姐递来的热汤、甚至对谢尔盖那块硬邦邦蛋糕的无限珍视。
“是啊,”我点点头,也望向深邃的夜空,“活着真好。”
寒风依旧凛冽,但这句话,带着生命的温度,在这片曾经锻造战争机器、如今轰鸣着生产力量的工厂上空,轻轻回荡。
(七)后记:眼神的重量
这故事几经辗转,细节或许模糊,但那份沉重与温暖交织的情感,却无比真实,必须分享。
迪马的故事让我想起祖父,那位斯大林格勒的老兵。他晚年沉默寡言,身上总带着一股混合着浓烈烟草味(我们戏称为“热核烟味”)和泥土气息的味道。他的手像粗糙的石头,布满老茧和裂口。我们这些孙辈小时候都有些怕他,怕他那令人生畏的沉默和严肃。
只有一次,我记忆犹新。暑假,我大概七八岁,在乡下祖父的小院里疯跑,不小心摔了一跤,膝盖磕破了皮,坐在地上哇哇大哭。祖父闻声从屋里出来,没有责备,也没有立刻来扶我。他只是默默地走过来,蹲在我面前,用那双粗糙的大手,小心翼翼地、笨拙地拍了拍我沾满泥土的裤腿。然后,他抬起头看着我。
那一刻,我忘了哭。我看到了他的眼睛。那眼神,穿过岁月的硝烟,卸下了所有的威严和沉默,只剩下一种难以言喻的、深沉的温柔和悲伤。那眼神里,有勒热夫冰原的寒冷,有斯大林格勒废墟的焦灼,但最终沉淀下来的,是一种近乎贪婪的注视,仿佛要将眼前这个因为一点小伤就哭闹的、鲜活的生命,深深地刻进灵魂里。那眼神在说:活着,好好活着,比什么都好。
那眼神,和迪马在家长会上注视女儿时的眼神,和我此刻想起迪马在星空下说“活着真好”时的眼神,重叠在了一起。
祖父最终也没能和我们这些孙辈好好聊聊他的战争。我们终究错过了。但那个眼神,连同他粗糙手掌的温度,却像烙印一样刻在我心里,永生难忘。
迪马用巴赫穆特的秋,祖父用勒热夫的冬,穿越了不同的战场,经历了各自的炼狱,最终都抵达了同一个朴素的彼岸——用伤痕累累的身体和饱经沧桑的灵魂,体悟到生命最本真的重量:
好好活着。
这并非豪言壮语,而是硝烟散尽后,对一口热汤、一颗糖果、一个女儿的笑容、一片无雨的晴空、甚至一次顺畅呼吸的,最卑微也最崇高的致敬。就像那个天使对绝望的帕夫柳克说的:“周六早上蒸个澡,周三晚上看个‘斯巴达克’(欧冠)… 为什么要意义?… 走吧,上班去。”
活着,就是意义。在战火纷飞的边缘领悟它,在机器轰鸣的平凡中实践它。好好活着。